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高门大户贵夫妻 > 高门大户贵夫妻 第49节

高门大户贵夫妻 第49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高门大户贵夫妻!

第109章 秋收

赵宅里的一场闹剧无人能知,沈安侯到底给了廖都尉面子, 并没有打赵家的上门去。这倒不是他有多好说话, 而是眼见着秋收渐近,他想趁热打铁,让府兵们参与百姓的粮食收割, 顺便再摸一摸琨郡的底细而已。

廖都尉对此完全没有意见, 对着兵士们一通鼓动之后, 便令他们听从沈侯爷的指挥。

沈汀自然也带着沈府的家丁参与进来。他还带着些孩子气的爽朗, 也不嫌农活脏累,很快就和士兵们百姓们打成一片。

有了一群身强力壮的劳力加入,这一年的秋收变得异常轻松。百姓们学着他们的样子,不再各自为战,而是将人手组织在一起,一家一家的收割过去,竟是比往年的速度快出了一倍有余。而有了沈汀时不时的冒头,无论收粮的商户还是收税的小吏, 都不敢在其中动什么手脚, 倒是顺势让百姓们小赚了一笔,能够过个肥年。

琨郡百姓对此自然是欢欣鼓舞, 赵家上下却是越发的不爽了。盖因他们家隐田隐户不少,自然不敢让沈安侯派人进来“帮忙”。这么一来苦了的就是赵家的佃户,虽然大伙儿必须依靠赵家生存,但心底的抱怨总是会流露出一二,让赵家主烦不胜烦。

偏这时候天公不作美, 突然连续下了几日暴雨。周边百姓的农田早就收拾妥当,该晒的该收的都进了仓库。如沈员外这般的富户虽然也没让府兵“帮忙”,但他们田产和赵家比起来实在不多,紧赶慢赶的也没什么损失。唯有赵家的佃户看着被水浸泡的稻子在雨中流下泪来,心里不免越发愤恨,若不是家主多次拒绝太守大人的好意,他们也该过个丰收年的。

看着李郡丞一日比一日发苦的脸色和欲言又止的神情,沈安侯和武长安等人亦是故作不知,反而拉着他看起了水车的图纸。其实早在六月刚来时,林菁就安排着熟手在太守府里建了水车自凉亭,让李郡丞叹为观止。如今听说沈大老爷有意发动百姓和府兵一块儿在沿河一路建造放大版的水车,改善琨郡的浇灌困局,要说他心中没有触动是不可能的。只他更关心另一件事儿:“为何这水车的建造路线,偏生绕开了赵家的农田?”

沈大老爷深深看他一眼,沈汀则是直接嗤笑出声来:“我们倒是想建啊,可也得赵家放我们进去吧。我们连他们农田如何分布都不清楚呢,就这么瞎建不成?这一座水车下来,花费可是不低的。”

李郡丞老脸一红,武长安还在继续插刀:“赵家多是良田,离水源也不远,便是没有水车也无妨。太守大人是一郡之长,考虑的自然是郡中百姓的生活,而不是便宜了某家某户。”

便是温文谦逊的沈淞也闲闲来了一句:“我看账目上登记,赵家的良田并不多,反而周边多是荒地,既如此又何必耗费恁多人力物力呢?”

登记成荒地自然是为了逃税啊,否则隐田隐户从何而来?可这时候李郡丞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吞,再不敢说出为赵家建水车的事情。偏沈安侯还不放过他,直言道:“郡丞大人虽然出身赵家,可身为一郡长官,还望能够以身作则为百姓谋福利才好。”

当着同僚的面被打脸,李郡丞便是城府再深也变了颜色。咬着牙躬身认了错,秦江却毫不留情的补了最后一刀:“说起来安平县每年修建水渠花费不少,咱们看着也确实是整整齐齐的,百姓都说县令大人干的极好——那是不是他们这段就可以不用建水车了?”

“我看可以。”沈汀首先跳起来举手赞同:“按照账册上看,他们在源头上可没少修建堤坝,还带着我看了几处呢,确实做的极好。咱们若是修建水车,反而是浪费了这些花费布置,还不如节约些钱财用在其他县里。”

“这可万万使不得。”李郡丞顾不得其他,赶忙阻拦,立刻收到五双疑惑的眼神:“为何使不得?当初便是你说赵县令做的好,还带我们看过,难道那些都是假的不成?”

李郡丞咽了咽口水,脑子里飞快的转动,总算找出了个理由:“百姓愚昧,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若是其他三县都修建水车,唯独落下安平县,只怕县中百姓心中不服啊。”

“可郡中年年给安平拨款修水渠,也没见其他三县不服啊,难道赵县令的手段还不如周县令郑县令不成?”沈汀“天真”的问道:“再说县中百姓对他推崇有加可不是假的吧,大不了咱们今年再帮着他们把水渠扩一扩呗。”

那些水渠……李郡丞仿佛口里含了黄连,那些水渠都不过是糊弄上官的样子货啊,否则哪里需要年年休整还耗费颇多呢?可这话实在不能说,否则严查下来,赵县令的官场之路就算走到头了。

沈安侯等人见李郡丞不再说话,便将他晾在一边自顾自的继续商讨下去。直到他们请了廖都尉前来布置建造事宜,李郡丞还是没缓过劲儿来,就这么呆呆愣愣的在一旁站了一整天。

都尉大人第一次见到李郡丞如此失态,只当着沈安侯的面儿,他也不好多问什么。等听了沈大老爷的设想,又看过水车的功效,廖都尉早把李郡丞抛到了脑后,连声称赞道:“若是此事可成,绝对是琨郡百姓之福,以后再也不用为了春秋两季的农田灌溉而伤神了。”

沈安侯自是谦虚几句,这才切入正题:“虽说是为了百姓做事,但这些技术若是透露出去终归不好。只是光靠我家家丁,要将所有水车做出来显然是不够,是以我希望大人能够让府兵前来学习营造的法子,等水车建好了,再带领百姓们按照咱们的规划挖渠引水可行?”

“太守大人考虑周全,廖某责无旁贷。”学习如何建造水车可不是坏事儿,这些府兵若是能有一技之长,将来退役后也能活的更轻松些。他回头将这事儿在都尉府里已宣布,果然大部分兵士都十分雀跃,恨不得隔天便加入这场盛世中。

百姓们在秋收时便得了和府兵一块儿劳作的好处,听说要做劳役,也没什么抵触心里。徐县令虽然没什么治国平天下的想法,但也犯不着和沈大老爷对着干,听沈安侯想以临平县作为试点修建水车,二话不说便同意了,还让县中上下极力配合。

沈家的家丁是做各类手工活的老手,虽然这水车比平日里在家修建的大出不少,可建造工艺是差不多的路数。沈安侯为了保险起见,还和林菁一块儿重新算了参数,做了些修改。是以七八天后,第一辆水车终于拼装完成,在河边矗立起来时,让闷头劳作的百姓和府兵都吓了一跳——只需要三五个人登上去用力踩,河里的水便自动从低处升了上来,一格一格的灌进了修好的水渠入口,哗啦啦的顺着渠道往远处的田里奔流。

这可比一桶一桶的提水方便多了!百姓们无不欢欣鼓舞,更加认定新来的太守大人不仅爱民如子,还无所不能。才来不过三个月,沈安侯便顺利收拢了民心,也足够让赵家越发的心烦意乱。

都说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辆水车的建成,后头的事儿便越发顺利。若说往年劳役让百姓们苦不堪言,可今年的挖水渠修水道却让他们心中满是期望,无不拼尽气力热火朝天的干着,更无人偷奸耍滑的躲懒。

“太守公子说了,这都是为了我们自个儿做事呢。”有老农乐呵呵的一边锄地一边笑:“也就是今年劳累些,等明年开春,我们可不得轻松的多了?”

“何止是明年?”另一名年轻些的汉子抹了把汗,脸上亦是笑意:“公子说了,水车只要不遭到恶意破坏,可以用上十几年上百年呢,咱们琨郡以后种地都不用再为浇水发愁了。”

“没错没错,太守大人是个好人啊,竟然能想出这般法子,让河里的水自己跑上来,咱们可不用学着隔壁县里去挖那些极深还没什么用的渠了。”

“那边啊,”有人摇头嗤笑:“他们这次要倒大霉了。”

“行了行了别说话了,休息够了就赶紧接着干。”有人使了个眼色,所有人立刻闭口不言,心里却忍不住嘲讽:“安平县的人年年仗着赵家和临平县抢水,如今可看他们怎么抢得过。”

和他们预料的一样,安平县里如今已是人心惶惶,不少人都听说了修水车之事要绕过他们县的传闻。赵县令已经摔了无数个杯子,可无论他怎么威逼利诱,李郡丞就是一句话:“上官之意已决,恕我无能为力。”

“该死的李亮李天照,你别忘了你能有今天是靠的谁!”赵县令一把攥住他的衣领,结果被拍开:“我早就让你服软,你偏偏想让沈太守低头,自作孽不可活,我能有什么办法?”

“那就给他制造麻烦,让他不得不低头!”赵县令低声喝到:“这些手段你又不是没用过,如今装什么贤良。”

“此一时彼一时。”李郡丞冷眼看他:“如今百姓已经丰收,心中对他感激,自然不会给他找麻烦。廖都尉与他站在一条船上,开始和我疏远了,若是我有所异动,只怕立刻就会被他拿下。你若是不信,只管自己试一试,只是到时候结果如何,都得你自己担着。”

“担着便担着。”赵县令心中仍是不信,摔了手转身就走:“凭我们赵家两百年的根基,难道还奈何不了一个沈安侯?”

确实是奈何不了。李郡丞默默的看他走远,心头苦涩,自己这么多年留在琨郡照顾赵家,就是为了给他们一方净土,培养起新的良才来,没想到努力这么多年,养出来的就是这么个货色,如何能不叫他心痛?

“实在是抱歉了。”他缓步走进自家的后院,在祠堂中对着两块牌位低声喃呢:“赵家的养育之恩,我一定尽力回报,便是牺牲一切也在所不惜。可若是他们自己立不起来,我便是耗尽心力,又能如何呢?只怕还要被他们当做白眼狼一般,在背后给我插上一刀啊。”

第110章 赵家的应对

沈安侯说到做到,在临平县的水车安置妥当调试无误后, 便让沈汀带着人直奔宜安县去了, 留下安平县几乎快要吵翻了天。赵县令心中最后一点希望彻底熄灭,当晚便带着心腹回了赵家,准备尝一尝沈安侯看看轻视他们赵家的后果。

沈安侯早就防着他了, 看他要一条道走到黑, 不免一笑:“我只怕你给我低头呢, 如今这样才是正好。”

赵家能有什么手段呢?无非是联合琨郡的商户们一块儿排挤太守大人罢了。可沈安侯会怕这个吗?他手里的秘密武器可多着呢。

果不其然, 宜安县的水车建起来没两座,琨郡的盐商们就跑到了太守府哭诉,直言最近盐价上涨,还供不应求,他们进不到货,没法儿做买卖倒是其次,只是苦了郡中百姓,心中十分愧疚。

沈安侯好生安抚了一番, 转头便一封飞鸽传书发了出去。过不得两日, 正在龙江上跟着九曲寨的新任寨主赵良一块儿浪的岑易微微一笑:“兄弟们,咱们的生意到了。”

不就是缺盐吗?没事儿, 本地进不来货,外头有的是商人愿意做这生意。早就打通了星州陆路的镖师们护送着岑大老板一路疾驰,等到琨郡外头才放慢了脚步:“现在里头情况怎样?”

“百姓们已经有些怨言,但大老爷的威信犹在,郡中并无惊慌。”

“那些盐商呢?屯着盐他们想闹哪样?”

“大约是想等老爷扛不住了再高价卖出吧。”接头人嘿嘿一笑, 露出雪白的牙齿:“这几天可都是暴雨,我们等你们来都等的不耐烦了。”

岑易摆了摆手:“你们悠着点啊,好歹是这么多商户的身家性命呢。”

“他们不顾百姓死活和赵家沆瀣一气,我们没直接抄家已经很给他们面子了。”那人是金台庄的精英狼牙,便是笑着的时候也难掩杀气:“等你们的盐铺开张,便是他们仓库漏雨的时候,至于他们能保下多少家业来,就让他们听天由命去吧。”

“你们开心就好。”岑易也不过是随口一说,并不阻拦:“大老爷可说了我们何时开铺?”

“随便哪天都好,你们要是愿意,今天进去也行。”来人无所谓的摊手:“开门做生意嘛,哪里需要那么多顾忌的?”

岑易一想也是,又不是搞阴谋诡计,难不成还要专门挑个良辰吉日不成?他们可不怎么信那个。

一行人连带着十几辆大车进城,很快引起了百姓的注意。岑易交代手下的人不必避讳什么,只直言道:“听说琨郡最近缺盐,我们老板正好做这生意,便过来碰碰运气。”

百姓一听到盐字,眼睛都变亮了几分,连连打量那些大车:“难道你们带来的都是盐不成?”

“绝对是上好的青盐。我们老板已经和你们郡中上官走通了关系,连商铺都安排好了。各位父老乡亲若是有空,不如一块儿去捧个场,等会儿我们摆上货,立刻就可以做生意了。”

大伙儿哪里还有不肯的?果然看他们一路走到一间空荡荡只有货架的铺子前开始卸货,不过小半个时辰的功夫,上铺门口便排起了长队,大伙儿还在奔走相告:“有盐了有盐了,青衣巷开了家盐铺,可以去卖盐了。”

这消息不过一会儿便在琨郡传开,盐商们有些惶恐的沉思,不知道这是巧合所致还是沈太守的安排。就在他们举棋不定之时,他们的盐库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不知何时,屋顶被切出了无数大洞,这会儿雨水正哗啦啦往里头落下,虽然里头的青盐做了包裹,可显见着是坚持不了多久了。

“挪出来,赶紧挪出来啊。”有管事儿的大叫:“在这么下去,盐库就要淹了。”

“可是家主说了,咱们这些盐不能让百姓们知道……”有人迟疑着不敢行动。

“顾不得这么多了。”管事的抹了抹脸上的雨水沉声道:“要么毁了信誉,要么毁了家业,只能两其之害取其轻。”

没了信誉,了不起换一个地方做生意,要是家业彻底赔了,从此哪里还有翻身的机会?

等到盐商们焦头烂额的聚在一起,知道彼此都是相同的情况,他们才惊觉:“这一定是有人故意使坏吧,不然哪里碰的这么巧?”正好有新的盐商进入琨郡,他们便正好暴露人前。百姓们看着他们一袋袋搬出来的青盐还有什么不明白,纷纷唾弃一口,发誓以后再也不在他们家做生意。

“这一定是太守大人的报复。”有人悔不当初:“赵家想利用我们让他低头,他就直接灭了我们——这是杀鸡儆猴啊,咱们就是被杀来警告赵家的那只鸡。”

可是如今想明白了又有什么用?他们显见着在琨郡是混不下去了。也有人想过对岑易的店铺下手,却发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商人竟然出乎意料的难搞,甚至还反过来让他们损失越发惨重。也有人想去太守府求饶,可惜还没进去就被请了出来:“太守大人因操劳百姓已经病倒了,各位老板请过几日再来探望吧。”

赵家家主和赵县令听了郡中变故也是又惊又怒,可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已经容不得他们退缩。既然盐商不行,还有衣食住行各行各业。赵家家主在赵县令的鼓动之下一咬牙:“召集城中有头有脸的商户来家中饮宴!我就不相信他沈安侯能不吃饭不穿衣。”

沈家安排在赵家的眼线第一时间传回了赵家的决定,林菁和众人听的直摇头:“当真是井底之蛙妄自尊大,他们赵家如今有多少资本和官府抗衡?就不怕一局之后满盘皆输吗?”

“那是因为他们从未输过,所以并不知道后果。”同坐在一块儿的李郡丞满脸疲惫:“我只求大人能够看在下官积极配合的面上,最后放赵家一条生路,让他们能保留些家产,当个富家翁好生生活。”

“我说过,水至清则无鱼,那我就不养鱼。”沈大老爷摇了摇头:“该是赵家的,我自然不会强占,可不是赵家的东西,他们也得老老实实的吐出来。”

赵县令年年考核上等,暗中却吞了多少银两?更不用说赵家标明为荒地的隐田。如今的赵家已经不是前朝那个烈火烹油的赵氏,他们不过是个没落的小世家,在沈安侯看来无异于跳梁小丑一般。

沈安侯最开始不动赵家,是因为百姓比赵氏更重要。后来不动赵家,是想再给他们最后一个机会。然而赵氏不仅没有看出自己的危局,反而对沈安侯步步紧逼,他自然会选择将这群蛀虫连根拔起,彻底肃清琨郡的格局。

别以为沈大老爷只安排了岑易这一条线,事实上他已经趁着这个空档暗中拜访了星州刺史,亦通过武长生的路子和圣人打过招呼。有了上头的理解和默许,别说他只是想让赵氏得到罪有应得的处罚,便是真在其中有几分公报私仇,也不会有任何人置喙。

郡中的商户们吃了一顿极难下咽的饭菜,心中一时两难。显现着太守大人是个强硬且有本事的,和他对着干只怕没好处,可真要对赵家阳奉阴违——沈太守总有高升的一天,到时候就是赵家出手收拾他们的时候了。

也是这时,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收到了李郡丞的密信,信中隐晦的暗示他们暂且拖一拖时间,不要与沈太守为敌。商户们有了主心骨,立刻心领神会——李亮虽然不是赵家的当家人,可论起智谋和威信,只怕没有人不服他。

“从今日起,我就是赵家的罪人了。”李亮送出最后一封信,跌坐在椅子上苦笑。这些年他不顾自己的前程,一路维护赵家,没想到却让他们越发不知天高地厚,真以为琨郡就是自己的所有物。“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偏赵家不愿做顺臣,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赵家主眼见着商户们敷衍,心中自是不满,可还来不及再次问责,那边沈大老爷已经开始发难了——越来越多的安平县百姓来到郡中鸣冤,还有县衙的书吏账房泣血控诉,将赵县令如何威逼利诱,让他们假借修缮水渠之名,篡改账本中饱私囊的事儿抖落的干干净净。沈太守听了也不免“垂死病中惊坐起”,强撑病体开堂审案,而毫无准备的赵县令被闷头一棍打的眼冒金星,完全来不及抹除证据,被太守府里的衙役们顺着账册查了个一清二楚。

要说赵县令虽然狂妄,但也是个细致的人,不至于留下许多破绽。然而早在第一回沈安侯他们查账时,就已经寻到了蛛丝马迹。之后沈大老爷虽然忙于灌溉和秋收之事,但狼牙们私底下却一直在暗中追查,不仅找到了证据,还有不少受到赵家迫害的人证。

他们隐秘而隐忍的布局,甚至在赵家矛头直指沈安侯时也选择的避让,却让看到这一切的李亮心惊肉跳。也是在此时,沈安侯给了李亮两个选择——要么和赵家一块儿去死一死,要么想办法立功留下来,说不得还能给赵家寻一条生路。

“都说朝中有人好办事,现在不是我要你留下,而是你自己得想办法留下,否则赵家就真的完了。”沈大老爷说的冷酷:“你宁愿牺牲自己的前程也要帮着赵家保住根基,如今不过牺牲一个赵县令并一些隐田隐户,想来你也能作出决断来吧。”

李亮内心悲怆,却无能为力,沈安侯说的全是事实。赵县令已经废了,赵家的百年积威也随着一座座水车的矗立和各类商人的入驻而变得岌岌可危。若是等到他自己也被排挤出了琨郡的官场,试问一个没有靠山没有背景没有权利的家族,除了任人宰割之外还能有什么出路?

漆黑的夜里,李亮将自己灌醉,漏液找到了赵家的家主:“我们败了,而且一败涂地。”他将沈安侯手中的证据一项项说给了赵家主听,末了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都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还望家主能够下狠心,为家族保留最后一丝希望。”

“你这个不孝子……你给我滚!”正位赵县令担忧的赵家主操起手边的茶盏向他砸去,李亮并不躲避,任由滚烫的茶水浇湿了他全身:“舅舅,沈安侯不是前任郡守,他的底细我们谁都没摸清楚。当初贸然与他抗衡时我便提出异议,可你们又有谁愿意相信我?如今我们已经没有任何筹码与他抗衡了,商户们正排着队去给他献殷勤。他能放我出来向你明明白白的说清楚,就是给你最后一个机会。如果你一定要争一个鱼死网破——沈安侯可不是个仁慈的,他一定会很高兴的让我们一块儿去死的。”

赵家主脸色灰败,他知道李亮说的是实话。他只是不愿意相信——他的儿子明明就该凭着功绩一路升迁,怎么突然一下子就倒的这样彻底、再无挽救的可能了呢?

第111章 城头变幻大王旗

深秋的寒风终于变成了冬日的冰霜,林菁张罗着在屋里盘炕。廖都尉来找沈安侯喝酒的时候看着觉得极好, 沈大老爷大手一挥, 便给他和武长安都布置了起来。

官府的小吏有舔着脸皮过来询问的,沈家的下人也并不敝帚自珍,反而细心教导了几次。这样一传十十传百, 等到小雪飘落时, 整个琨郡都前所未有的温暖起来。便是平民百姓家里, 也好歹为老人和孩子们布置上一边半边的。沈安侯顺势开了个砖窑, 让不少农人趁机赚了笔不小的外快。

身上暖和了,心里就更敞亮了。随着琨郡本地商户纷纷低头,另有外地的商户带着物美价廉的商品入驻,在秋收里小赚了一笔的百姓们也不再吝啬银钱,纷纷上街购买年货。沈太守还发了告示,表示等到明年开春,郡中会统一安排养鸡养鸭养猪养羊。这笔钱由郡中垫付,百姓们可以在登记之后赊账领养, 等到鸡鸭猪羊长大了宰杀了赚钱, 再连本带利的还钱便行。

除此之外,琨郡还将作为棉花种植的第一个试点, 需要开垦部分荒地作为种植基地。不过这条消息直接被郡中百姓们无视了——种什么都不如种庄稼来的踏实,尤其是有了新修的水车水渠,大伙儿正热情高涨的盼着春天的到来呢。

就在这样浓烈的气氛里,有一家人却显得格格不入,比这冬日更凄冷几分。随着赵县令因挪用治水款项证据确凿被太守大人下令收押, 整个赵家都变得沉寂了。赵家主送出许多钱财礼物,想要请星州刺史从中斡旋,可得来的只有两句话:“不说沈侯爷官阶尚在我之上,并不是我可以强压的,便是京中相爷都无人敢在他面前耀武扬威。自作孽不可活,此事已经上达天听,你们还是想想如何做最后的补救吧。”

前一句算是推脱,后一句到底指明了方向。赵家主在迟疑了许久之后终于找上了李郡丞:“我赵家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只希望太守大人能留给季孝一条活路,留给赵家一条活路。”

他说这话时并未避人,没一会儿后头屋子里便传来恸哭声,一位老太太被婢女扶着踉跄着扑倒在李亮的脚下:“好外甥,不,郡丞大人,以前千错万错都是老身的错,只求你救救季孝吧,我给你跪下了。”

季孝是赵县令的字,眼前这妇人便是找县令的母亲,赵家主的妻子齐氏。当初李亮的父母相继去世,赵家主将外甥接进赵家抚养,赵老太太却看不得李亮的优秀,很是找了些麻烦。

后来李亮年纪渐长,知道自己不讨喜,便搬出了赵府独自居住。不过赵家主一直都对他关照有加,不仅为他延请名师教他读书,还在他崭露头角后继续为他上下打点。可以说李亮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赵家主的栽培,是以他也真心对待赵家,希望赵家能够强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