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抑了个郁(三)狂风大作2(中)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的21克!
对于小孩子而言,比其高大者,显然都是自带威胁性的。不难发现,一般情况下,孩子都会在认识世界时,适当地听取比自己大的人说的话或者说的建议和方法。
懵懂时期的孩子,多的是用不完的好奇心。如果引导得当,自然就不会有什么麻烦。可如果说,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关爱的同时还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就会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
特别是那种错误认知已萌芽的,一旦错过了管教的最佳时机,所犯下的错,所酿成的果,其中对他人造成了的心理创伤是无法弥补的,因此而给他人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如果说这只是猎奇心理搞的突袭,那么周遭环境就是诱因所在。
首先就是电视,其作为寻常百姓了解世界的渠道,其频道越多,孩子所接触的信息面就会越复杂。
并非单纯地说孩子接触的知识面越广就越不好。而是在接触的过程中,就更难避免孩子会因为影视剧中出现的哪一些不合时宜的画面或行为感到了好奇,进而去模仿或者就近实施,以此来满足当下自己的猎奇心理。
而有的熟人作案可能就是这么来的。
21世纪,社会发展得越发地快,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是更为的多样,电子设备的更新迭代也是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求知欲也更为地饱满。适龄管教显然不适合了,超龄教育才更为地迫切。
普遍来说,小孩对外来信息的敏感度是会更高的,也更为单纯,可其对所吸收到的庞杂的信息的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则是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的,且参差不齐。
就现在,互联网时代,分不清是谁主动又是谁被动。各种动静结合的传播渠道,想完全地避免来自各方的故意引诱,没点子防范,没点子霹雳手段,根本躲不掉。
在越发追求男女平等的当下,多数家庭,分担经济压力的人也已不限于一人。而多的是孩子的父母两人一起共同承担。
不管是父母中的哪一方,只要是得在关注工作的同时兼顾生活琐事和孩子教育,就难免会变得没有那么地耐心和细致。
就更别提什么陪同孩子一起看电视,并在共享电视的时候,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讲解或即时同步的引导。这对父母来说,就都挺为难的吧。
也就多的是任由孩子自行消化,并无意间埋下了未知的风险,而都不自知。
比如说,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个无法以身作则的父母,不时在孩子面前吸烟、饮酒,这一类不良的形象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或某种意义上给孩子提供了反面的教材。
也才出现了“坦坦卡”的收集热潮。烟已然是一种寻常可见之物。当孩子不被允许尝试的情况下,那么就会选择通过各种收集来试探性地获得某种满足,或过过瘾。
或许,“坦坦卡”作为新时代孩子的新宠,表面上看既不涉及真的抽烟这种行为,又可以不花钱,是挺安逸的。可其背后深意和潜藏的险恶用心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前的我们收集的是天然的石头,是可以从中观察到不一样的色彩和斑驳各异的花纹的。而有的,则会收集每年一期的邮票,用于纪念当下的美好和历史的辉煌。
就算是打卡片,即拍洋画,素材也多的是来自不同的名着或动画片,像《西游记》,像《水浒传》,像《三国演义》,像《葫芦兄弟》。种类繁多,可谓是中西合璧。
而今的孩子却在收集那带有毒性的“坦坦卡”。不仅卡片本身残留的“熟悉”味道里携带了几分毒性,还在心智未熟的孩子面前狂刷了一波香烟实实在在的存在感。
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毒是一下子下多了或下猛了让人给及时发现的,而是在思想上慢慢侵染,时机一旦成熟,再使其行为顺其自然地往预定的方向行进或者继续。
而这主打的就是一个伤人于无形。
就比如说,当下中小学生流行着的“养屁水”。这,便就是事发过后才被报出来的。
缺乏认知的孩子可能就只是出于好奇,一时兴起就跟着养了起来,确实也无可厚非。
可这玩意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的。若不同的成分随时间进行了充分地发酵生成了极易感染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细菌,那炸开的一刻,被波及到的人都难以幸免。若说这细菌的传播性还极强,那么这将是一出情节严重的突发事故,是需要承担责任的。
即,当炸开的“屁水”一旦达到形成公共安全事件的程度则会根据具体的情节来定性是否涉嫌犯罪。
那是不是如果没有炸开,就是养一养,就没有问题了呢?不是的。只要是“养屁水”就可能涉嫌犯罪。
需知,“养屁水”不单单就只是小孩子之间玩闹的一个恶作剧,而是一种危险行为,是需要被及时重视且制止的。
逆反心理,普遍存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而“养屁水”的行为的萌芽就是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去担心孩子们那一直就都有存在着的心理状态。
自然地,在明令禁止前,要允许孩子们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去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说有的孩子已经养起了“屁水”,那么就尝试着进行劝导,在明确告知其危害性后建议其主动上交,并给予配合上交且知错就改的同学予以肯定。
而对于那些不愿意当场上交的,就尝试着进行私下沟通和协商,做到尊重其劳动成果的同时,也去理解其对不同知识的求知欲望,更别忘了反复强调“屁水”的危险性,强化认知,并及时做好跟进。
切勿等到一发不可收拾时再来回头,那时候就已经晚了。不要害怕麻烦,而是尽可能地耐心,耐心地去沟通。
孩子虽小,可大多也都能够在是非面前站对。只要用心,总也还是能够有所成效的,而非一味使用强硬手段。
若可能,也可以通过正规的操作,组织全体师生,一起做一个类似的更为安全的化学实验,并全程实录,共享全网。通过一起学习,来积极地正面地回应不好的反面的现实教材。让不值得变得更加地有意义。这不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吗?
听闻,“坦坦卡”也分三六九等,而这也大大刺激了孩子的攀比心。若家长、学校无法及时发现并加以制止,其教育的意义也将会不断地被社会的不良分子所挑衅。
正因为成年人在不断地提高着各自的认知,并深刻地意识到吸烟有害健康,且这个有害的程度是哪般的代价,才会使得吸烟率在逐年地下降,总体也在向好发展。
而这无疑就挑战了烟草市场的利益,也才使得部分商家开始利用包装的多样性来引诱孩子入局,并使得个别定力不足的孩子提前过上了烟瘾的生活且更难以戒断。
其中,不乏个别后知后觉的家长在追悔莫及。也都在事发后,才晓得孩子越小,有些认识便越难改变。就小孩而言,小心翼翼的试探多了,也便不再害怕尝试了。
试想,日常生活中,来往的行人路,呼吸间已无法避免二手烟,再出现这样一个“坦坦卡”游戏的契机,一整个难道不正像是主动走向慢性成瘾成习的发展趋势吗?
所谓的“没必要上纲上线”的背后是一出始料未及的温水煮青蛙。当事发之时,沸腾之际,它早已脱离了欢乐和幸福的轨道,而是直直插入了各个家庭的温柔刀。
在孩子没有足够的定力可以在诱惑面前站对的时候,那么定性前,还请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能够为了这世界的未来而保有一分清醒,清醒地告诉自己别掉以轻心。
又比如说,每逢春节或其他法定假日,即孩子集体放假的时候,大人就聚一起打麻将、玩牌或通宵游戏,这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具体认知和成长的环境。
其实,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对自己未涉猎过的东西都会更容易产生好奇。比如,盲盒,越接触越上瘾的一种玩具,跟麻将、牌和游戏一样都藏着一种对未知的瘾。
这世界很多瞬间火爆的东西都基于对人性的考究后在有计划地进行明里暗里的推销。最底层的逻辑都是先在思想上开口。至于具体用的什么方式,就见仁见智了。
总有那么一款游戏变相不变质地适应着这个社会,并不断地保持着自身在不同年龄段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像“坦坦卡”就做得挺“成功”的,再者,就是盲盒了。
打麻将和玩牌都是一种带有赌性的游戏,若是有定力的大人偶尔怡情一玩倒也不为过,可一旦涉及金钱等有偿赔付就不值得了。没有一个坏习惯不是从一开始的。
同理,盲盒,一种打着“隐藏款”、“限量款”的噱头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博概率的游戏中来。特别是那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一旦成瘾怎么拉都拉不回来的那种。
其实,也是换汤不换药的。更肆无忌惮一些的行为就是将这种骚操作直接放大到各种节日活动中或各种学习必备的文具中,也间接地暴露了商家唯利是图的尿性。
而这种消费主义陷阱不仅不断地削弱着节日本身的意义,也在不断地腐蚀着孩子的心性,还把不健康的消费观带向低龄化,使得有孩子的家庭都不得不被动接受。
大多有孩子的家长会因自身陪伴的时间有限而心生愧疚,也才选择在一开始成全或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可一两次多了,也便助长了孩子想继续搏一搏的不良习气。
套路都是隐形的多。即便再怎么不信自己会抽个寂寞,可事实就是这样的寂寞多得遍地都是,且越抽越寂寞。而“100%中奖”的意思多是中安慰奖,即谢谢惠顾。
可就是这样的抽奖游戏往往能让心性未定的孩子抱以侥幸。一旦玩上,欲望就会在玩的过程中不断膨胀,或说被推高,也便是被刺激到了一种非理性的心理行为。
当部分商家铁了心要从孩子下手,那么不管什么年龄阶段都是有可能的,且形式多样到想不到。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故而,少些“没必要”,而是多些防微杜渐。
即,不管是多么小的隐患都要及时进行引导,加以管教,特别是心智不成熟且自制力差的孩子。否则,任由孩子沉迷其中,上了瘾,再做改正,也就难上加难了。
现在的孩子虽小,可理解能力还是可以的。只要方法得当,耐心引导,就还是能够给出良好的反应的。关键还是需要家长和学校双管齐下,及时发现,有效防范。
适当地参与到流行文化中是可以的,可是一定要把持好一个度。当这个度失了效,那么危险也就有可能在靠近,而后果也将会变得迷离或难以承受,也便不值得。
再比如说,有的家长爱好玩手游,总也会在工作之余和要好的二三队友开黑几局。而其中所展现出来的情绪变化和激动之下的言语冲撞也是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的。
不然,又怎么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呢?自然就是因为父母是这世界上拥有着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的最得天独厚的条件。
只要是为人父母,那吊儿郎当的性子总也还是收一收的好。否则,孩子学到几成用几成,又或者用到谁的身上就真的一言难尽。
玩手游,能在短时间内带来与人合作共赢一局的快感的同时,也会面临着各种冲突,必须要进行战斗,即击杀。
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对游戏外的人而言难以理解且不合时宜的台词,像“杀戮很有趣”,像“让我扁你们一顿吧”,像“猎杀弱者将使你延续生命,猎杀强者将使你享受人生”。这种在游戏设定中才可能有一定合理性的台词,真就不适合突然出现在日常的生活中。
如果不小心被孩子听了去,不断放大,加深印象,也是一记未知的拳头。至于这拳头什么时候使出,又使在了谁的身上,就不得而知了。
许是为了一时的“英雄主义”,又或许是为了满足那一时的快感,就那种毫无道理可言就只是通过暴力或使用武力去强行征服他人的爽。
或许,有些诱因是很无厘头的,可就是这么真实地存在着。
除了不合时宜的台词,开黑时情绪不稳定的家长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输赢乃兵家常事。可有的人就是不管打多少局,都无法做到情绪稳定。
而通常,情绪一炸裂,言语一冲撞,肢体语言就会随之而来。其中的开玩笑或认真反而不那么重要,而那正看着也想模仿的孩子更为重要。
有些暴力行为的形成,真就与出乎意料的日常生活有关系。
在家长过多地将时间花在手机或者游戏中的时候,也便错开了最该与孩子相互交流的最佳时机。
短视频的发展,越发地成熟,数据的支撑,使得大众越用越不知道时间在流走,也便流走了不少的亲子时间。
游戏的迭代,越发地多样,也越发地精彩,使得爱好者越玩越放不下,也便将大部分的个人时间给玩了进去。
而其中,有孩子的家长就在这越发成熟的互联网时代,显得被动,显得心大,显得多少有些吊儿郎当,或说过分乐观。
当然,比起不经意间的触动,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其一举一动就更具象征性意义了。
如果现实中,父母存在肢体冲突或言语冲突,那么未成年的孩子的任一反应都将会在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被无限地放大。而这也是孩子暴力倾向形成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