第40章 马湘兰(中)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花间一梦:历史名妓录!
在江宁的街头巷尾,有一个青楼女子,名叫马湘兰。她并非普通的女子,而是一位名声在外的才女。自她成名以来,她的居所门庭若市,文人雅士争相拜访。他们为她的才华所倾倒,更为她的独立和机智所吸引。
马湘兰的住处是一座坐落在秦淮河边的小楼,名为“幽兰馆”。这座小楼别致非凡,楼内的布置曲径通幽,兰香四溢。步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清雅的世外桃源。她的生活方式极尽奢华,每次出门都是乘坐华丽的车驾,由婢女们簇拥而行。
尽管身处青楼,马湘兰却心怀大志,她豪爽大方,经常接济落魄的书生、商人以及周边的弱势群体。她的善举使得她在江宁地区声名远扬,赢得了众人的敬仰和爱戴。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来向她求教、求艺,甚至只是为了与她倾诉心中的喜怒哀乐。
然而,在这喧闹的背后,马湘兰内心却感到无尽的孤独。虽然她的生活充满了欢歌笑语和追求者,但她始终觉得缺少一个真正理解她的人。她的人生充满了荣光与辉煌,但在这喧嚣之中,她的心却如一叶孤舟在狂风暴雨的大海上漂泊,始终找不到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
就在马湘兰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她遇到了王稚登。王稚登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他的诗词歌赋名震江南。他曾在北京游学,成为大学士袁炜的门客。然而,因袁炜得罪了朝中权贵徐阶,王稚登也受到了牵连,被朝廷摒弃。心灰意冷的他回到故乡,整日流连于烟花柳巷之中。
在淮河的怀抱中,景色如画,充满了妩媚与多姿。这里,是江南的灵魂,是灵秀之气的完美诠释。红男绿女们徜徉在山光湖色之间,使得这原本就胜趣天成的景致更加生动起来。
此刻,夕阳洒满了天空,把天空染成了一片红色。在白堤边,垂柳依依,王稚登与友人们结束了湖上的游历,正准备离去。其中一位中年学士提议前往马湘兰的“幽兰馆”一聚。
王稚登有些醉意朦胧,笑着说:“好,好!今日玩得尽兴,早就听说‘幽兰馆’的马湘兰天生丽质,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作诗更是妙笔生花。最令人惊叹的是她画兰的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我们去求一幅她的画作如何?”
旁边的一位儒生笑着说:“王兄提议甚好。恐怕王兄的兴趣并不全在画上,而是想去看人吧。”那位姓于的学士呵呵地笑着,旁边的随从也跟着咯咯直笑。说罢,几人便朝着马湘兰的“幽兰馆”走去。
王稚登骑着他心爱的青骢马,青衫飘飘,折扇轻摇,仿佛一位行走在人间的诗酒仙。他的朋友们纷纷夸赞他的雅致,而他心中却怀着一份特别的期待。因为他听说,在这繁华的江南之地,有一位名叫马湘兰的女子,才貌双全,美名远扬。
王稚登作为江南的才子,自然对这位青楼才女心生好奇,他想要亲眼见识这位传奇女子的风采。于是,他与友人一同踏进了那家闻名遐迩的青楼。
一进门,王稚登看到幽兰馆的四壁挂满了兰花图,那每一笔每一划皆出自马湘兰之手,形态各异,宛如真兰再现。每一幅画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兰花的美丽传说。整个幽兰馆就如同一座只属于马湘兰的私家画廊,洋溢着艺术的氛围和才华的光辉。他们就被一位坐在琴前的美丽女子深深吸引。她优雅地端坐在琴前,纤纤玉指在琴弦上轻轻跳跃,宛如翩翩起舞的蝴蝶,流淌出美妙动听的乐曲。她的面容如画,眉目如诗,仿佛是江南水墨画中走出的女子。她的每一个微笑、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书卷气和独特的韵味。
王稚登心中明了,这位女子正是马湘兰。他走近她,行了个优雅的礼,然后开口道:“小生王稚登,得见才女马湘兰,实乃三生有幸。”马湘兰停下琴声,回以一笑,轻声道:“原来是江南才子王稚登,今日得见,亦是缘分。”
幽兰馆外,春的气息如诗如画,满眼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红情绿意交织,仿佛在低语着春天的秘密。馆内,马湘兰静静地坐着,她的眼神如同兰花般淡雅,透着一股不染尘世的清新。
二人相视而笑,仿佛是知音相遇。他们谈论诗词歌赋,王稚登将自己的诗集赠予马湘兰,展示自己的才情。马湘兰细细品读后,不禁赞叹道:“公子之诗,清新脱俗,令人陶醉。”王稚登也对马湘兰的才情赞赏有加,他说:“才女之才,不让须眉,令人佩服。”
一阵春风吹过,兰花暗香浮动,似乎在为这对才子佳人的相会弹唱着优美的旋律。马湘兰与王稚登对视一眼,彼此的眼中都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他们仿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在那不经意的相逢时刻,发现了彼此的存在。
这场景不禁让人想起张爱玲的那句名言:“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原来你在这里。”他们的相会,就如同金风玉露的相逢,虽在风尘之中,却有着超脱尘世的美丽。
自知非时不争芳。
孤芳宿露沾恩泽, 送给高士幽谷芳。
自那日王稚登与马湘兰邂逅后,王稚登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引力牵引着,频繁出入于“幽兰馆”。那里的炉火与酒香,伴随着二人的谈笑风生,仿佛成为了他们共度时光的标志。王稚登在马湘兰这里找到了心灵的避风港,忘却了世间的烦恼;而马湘兰则从王稚登那里得到了尊重和理解,她感觉到了久违的平等与安宁。
他们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更像是灵魂的伴侣。每当月下吟诗,或是画前泼墨,他们都会借助这些高雅的形式,寄托彼此的深情。王稚登常常是马湘兰画作的第一个观众,他的赞赏和点评总能给予她无限的灵感。而马湘兰的许多画作上,都有王稚登的题诗或作跋,他们的才情与情感在画中交融,仿佛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为了表达对马湘兰的敬意和爱慕,王稚登特意请来当时着名的雕刻大师何震,精心刻制了一方印章,上刻“听骊深处”四字。此外,他还赠予马湘兰一方珍贵的歙砚,砚台上刻着她的铭言:“百谷之品,天生妙质。伊似惠侬,长居兰室。”这里巧妙地借用了王稚登的字“百谷”,寓意着马湘兰对王稚登的深情厚意,同时也表达了她愿与君长相厮守的美好愿望。
有一天,王稚登向马湘兰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希望她能为自己画一幅画。马湘兰欣然答应,她立刻铺开宣纸,挥毫泼墨,画下了她最擅长的一叶兰。这幅画将兰花的品性、神韵和气质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画上还题了一首七言绝句,诗句借物言志,抒发了马湘兰的心声:“一叶幽兰一箭花,孤单谁惜在天涯?自从写入银笺里,不怕风寒雨又斜。”这首诗既描绘了兰花的孤寂之美,也隐约透露了马湘兰对未来的期望和试探。
完成一叶兰后,马湘兰仍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她又继续挥毫,画了一幅“断崖倒垂兰”。在这幅画上,她也题了一首七言绝句:“绝壁悬崖喷异香,天涵地育正相当。高人采得供诗用,不畏风寒雨又狂。”这首诗中流露出的情感更加鲜明地展现了她的心愿——希望在这人世间寻找到那个能与之相匹配的人,一同经历风雨、分享花香。马湘兰,自幼沦落风尘,却有一颗不流俗的心。她以画言志,那幅悬崖上的孤兰正是她的写照。面对王稚登,她怕被误解为轻浮的女子,所以用这幅画表明自己的心志:她不愿做任人采摘的普通花朵,而愿做那峭壁上的孤兰,独立而高洁。
王稚登,江南才子,思维敏捷。他读懂了马湘兰画中的深意,但他的心却满是顾虑。那时,他已近不惑之年,却仍未有一番作为。他担心自己的前途未卜,如何能给马湘兰一个确定的未来?他深知马湘兰的真挚情感,他不愿轻易承诺,怕自己的犹豫会伤及她。
马湘兰看着王稚登的反应,心知可能是自己的身份让王稚登有所顾虑。她暗自神伤,却强颜欢笑,将泪水深藏心底。她与王稚登的关系依旧如故,两人维持着友好的交往,却再不提从良或婚嫁之事。
然而,爱情是如此奇妙,它不受世俗的束缚,也不受身份的限制。尽管两人各有顾虑,但他们的心却始终被对方牵动。那幅悬崖上的孤兰,依旧挂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情感的见证。在马湘兰心中,王稚登一直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她更加坚定了对王稚登的敬爱和倾心。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马湘兰和王稚登一起漫步在街头。突然,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人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她满脸皱纹,眼中带着无助和绝望。王稚登立刻走上前去,关切地询问老妇人的情况。原来,老妇人的家人重病在床,她迫不得已出来乞讨,但是没有人愿意帮助她。王稚登听完之后,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了一些钱,递给了老妇人。他还安慰老妇人,让她不要放弃希望,一定会有人愿意帮助她的。
这一幕让马湘兰对王稚登的人品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看到王稚登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更是一个心地善良、有同情心的人。他对弱者的关爱和帮助,让马湘兰更加敬佩他的为人。
这件事情让马湘兰意识到,王稚登不仅仅是一个让人欣赏的才子,更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和品质的人。她对他的敬爱和倾心更加坚定,也更加珍惜他们之间的友谊。
马湘兰,名声显赫,令无数的公子王孙趋之若鹜。那些贵胄子弟,不惜一掷千金,只为一睹她的芳容。她那独特的魅力,仿佛一位千娇百媚的女神,让人魂牵梦萦。无数的锦衣公子竞相追逐,争相送上昂贵的礼物,那壮观的场面恰似白居易《琵琶行》中描绘的“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而,这种风光无限的背后,却也引来了无数的嫉妒与仇恨。一些官场上的败类,失意的落魄者,联合贪官污吏,对马湘兰进行无休止的敲诈勒索。她曾经倾尽所有财富,却仍然无法满足那些贪得无厌的胃口。这种痛苦的困境,令她的内心深受煎熬,原本绚丽的世界变得暗淡无光。
在那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秦淮河畔的幽兰馆仿佛被一层神秘的雾气所笼罩。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片宁静。来者是一位当地的官吏,他的脸上带着狡猾的微笑,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他此行的目的并非为了赏花品茶,而是为了向馆主马湘兰“征用”这座古朴的建筑。
“征用?”马湘兰的眼中闪过一丝警惕,“大人,此话何解?”
那官吏嘴角上扬,露出一丝冷笑,“征用,就是借用。不过,这借嘛,总得有个借道。我看你这幽兰馆风景不错,想必是值不少银两。你就拿五百两给我,算是借用费。”
马湘兰心知这官吏乃是贪婪之辈,五百两根本不能满足他的胃口。果然,那官吏得寸进尺,“今日我来此并非为了那五百两,而是要你限期搬离。本官看上你这地方了。”
马湘兰听后心中一颤,但面色不改。她知道,此时此刻,唯有冷静应对才是上策。于是她强装镇定,深吸一口气,“大人,我这幽兰馆乃是家业所依,岂能轻易离弃。还望大人高抬贵手。”
那官吏听后哈哈大笑,“高抬贵手?本官可没那闲工夫。你若不搬,我便下令封了你这幽兰馆。”
马湘兰心中明白,与这贪婪之辈无理可讲。然而她也不甘心就此放弃自己的心血所系。于是她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出个办法来解决这看似无解的困境。
妆发皆乱的马湘兰在馆内踱步思索。她的心中仿佛一团乱麻,却又在千头万绪中寻找那一线生机。终于,一个念头在她的脑海中闪现。她想起自己爱慕的王稚登,或许他们能够在这关键时刻伸出援手。于是她决定放手一搏,写信向王稚登求援。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马湘兰独自坐在书桌前,笔走龙蛇。她的心中虽然有些许不安,但更多的是坚定和希望。她知道,只要有一线生机,她都不会放弃努力。夜深了,窗外的雨声愈发清晰。马湘兰放下笔,轻轻合上信笺,心中默默祈祷着王稚登的援手能够早日到来。
在收到马湘兰的信后,王稚登的心中涌起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他明白,马湘兰身陷困境,需要他的援手。于是,他开始四处奔走,寻找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幸运的是,王稚登与西台御史有着深厚的交情。他决定请这位御史出手相助,为马湘兰解开这个死结。
经过御史的斡旋,马湘兰的困境终于得以缓解。当王稚登再次看到马湘兰时,他惊呆了。她那双本应明亮动人的眼睛肿得像桃子,泪水在脸颊上留下了梨花般的印记。她对王稚登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而王稚登也深感心痛。
马湘兰一直对王稚登抱有深深的感情,此刻她更坚定了自己的心意。她决定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这个在她最困难时伸出援手的男人。然而,王稚登却拒绝了她的提议。
“我帮你脱离险境,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他坦然说道,“如果我因此而得到你的许诺,那岂不是有愧于我侠义的行为吗?”
在那个明媚的春日,赵志皋,京都大学士,找到了王稚登,眼中闪烁着敬仰与器重。他告诉王稚登,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参与编修国史,使他的才学得以彰显。王稚登听闻后,心跳如鼓,他知道,那长久以来深藏心底的抱负,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他的眼神燃烧着熊熊的热情,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前方的道路。他迫不及待地准备北上,向着那座繁华的京城进发,心中早已盘算着在京城大展拳脚后,便回来帮助马湘兰脱离那风尘之地,两人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马湘兰在离别的那一天,心中五味杂陈。她为王稚登的离去而悲伤,也许这一别便是永恒,但她也为他即将实现梦想而感到喜悦。她在悲喜交加的情绪中为王稚登设宴饯行,看着他,仿佛看到了他们的未来。
在那一席话中,王稚登轻轻吐露了未来的计划和愿景。他看着马湘兰,希望她能明白他的心意。然而,马湘兰心中的忧虑使她没有回应,只是在心中默默种下了那个美好的希望。
离别的时刻,马湘兰赠给王稚登一首《仲春道中送别》,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她的不舍和思念。她盼望着他早日归来,盼望着他们能早些过上那梦寐以求的生活。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马湘兰心中的期盼渐渐被现实的残酷所侵蚀。她每日占卜,期待着王稚登的消息,却始终没有等到。她闭门不出,只为了等待那个人的归来。
时间如白驹过隙,马湘兰在无尽的思念中苦苦等待着。她的心早已飞向了京城,飞向了那个她深爱的人身边。然而,现实却让她望眼欲穿,王稚登的消息始终如泥牛入海,再无音讯。在那个名叫“幽兰馆”的雅致居所里,马湘兰的心中始终牵挂着他的冷暖。她以诗寄情,低声吟咏《秋闺曲》,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思念与忧虑。
“芙蓉露冷月微微”,她轻启朱唇,声音婉转,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清冷的芙蓉之畔,感受着夜的寂寥与月的凄美。她想象着他的模样,是否也正望着同一轮明月,思念着远方的她。
“小陪风清鸿雁飞”,她抬头望向天空,那高飞的大雁带走的是她的思念,留下的却只有一地的期盼和无奈。
“闻道玉门千万里”,玉门关外,他身处千万里之遥,而她却无法跨越这距离的鸿沟,只能凭着传闻和想象去感知他的存在。
“秋深何处寄寒衣”,深秋时节,寒意渐浓,她担心他衣不暖身,却无法为他送去一丝温暖。她想象着为他寄去寒衣,却又不知该往何处寄去,这份无奈与忧虑,化作一滴滴相思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