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系统助我重振大明 > 第409章 战况

第409章 战况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系统助我重振大明!

“啪~~~”一缕火光在泽芬贝亨西南方向的一个堑壕中闪动,那橘红色的光芒在黑暗中显得格外耀眼夺目。

“呼~~~舒服~~~”一名身穿大明帝国制式军服的士兵,仰靠在堑壕的一侧,嘴中发出一丝满足的呻吟,然后他微闭双眼,沉浸在这短暂而美妙的时刻里无法自拔。

“这位大哥,给小弟抽一口??”其身旁,一名身穿和兰军队制服的士兵,摸摸索索的凑过来,请求着说道。

转头看了一眼这个和兰士兵,嘴角微微上扬,并没有多言,而是直接从口袋里掏出一根崭新的香烟递了过去。

“来,都是一个战壕的弟兄,客气啥,抽吧!!!”

和兰士兵见状,心中一喜,连忙伸出双手稳稳地接住了那根香烟,接着,他从旁边燃烧着的木材上随意找了个火,点燃了香烟。

随着火苗舔舐着烟头,一股淡淡的烟雾缓缓升起,和兰士兵迫不及待地深吸一口气,然后狠狠地拔出一口烟来。

那烟雾顺着和兰士兵的喉咙进入肺部,带来一阵刺激和满足感。

“大明的东西可都是好东西啊,谢谢!!!”

大明士兵闻言,笑着摆了摆手,靠在堑壕继续补充体力,以应付接下来的恶战。

两名士兵的周围,密密麻麻地坐着大量的明国以及荷兰的士兵,他们有的坐着,有的站着,还有的斜靠在地上闭目养神。

堑壕外面,战争所留下的痕迹比比皆是:残垣断壁、弹坑和废墟星罗棋布于大地之上;原本肥沃的农田也已经变得荒芜不堪,成为一片不毛之地;空气之中更是弥漫着浓烈的烟尘和火药味。

这场战斗已然持续了约两月之久,鲁珀特的大军在四月的早些时候,对泽芬贝亨的和兰防线发起总攻。

在战役之初,数十万蛮夷经过半日的炮击后,从四面八方向泽芬贝亨展开猛烈的攻击,双方在这仅有数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惨不忍睹的厮杀。

尽管近十万和兰士兵中有不少是从溃散的部队中重新集结起来的,但他们依然展现出了顽强不屈的斗志,进行着坚决的抵抗。

然而,和兰军队在人数上处于极度劣势,除了少数几挺重型机枪外,他们的火炮等重型武器数量远远少于鲁珀特大军,更糟糕的是,和兰的战术比之明军亦是相当的落后。

首先崩溃的乃是和兰第二军团的第三军,这支军队驻守在泽芬贝亨西南方向的斯坦达尔伯伊滕。他们成为了遭受攻击最为猛烈的和兰部队。

四月二十七日,和兰第三军已经损失过半,无法再坚守下去,只能无奈地撤出斯坦达尔伯伊滕,并逃往泽芬贝亨。

为了防止其他部队也被包围歼灭,五月初一日,和兰第二军团的指挥官果断下达命令,要求所有部队撤离外围阵地。至此,经过五十三天的顽强抵抗后,和兰人不得不放弃所有的外围阵地。

鲁珀特眼见和兰人连连败退,立刻抓住了这个绝佳的机会,下令所有部队向泽芬贝亨发起全面进攻。

由于之前的损失过于巨大,和兰人尚未站稳脚跟,在鲁珀特的猛攻下,泽芬贝亨瞬时变得岌岌可危。

六月初八,正当鲁珀特的二十余万大军全力围攻泽芬贝亨,胜利似乎已经触手可及时,大明第二集团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在高得功的率领下骤然杀出。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鲁珀特的二十余万大军陷入了混乱之中,士兵们惊慌失措,毫无头绪地四处逃窜。

一时间,战场上尘土飞扬,枪声、炮声和喊杀声此起彼伏,整个局势变得异常紧张。

面对如此狼狈的局面,鲁珀特倒是展现出了非凡的冷静和果敢,他迅速判断形势,尽力控制大军,利用三万人拼死掩护,最终跳出了高得功的攻击范围,当然,这也与高得功兵力不足有很大原因。

这一战,打得昏天黑地、日月无光,和兰十万大军遭遇重创,伤亡惨重无比,据统计,共有四万多人伤亡,而其中阵亡者更是接近三万之数。

另一边,鲁珀特的大军也未能幸免,他们在与和兰军队激战月余,同样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高达五万余人,其中有三万士兵死亡,后期与大明第二集团军的激战,再次折损四万余人,可谓是伤亡惨重。

今日,乃是明军与和兰军队协防泽芬贝亨之地的第十日,在此之前,双方已经经历了多场激烈的战斗。

鲁珀特一方虽然损失惨重,但心中的愤怒却愈发强烈,他毫不犹豫地调动起所有的火炮,对着明和联军展开了连续数日的猛烈炮击。

这场炮击战使得双方都陷入了僵局,哪怕明军的火炮性能要远远优势于蛮夷,但双方的步兵在强大的炮火面前,根本不敢轻易迈出堑壕一步。

他们只能躲在堑壕里,忍受着炮弹的轰炸。

要知道,长时间处于这种紧张状态下,对于士兵们的身心都是巨大考验的。

幸运的是,明军的后勤保障一直相当出色,将士们每天都能得到五支香烟的供应,这可以说给他们带来了一丝慰藉。

在这数日的时间里,吸烟成为了将士们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尽管身处险境,但这些小小的福利同样使得他们感受到了些许温暖,连带着和兰士兵偶尔也能享受分毫。

\哔哔哔哔~~~\ 尖锐刺耳的哨音突兀地响了起来,划破了夜晚的宁静。

原本正在各自休息的士兵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惊醒,纷纷从地上爬了起来。

无论是明军还是和兰军,都以最快的速度集合到了一起,士兵们神情有些许紧张,目光交汇处充满了疑惑和警惕。

不多时,一名身着大明军服、佩戴着少校军衔的校官和一名身穿和兰军装、肩扛中校军衔的军官匆匆赶到了堑壕之中。

那位大明校官面色轻松,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愉悦;而和兰军官则显得有些严肃,颇有些不怒自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