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下乡采景的城里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桥畔往事!
临近中午,村头田间的小路上,出来两位特殊的客人,看上去更像是一对恩爱的年轻夫妻。
男人穿着一件深蓝色的衬衫,搭配一条灰色的休闲裤,脚上踩着一双舒适的白色运动鞋。妻子则选择了一件粉红色的宽松上衣,搭配一条深色的裤子,穿着一双黑色的小皮鞋。
男人小心翼翼地拿着摄像机,女人在旁边柔声细语地比划着眼前的景色,男人微笑着,按照女人所指的方向,拨弄着摄像机。
田地里,有一些正在劳作的村民。因为已接近秋收季节,田地里一片即将丰收的景象。大豆和玉米基本成熟,眼前已经可以看到一片金黄的玉米地。
田里的玉米高大挺拔,每一株上都结满了壮实的玉米棒。玉米棒已经泛黄,展现出了成熟的韵味。阳光洒在玉米地上,金黄的玉米颗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大豆也已经豆荚饱满,豆荚里的豆粒已经成熟。每一颗豆粒都鼓胀饱满,剥开已经明显看到犹如一颗颗大小不一的宝石。
两人慢慢地走着,女人洁白的皮肤,落落大方的仪容,尤其是两人谈话时总是轻声以免打扰田里的村民,这些都与村里人粗声粗气形成了鲜明对比,但两人舒适的衣着,与村里的休闲气氛又毫无违和感。
“渴了吧?快喝点水。”男人把一瓶水递到女人手里。
“谢谢,你喝吧,我带了水杯。”女人说完从包里掏出杯子放在嘴边抿了几下,时不时从斜挎的背包里取出手帕轻轻地擦拭着额头的汗珠。
两人言行举止间无不透露着优雅。
每当发现一处美景时,他们就会停下来商量着构图和拍摄角度。
原来他们是县里电视台的摄影师,此次来就是为了捕捉乡村的美景。
正值午间放学的孩子正在吵吵嚷嚷,嘻嘻哈哈走来,正好看到眼前陌生的两人,尤其看到他们手里的神秘机器——摄影机,好奇地看着这个从未见过的设备。
孩子们立即放慢了脚步,在两人身后紧跟着又刻意地保持着距离。
女人注意到了他们,温柔的望着他们。
“你们好可爱,都是前面村里的人吗?”女人温柔地问道。
“嗯。”村里的大样害羞地回答道。
“你们是放学了吗?”
“是。”
“下午还上课吗?”
“不上课了,周五,俺们只上半天。”
已经有大群的孩子从后面慢慢跟着,他们一个个好奇,但两人看向他们时,很多孩子又略显紧张。
男人对着田里的玉米地咔嚓一声,孩子们立马伸长脖子,站在身后,努力地望着摄像机。
男人理解他们的好奇心,想让身后的孩子上前看下,说道:“你们想看吗?”
孩子们想看但又连连退缩。
“这些孩子还是好腼腆。”说着女人拿着摄像机来到几个孩子的面前,边给孩子翻看之前拍摄的照片,边解释道:“这是摄像机,既可以拍摄静态的照片,也能录下你们的动态图像。”
随着一两个孩子望着图像,身后的一些孩子也簇拥上来,虽然之前也在照相馆见过,但还是很好奇这个奇怪的机器是如何拍摄的。
孩子们好奇地触摸着摄影机,感受着它冰冰的金属外壳;还有的孩子忍不住上前一步,想试图用自己的小手摆弄摄影机,看看它是如何拍摄的,但又担心弄坏了设备不敢拨弄。
男人看出了他们的紧张,微笑着说道:“按这里。”
随着咔嚓一声,一张图像出现在图框里。
女人微笑着向他们解释,这是一台可以记录下他们美好瞬间的机器。
“这个咱们见过的呀,就是上次来咱们村卖假药的时候,长得差不多。”晓燕大声说着。
顺着响亮的声音,女人注意到晓燕以及身边晓丽、雯雯三个漂亮的女孩,三个女孩在人群中尤其地出众,精致的脸蛋,淳朴的神情,无不让女人心动。
一提到村里卖假药,在场的孩子们立马活跃起来,忘记了之前的紧张,向眼前的两人畅谈着骗子行骗的过程,还有最后揭穿的情形。
两人竖起大拇指,开心地说着:“哇,你们都好聪明。”
“多亏了萌萌,雯雯他们,才逮到他们骗人的。”一男孩兴奋地说道。
见孩子们赞扬着萌萌、雯雯他们,两人也将目光转向了眼前的三个女孩。
“可以给你们拍照吗?”女人显示礼貌地征求着孩子们的意见。
一些孩子还是退退缩缩,女人再次把目光停留在晓燕她们身上,又继续问道:“可以吗?”
“嗯。”雯雯回应道。
女人将事先打开的摄像机对准着孩子们,雯雯、晓丽、晓燕在镜头的最前方,身后随即跟上来其他一群孩子,孩子们因害羞眼神略有闪烁。
男人接过摄像机满意地点着头。
接着又将功能切换到拍照功能,在女人的引导下,孩子们有序地排好队,他们挺直腰板,双手笔直地垂下,没有拍过照片的孩子们,面无表情,严肃的脸部略显僵硬。
“放松哦,我说到三、二、一时,要笑哦。”
女人温柔的语气逐渐感染到了孩子们,终于在拍到第三遍时,满意地向大家展示着刚才的作品。
“你们想要照片吗?”女人笑呵呵地问道。
“想。”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
“要钱吗?”人群中一孩子突然冒出这句话。
“不要钱。”女人笑了笑,打消着孩子的顾虑。
说话的孩子不好意思地笑了,脸上充满着开心和激动。
两人跟着孩子们进了村,在村头,直到见到几个大人,见他们攀谈着,孩子们一蹦一跳地各自跑回家了。
孩子们一到家,就迫不及待地和爸妈分享着放学路上的事情,晓丽不断地强调:“那个女的说话好温柔,好漂亮。”
晓燕刚到家,就发现家里也坐着两个陌生人,一个中年男人领着一个女孩,女孩跟晓燕年龄相仿。
“咱家来亲戚了?”晓燕轻声问道。
“是来讨饭饭的。”妈妈小声解释道。
晓燕坐下来听他们聊天才得知,这是一对可怜的父女,为给孩子的妈妈看病,男人早一两年把家里的房子处理掉了,最后孩子的妈妈还是死了,家境困难的男人这两年来一直带着孩子走南闯北,吃百家饭。
平日村子里偶尔也会有讨饭的,基本都是一个人,走到谁家门口,就站在大门口,央求道:“有人吗?行行好,赏口饭吃吧?”
村里人一般给递过来一个馒头,基本不会留下来吃饭。甚至很多人家对上门的乞丐极为反感,就算不驱赶也是随便找点吃的赶紧打发。
晓燕妈妈今天之所以收留,主要是因为看到女孩和自己的女儿年龄相近,心里不由得心酸。
因为有一年,村里收成不好,晓燕妈也想着带着晓燕出门打工,本来心意已决,行李都收拾好准备第二天一早就走,在晓燕爸的苦苦挽留下,晓燕妈留了下来,日子虽苦了些但一家人在一起。
虽然没有出门,但出门前晓丽妈想着即将陪自己在外漂泊的晓燕,还是无数次难过的落泪,看着眼前的男人和孩子,更有说不出的怜悯。
坐在男人身边的女孩微笑着看着晓燕,瞪着圆溜溜的眼睛,孩子一点也不怯场,时不时也说着话。
雯雯回到家,就被妈妈安排到地头摘青菜、蒜苗,正中午田地里几乎没有人的,到地头要经过一片玉米地,平常最怕一个人到玉米地,高高密密的玉米,容易让自己幻想,里面是否有可怕的东西望着自己。
但今天雯雯似乎没有那么紧张,之前总是边摘菜,心神不宁的东张西望,今天还比较放松。
做完农活,雯雯跟弟弟在房间里聊着学校里的事。俩孩子聊了许久,听见厨房里还有忙碌翻炒的声音。
雯雯来到厨房,望见台子上的饭菜特别的丰盛,案板上摆放着好几盘已经配好的菜,准备下锅。
“今天是啥好日子吗?做这么多菜。”雯雯好奇地问道。
刚说着,村干部带着两人来到雯雯家。
“俺认识你们。”雯雯开心地说道。
“这是你家啊。”两人也开心地笑着说。
“这就是俺跟你说的,放学路上给俺们拍照的。”雯雯对弟弟说道。
“你们叫什么名字?”女人温柔地问道。
“杨雯雯,他是我弟,睿睿。”
“名字好好听哦,之前我们到过其他村,名字都是,带春、花、秀、光什么的。”女人笑着说道。
“是的,以前嘛俺们村起名,狗蛋、大剩,觉得好养活,现在起名倒是都喜欢叠音。”妈妈说着,又转向雯雯:“雯雯,快倒两杯茶。”
这里的村民所谓的茶,就是白开水,一家人一般共用杯子,细心的雯雯考虑到他们是否会嫌弃,忙在抽屉里翻找空置的杯子。
女人见状忙连连说道:“不用不用,我们带了杯子。”说着从包里拿出个粉色的水杯,打开轻轻抿了一口。
雯雯羡慕地盯着漂亮的杯子,好奇地问道:“咦,怎么还冒着热气呢?”
“这是保温杯,可以保温七八个小时没问题的。”女人微笑着解释道。
村里人来重要人来,村干部一般会根据情况,安排到村民家里吃饭。
午饭时间,爸爸也赶回来了。
雯雯端着碗坐在在厨房里吃,妈妈还在厨房里继续加着菜,迟迟没见到女孩,饭桌上的女人问道:“你女儿呢?嫂子呢?怎么不过来吃饭?”
“俺这里,家里来客,女人不上桌吃的。”爸爸说道。
“我还是女的呢,没有听说这规矩,叫她们过来吃吧,不然我们吃得也不舒服。”女人说着继续打趣道:“要不,我也下去吃吧。”说着咯咯笑着。
“啥客人,就我们俩,太见外了。”男人说道。
雯雯开心地来到饭桌上,平日里家里来客人,不上桌吃饭,雯雯倒觉得更放松,但现在在饭桌上很开心,主要是喜欢眼前的女人。
女人一直到厨房喊着:“嫂子,别加菜了,太多了,快来吃饭吧,你不过来吃,我们也不能动筷子。”
妈妈不好意思,停下来也上了桌。
饭桌上,男人和爸爸喝着酒,男人一直微笑着说着:“意思意思,少喝一点。”
爸爸不逼酒,两人碰杯小抿一口,聊着家里和村里的情况,男人则谈及到这次进村的目的。
女人一直夸赞着雯雯的相貌。
“我在路上上,就一眼看到这女孩好漂亮,长得真水灵。”女人温柔地说道。
雯雯顿时心里乐滋滋的。
“哎,在农村,女孩漂亮有啥用,没啥出路的,小学上完识个字好了。”妈妈无奈地说道,随后继续说着:“真羡慕城里人的生活。”
“嫂子,别这么说,现在女孩男孩一样,有能力,还是让孩子多学些知识,再说虽然大城市繁华,但是我还是喜欢乡村的宁静。”女人回应道。
奶奶则向他们讲述着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听着奶奶的描述,雯雯也切身感受到村里这些年,确实很多方面从无到有在变化着。当听到谈论村里的电,忍不住自豪向女人说道:“电还是俺爸引头让村里人安装的。”
两人纷纷夸赞着雯雯爸。
午饭期间,雯雯很开心,觉得自己在陌生人面前已经可以畅所欲言了。
午饭过后,男人则提出给雯雯一家人拍张,一家人紧张又兴奋地拍下了第一张全家照。
爸爸带着两人参观着村里的牲畜,介绍着村民们家家的手艺,两人经同意后,兴奋地用摄像机记录着村里的景象。
“你们村蛮特别有代表性,我们这趟来值了。”
一路上,两人很快和村民打成一片,和村民合影,也引导着村民如何拍造型。更多地是拍摄着村里人的手艺和日常的劳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