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三国:开局忽悠刘备,军师真神人也 > 第475章 张明的改良竟然是针对土地兼并

第475章 张明的改良竟然是针对土地兼并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三国:开局忽悠刘备,军师真神人也!

张明很清楚,荀谌绝对是一个被低估的谋士。

早年袁绍平定冀州,战胜公孙胜,靠的就全是荀谌。

只是后来田丰、沮授等人凭借本族势力,逐渐在袁绍手下站稳脚跟后,荀谌才渐渐蛰伏起来的。

曾经张明也和荀谌谈过这个问题,当时荀谌说的是,“如果不能得到主公的全部信任,那还不如明哲保身,至少能够求一个一世安稳。”

现在,张明当然不会让明珠蒙尘,他要激活自己这位叔父的全部能量!

“叔父说的这三个问题,的确棘手。”

张明对荀谌的担忧深表认同,接着轻声而力量十足地开口回应道:“不过叔父,这三个问题,也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只是不知道是否可行。”

“我想说给叔父听一下,叔父也好帮我参考一下,是否可行,如何?”

听到张明的话,荀谌更加感慨,“如此甚好,想不到知汉竟然已有良策,快快道来。”

张明摆了摆手,谦虚道:“良策算不上,只是有点想法而已。”

“先说说土地兼并的问题吧,这个问题最难,也最为棘手。”

荀谌颔首,表示认同。

紧接着,张明慢慢道:“土地兼并,自古有之。”

“正所谓堵不如疏,若一味打压,甚至让富人将土地拿出来分给穷人也不现实。”

“穷人不一定念官府的好,甚至用不了多久就有人又会卖地;富人则更对官府不满了,逼急了说不定还会造反!”

“因此我想到的方法,有两个,其一是推行限田制,其二则是推出官田制。”

这个限田制和官田制,荀谌从来没有听说过,因此并不了解,但是仅仅只听名字,就感觉很有意思的样子。

当下也是忍不住问道:“知汉这两个法子,莫非都是独创?”

见张明点头,荀谌更加好奇。

张明也没有吊荀谌胃口的打算,开始解释自己的这两个方法。

“首先是限田制,所谓限田,就是根据贵族爵位,限制贵族土地的最大持有量,超出部分将由朝廷以市价收回。”

“除此之外,只要是在爵位允许的范围内,那么这些贵族持有的土地就是合法的。”

“这样一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监督这些贵族持有的土地,是否有超限的部分就行。”

荀谌暗暗点头,不过仍然心有疑虑。

必然让这些贵族合法持有土地,不就变相默许了这些贵族继续压榨百姓吗?

因此荀谌没有发表意见,准备听听另一个官田制后,再发表意见。

很快,张明就讲到了官田制。

“所谓官田制,就是指这些朝廷拥有的土地,这些土地被称为官田。”

“官田的用处,则是以低廉的价格,将土地租给百姓耕种。”

“不仅如此,凡是租官田耕种的百姓,还可以以低价租用耕牛以及农具,并且朝廷还会派官员指导耕种。”

“如此一来,不仅能缓解土地兼并的压力,还能直接增加农户的耕作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

张明的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最后说道:“并且官田的存在,也能很好的抑制贵族私田,只要控制官田的数量,那么这些贵族既不会对朝廷有太多不满,也不敢过分压榨百姓,如此也能缓和百姓和贵族之间的矛盾。”

听了张明的限田制和官田制,荀谌忍不住拍手叫好,“妙!”

“好一个限田制和官田制,知汉这两个制度如果能够落实到位,岂止辽东的土地兼并,这天下未来的土地兼并问题,都将得到缓解!”

荀谌没有说解决,是因为任何制度,到最后执行者都是人。

只要是人,就可能变质,这是定理,他也无力改变。

但这样的方法只要能够落实,只要未来能够出一个中兴之主,那么遵循此法,百姓就能过得好一些。

其实他不知道,张明的方法,改良自后世的限制购房,以及公租房。

至少现实证明,这两个方法,对于购房而言,的确有利无害。

张明见荀谌认同,也是说道:“这个方法,可以在辽东先行试用,若是有用,我会上报陛下,普及到全国。”

“到时候,恐怕还要靠叔父了。”

“公孙恭,不过是个傀儡,真正的辽东太守,其实是叔父。”

荀谌点头应下,张明提出的方法,他的确很感兴趣。

而且辽东这些本地豪族,的确需要一个合适的人来拔除,这个人张明不适合,最适合的人,就是他荀谌。

不过,施行这两个方法之前,还需要一个过渡。

毕竟若直接对辽东豪族出手,万一他们反弹,甚至做出点损毁土地和粮食的事情,很有可能导致辽东出现粮荒。

因此,答应之余,荀谌补充道:“知汉,我建议,明年开春后,正式实行这两个方法。”

“在此之前,我们可以用军屯作为过渡。”

“军屯”二字一出,张明顿时眼前一亮。

不错,曹操的屯田制,的确是目前过渡的最佳方法。

刚好辽东一战,俘虏甚多,择其精锐补充各部后,尚有不少剩余暂时还没有解散。

现在好了,全部拉去屯田。

不过要想屯田,他们还需要一个精通屯田的人,而这样的人,张明心中正有一位,就是他一直心心念念的王烈。

刚好,想起王烈,自然而然就涉及到了辽东第二个棘手问题,人才问题。

接着,针对人才缺失的问题,张明继续说道:“不管是军屯还是未来的限田制,官田制,以辽东如今的人才情况,都很难达成。”

“不过针对这一点,我恰好有两个方法解决。一个就是我曾在书信中向叔父提过的书院。”

“我准备,在辽东设立一所‘辽东学府’,优先为寒门士子提供免费教学,等未来条件成熟后,再面向适龄孩童。”

听到书院,荀谌连连点头。

“没错,书院的确可以培养人才,不过这个时间,我们等得起?”

张明微微一笑,说道:“等不起,所以我在来辽东的时候,就已经约好了两位大才。”

“管宁和邴原,相信叔父并不陌生。”

“他们会带着自己的学生一起,来辽东任职,一起发展辽东的。”

“现在应该已经在路上了,估计再有一两个月,就能抵达辽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