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看宅子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成市井小娘子开店发家记!
你看这种只有一扇门的,这种是大宅子的后门,他们大门在另一条巷子。
这种后门一般只有偶尔进出,所以就显得很安静了。”
三人说话间走到了巷子中间的一处有两扇大门的宅子,“就是这里了,看这大门,是不是比你们之前看的那些还气派。”
姜阿爹点头,不止更气派,也更精致更讲究,门上还有雕刻。
牙人先过去敲门,看门的门房很快开了门,“看宅子是吧。进来吧。”
三人踏过门槛走进门内,宅门正对有一个装饰作用的独立影壁,这个影壁是用简单净素的菱形砖铺设成的,呈正方形,四角还有雕花。
再向左走就进入前院,前院有马棚、会客厅和两间既可以当书房也可以当卧房的房间。
而后就是垂花门,垂花门也叫“二门”,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那个二门。
垂花门连接着一条长廊,长廊两侧的栏杆雕着花卉。
廊下的两侧的庭院花木凋零,背阴处还有积雪,一派冬天的萧瑟之象。
经过垂花门就踏入内院,内院里有庭院、跨院、东西厢房、中间是正房,正房两边各有一间小耳房。
庭院是一个较大的院子、比他们现在住的院子略大一些。
一侧种着一棵很大的梧桐树,院子里摆放了些盆栽,不过这会只有一个光秃秃的根,看不出种的是什么。
东西厢各是一个独立的小院落,院门开进去,里面有个小院子,有几个小房间,有寝室、书房、客堂、甚至还有小厨房,可以说应有尽有。
中间的位置便是正房,被隔成三间,每间都是高大而豁亮,比厢房的房间大。中间那一间是堂屋,也是待客的地方,里面有桌椅,但墙上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堂屋的两边分别是卧房,两间小耳房就在卧房的边上。
厨房是在影壁墙后边,也就是东厢房一侧的南边,厨房外有水井、小柴房,里面有灶台一应俱全。
更衣室也就是现在说的厕所在西南侧。
东厢房到正房的跨院则挖了一个地窖。
姜阿爹一间房一间房看过去,边看边满意的点头,虽然房子里面只有一点点家具,很多东西都没有,但他也觉得很好。这是他迄今为止,见过最好的房子了。
东厢房可以给三个儿子住,西厢房两个女儿住。他们夫妻和老两口就住正房的两间房间。
“怎么样?不错吧。”牙人也跟着一间间房看过去,不说姜阿爹喜欢,他看了也喜欢,谁不想住这种又大又宽敞明亮的宅子。
姜阿爹看满意了才问牙人:“这间宅子不便宜吧?”
这间宅子不仅是屋门、地砖、墙壁、走廊的木柱都是新的,而且大小也比之前看的那些宅子要大。
牙人点头,“比之前看了那些贵,京城居大不易,这处宅子要三千两。”
之前看的那些是二千五百两左右,二进的卖这么贵仍有不少人抢着买。
姜阿爹没有说话,牙人接着说:“姜大哥,这价钱是衙门定的,这价钱定的挺公道的,没有卖家喊虚高价。
虽然只是二进但是宅子又新位置又好呀,你看街坊邻居住的都是官宦人家,你们住着肯定很安全。晚上关店了不管多晚回来,那也是安全的。
况且这也是在主街,离长安街不远。
根据小弟我在京城当了这么多年牙人的经验,买下这宅子你们肯定不亏,以后要是出手了,还有得挣。
你们要是拼一拼能买下来,就赶紧买,我怕过两日就被买走了。”
姜阿爹和儿子对视一眼说道:“我们回去商量下吧,家里一时哪有那么多钱。”
牙人:“好吧。”
姜阿爹拍了拍牙人的肩膀说道:“走吧,先回去,晌午过来店里吃火锅,我请客。”
牙人咧嘴笑道:“等你们买下宅子再请吧,我还得回牙行忙。”
“行。”
送走了牙人,父子俩便往回走,路上姜阿爹问道:“你觉得那宅子怎么样?”
姜恒:“还不错,是咱们目前能买到最好的。”
姜阿爹喃喃道:“三千两呢!还是一口价。”
在一年多前,他说到三十两、三百两都会心慌心怦怦直跳,现在却可以很平静说出三千两。
此时的姜家食肆,小和尚弘了站在食肆门口和姜诚聊得欢快。
小和尚是跟着师傅和几个师兄下山给路上的乞儿、穷苦人家发腊八粥的。
发完了粥,老和尚带着小和尚很自然的来到姜家食肆化缘。
两人吃了一顿姜瑶另外准备的菌菇火锅,末了,姜诚还给小和尚送了一袋素的萝卜糕。
于是两小孩又聊起来。
姜诚:“这是萝卜糕,我大姐刚蒸的糕点,里面有萝卜、香菇和胡芹粒,煎着吃非常香。”
小和尚弘了:“多谢你的萝卜糕,我回寺里就吃。
你怎么都没来护国寺。我们夏天摘了好多桃子呢。”
姜诚:“我平日要读书,休沐日要练字,还要和小伙伴们出去玩。
而且,我还小呢,不能一个人上山去。”
小和尚:“你可以叫你哥哥姐姐带你上山。”
姜诚:“我大哥要读书,我大姐要开店,他们都很忙。”
小和尚失望道:“好吧。”
姜诚有点不能理解小和尚的心情,他一起玩的小伙伴很多,不明白他的失望,
而且山上很冷,他不太想上山,“你可以多下山来找我呀。”
小和尚:“我只能跟着师父、师兄们才能下山,而且我每日要做早课、抄经书、背经书。”
姜诚:“那等过年了,过年我家就不用开店了,到时候我问问我大姐要不要上山吧。”
“好啊。”
等两小孩告别完,姜阿爹他们也回来了。
店里食客很多,两人没有机会向大家分享看的宅子,便洗手忙了起来。
两个时辰脚不沾地的忙碌后,最后一个食客离开了。
姜阿爹才说起宅子的情况,“除了贵,没别的毛病。
环境很好,巷子里住的大多是官宦人家。宅子比之前看的那些都新和大。”
姜瑶问道:“要多少钱?”
姜阿爹:“衙门定的价,一口价三千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