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明月千里照君归 > 第24章 记者曼玉

第24章 记者曼玉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明月千里照君归!

走出团部大门,袁西就见路边停着一辆轿车,满是灰尘,车旁站着一男一女,男的枣核脸,小眼睛,梳着大背头,可能是发蜡打多了头发显得油汪汪的,感觉苍蝇都站不住脚,他穿身笔挺的白色西服,脚上蹬着双锃明瓦亮的皮鞋,胸前挂着部相机,正四处打望,满脸不屑的样子,女的瓜子脸,柳叶眉,樱桃嘴,皮肤白皙,烫了一头波浪式的卷发,她身着湖蓝色的旗袍,外面披了件白色的绒线外套,把凹凸有致的身材展现得淋漓尽致。

男记者见到蒋经国,忙不迭地跑了过来,隔着老远就伸出手:”经国同志,您好啊!没想到您也在这,让您久等了。“

袁西留意到蒋经国眼里流露出厌恶的神色,但一转即逝,蒋经国笑着伸出手握住男记者的手道:”贾记者一路辛苦,你们记者可是无冕之王,我恭候你们大驾光临理所应当的。“

贾记者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经国同志您太客气了,能为经国同志服务是我的荣幸。”

蒋经国不置可否地点点头,对着款款走来的女记者笑道:”几个月不见,曼玉女士越来越漂亮了。“

曼玉娇笑道:”蒋处长,您可真会说话。曼玉现在徐娘半老,蒲柳之姿,入不了蒋处长您的法眼。“

蒋经国哈哈大笑:”讲笑,曼玉女士亭亭玉立,风姿卓越,如果不知道你的年纪,单看相貌谁都以为你是在校的大学生。再说曼玉女士,你可不是那种需要靠卖弄姿色谋生的女子,你是南昌日报的王牌记者,新闻界鼎鼎有名的王曼玉女士,我经常拜读您的作品,对您的才华钦佩的很。不过,曼玉女士,有件事我要认真批评你。”

曼玉“啊”了一声,蒋经国故作严肃的说道:“和您说过多少次了,还是那么见外,怎么就是不肯叫我经国同志?“

曼玉抚了抚胸,娇嗔地说道:”蒋处长,您可把我吓死了,我还以为我的文章哪里写得不对,让您生气了。“她瞟了一眼贾记者:”我可不是那种不识趣的人,张嘴乱叫人,我知道该怎么称呼您。“

蒋经国一怔,然后恍然大悟:”曼玉女士,伶牙俐齿,你这张嘴恐怕全中国没有人几个人能够说得赢。”

旁边贾记者知道曼玉说的是谁,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蒋经国没有搭理他,热情地把李团长、参谋长分别介绍给曼玉,然后郑重其事地对说道:”曼玉女士,我得隆重向你介绍眼前这位小伙子,他就是我和你说过的青年楷模--袁西同志,你要用你的如椽巨笔好好报道报道他的事迹。“

曼玉上上下下仔细打量着袁西,然后说道:”好个精神的小伙。上前线可是会牺牲的,您不害怕吗?“

袁西没有想到,一见面这位女记者就会问这么尖锐的问题,他心里早有答案,摇摇头道:”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我不怕牺牲。“

曼玉又问道:”您是哪里人啊?听口音,我们应该是老乡。“

袁西答道:“我是南丰人。”

曼玉惊喜地喊道:“哎呀,真是巧,我也是南丰人,我是市山乡的,你是哪的?”

袁西没有想到居然遇到了同乡,也颇觉得亲切,他改用乡音回答道:“曼玉女士,我是桥背乡的。”

曼玉拉起袁西的手,也用乡音道:“以后不要称呼我曼玉女士,我比你大,你就叫我曼玉姐吧。”

蒋经国笑涔涔地看着:“曼玉女士,您这算不算假公济私?”

曼玉娇笑道:“蒋处长,忠臣孝子人人爱,再说我这个小老乡可是您要大力宣传的典型人物,认下这门亲戚更有利于我开展工作呀。”

蒋经国道:“来江西前,我就听闻南丰县有三样特产,也被誉为三宝,分别是:炉子、桔子和女子,这桔子和炉子是宝贝倒还好接受,我就一直困惑于这女子天下皆有,为何偏偏南丰的女子是宝?今天得知曼玉女士是南丰人,才解开我心头之结。”

李团长是东道,忙招呼道:“蒋处长,两位记者,此处不是谈话之所,请到团部说话。”

蒋经国也点头道:“是呀,曼玉女士,你们一路劳顿,先到团部休息,李团长可是特意为你们准备好了遂川之宝--狗牯脑茶,这茶叶金贵,我也是沾了你们的光才有口福品尝到这赣南名茶。”

曼玉奇道:“哦?什么样的好茶,连蒋处长都没有喝过,那我可得认真品品。弟弟,咱们走。”说完拉着袁西的手就往里走,袁西长这么大第一次和女性牵手,还是在众目睽睽下被对方拉着走,又羞又臊,脸涨得通红。

蒋经国见状微微一笑:“曼玉女士,看看您把我们的英雄为难成啥样了。”

曼玉不明所以,回头瞅见袁西的脸,不禁捂嘴笑道:“弟弟,你脸怎么这么红?”

面对这样一位既漂亮又活泼,既性感又睿智的女士,袁西丝毫没有办法,他扭过头躲避着曼玉的目光,曼玉笑着笑着,眼睛却湿润了:“你还是个孩子呀。”

众人一时间都默然,曼玉虽没有明说,但大家都明白她的意思,袁西还只是个20岁的年轻人,人世间很多美好的事情他都还没有经历过,就要在花样年华奔赴战场面对不可知的未来。

袁西见众人面有戚戚,安慰道:“曼玉姐,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倘若我死国生,我的死就是值得的,你应当为我感到高兴,而不是为我悲伤。”

曼玉掏出手帕轻轻拭去泪水,对蒋经国说道:“不好意思,蒋处长,我失态了。”

蒋经国摇摇头,动情地说道:“不,曼玉女士,您不是失态,您是真情流露,只有对国家,对民族,对民众爱得深沉的人才会像您这样,我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您一定能写好这篇鼓励民众的战斗檄文。我还要向你致敬,你让我看到一个新闻记者最可贵的品质,那就是真诚。”说完,他举起手向曼玉郑重地敬了个军礼。

回到团部,李团长吩咐副官重新泡茶,蒋经国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曼玉:”曼玉女士,这是袁西同志写给我的信,我想您应该用得上。“

曼玉接过信,还未细看,蒋经国又道:“这封信我借给您,文章写好了信还是要还给我的。袁西同志这封信写得太好了,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对国家真挚的爱,对胜利坚定的信心,我经常会拿出这封信认真阅读,从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蕴藏于民众之间朴素的情感、不屈的斗志和蓬勃的力量,有全国民众的支持我相信任何困难都无法难住我们,我们一定会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李团长带头鼓起掌来,曼玉边鼓掌边问道:“蒋处长,我可以把您刚才讲的话放进我的文章中吗?”

蒋经国道:“如果曼玉女士用得上,当然可以。”

李团长道:”蒋处长您刚才的讲话太精彩了,既言简意赅,又语重心长,能当面聆听您的教诲真是道墨的荣幸。“

蒋经国面露得意之色,他喝了口茶,故作谦虚地说道:“李团长过奖,这只是经国心中真实的想法罢了。”

袁西鼓起勇气站起身道:“报告,卑职有个请求,还望各位长官批准。”

蒋经国的脸色稍变,他看了一眼曼玉低头慢慢啜饮起茶来,原本热热闹闹的屋里顿时安静下来,气氛有些诡异,李团长不满地瞪了袁西一眼,心想袁西你还是太年轻,有什么要求完全可以私下和蒋处长谈嘛,何必当着记者的面提出来,这多扫蒋处长的兴。

蒋经国喝了几口茶,调整好情绪微笑着对袁西说道:“你有什么要求说来听听。”

袁西道:”蒋处长、团座,卑职有个兄弟叫石头,打小跟随,就是我就读军校时也从未离开,他也想上前线打鬼子,卑职希望能带他一起去部队,请长官们批准?”

蒋经国闻言愕道:“就这个要求?”

袁西奇道:“是,卑职就这一个请求,恳请长官们批准!”

蒋经国展颜道:“袁西同志,你这个兄弟,石头,他现在哪里?”

袁西道:“石头就在我的排里。”

蒋经国点点头,然后把头转向李团长:“李团长,这件事情你看怎么处理?”

李团长笑呵呵地说道:“蒋处长,为前线输送优秀人才我保安团第十团义不容辞,我马上就帮石头兄弟办理手续,保证他和袁排长能够一起出发。”

袁西没有想到原本他认为有些麻烦的事情李团长爽快地答应帮助解决,他感激地说道:“谢谢蒋处长、谢谢团座。”

蒋经国嗔道:“袁西同志,你又和我见外了,记住,以后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只能叫我经国同志,这是命令也是请求。“他顿了顿,环视众人说道:”你的感谢让我汗颜,其实应该是我们感谢你才对,一个即将奔赴战场面对死亡的战士,他唯一的要求这么简单,不图名利,不为自己。袁西同志,中国多些你这样的同志,革命何愁不会早日成功。”

曼玉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蒋经国还想再说上几句,副官走过来在他耳边低声说了些什么,蒋经国闻言脸色微变,站起身道:“真是抱歉,临时有紧急事情需要我回去办理。”他见众人个个流露出不舍神情,便道:“贾记者,麻烦你帮我们拍几张照吧。”

贾记者忙不迭地答应,来到团部院中站定,蒋经国见众人皆以他为中心,很不以为然:“嗳,你们都搞错了吧,今天的主角可不是我,是袁西同志。”

袁西心里惶恐,但又不能违背蒋经国的意思,只好听从他的安排,于是蒋经国站在他左手旁,李团长站在他右手边,曼玉站在蒋经国身边,参谋长站在李团长身边,贾记者照了几张相后,把相机交给副官,自己跑到曼玉身边,补照了一张凑了回热闹。

蒋经国又让贾记者为自己和袁西拍了张合照,他叮嘱袁西:“袁西同志,我就不能送你了,你此去不要忘记自己的使命,须努力奋斗,我会时刻关注你的。”

袁西腰板挺得笔直,认真答道:“请经国同志放心,我一定牢记您的教诲,保持昂扬精神,誓死保卫祖国。”

蒋经国满意地点点头:“好,那我就等着听你的好消息,待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我还要请你和石头喝庆功酒。“他又对曼玉说道:”曼玉女士,文章的事情就拜托您了。如果需要帮助,您可以随时找我,也可以找李团长。”

李团长忙道:“愿意效劳。”

曼玉看了一眼袁西,信心满满地道:“蒋处长放心,曼玉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临走前,蒋经国紧紧握住袁西的手,袁西知道他的意思,没有说话,只是会意地点头,蒋经国也微笑地点点头。

送走蒋经国,袁西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想不到以蒋经国地位之尊居然会亲自到部队找自己,还专门安排知名记者采访自己,他内心产生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强烈冲动,他觉得这次上前线,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保家卫国的承诺,更是为了报答蒋经国的知遇之恩。

五天后,?南昌日报?头版首先发表,?中央日报??大公报?等全国主要报纸陆续刊载了记者王曼玉女士撰写的社论,社论的标题是”赣省风雷动,烈士为国征“,文章报道了袁西不忍神州陆沉,同胞蒙难,自愿奔赴抗日前线,蒋经国嘉其行亲往慰问的事情,号召民众以袁西为榜样,舍小家为国家,舍小我图国存,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章还配发了蒋经国和袁西两人的合照,丁香树下,蒋经国双手交叉于小腹前,满面微笑,像极了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袁西双手背负,昂首肃立,一副壮士一去不复回的决绝模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