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我在乱世搞基建当女帝 > 第53章 扩充人手与硝石制冰

第53章 扩充人手与硝石制冰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在乱世搞基建当女帝!

造船正进行到第一步:制造船底部的核心构件,龙骨。

按照目前的进度来看,造完一艘船起步得三个月。

如果后期要是不扩充人手和规模,她梦想中的战船水师什么的,估计得到猴年马月。

那时候外头的各大藩王可能已经把仗都打完了。

平县就这么多人,想扩充人手,只能从外县引进。

加强各县之间的往来与交流,首先得解决交通问题。

修路势在必行。

等盐场员工宿舍完工,就让赵起带着人铺一条水泥路出来。

——赵起带来的水泥,已然不够用了。

三天前,她已经征用了平县的陶窑,教窑工们如何烧制水泥。

几个月之后,水路通了,永宁和平县之间的物资交流也会更方便。

依照目前的态势看,平县也会逐渐发展起来。

那么平县之后呢?

楚襄正沉思着,大庄河附近忽然传来骚动。

“遭了!十三掉河里了!快救人!”

“有木棍没,拉一下!”

楚襄循声走过去,岸边已有人二话不说,跳下去救人。

定睛细看,跳下去的那人恰好是在附近巡逻的霍停。

落水的少年呛了不少冰水,人还清醒着,就是脸色苍白如纸。

楚襄看了一眼负雪,负雪便道:“快,把人带回县衙!”

霍停脱了外袍裹住少年,背起少年跑得飞快。

楚襄一边回头瞧了瞧被凿开的冰面,一边快步跟上。

幸亏霍停救得及时,少年没什么大碍。

在县衙洗了个温水澡,换上一身干净保暖的衣服后,脸色看着没那么吓人了。

保险起见,负雪又泡了两杯红糖生姜水,让两人喝下。

名叫十三的少年缓过神后,慌忙下跪叩谢 。

他又给霍停磕头,把霍停吓了一跳,手忙脚乱地去拉他。

“这寒冬腊月的,你为何下河凿冰?捉鱼吃吗?”

海货那么多,哪里需要河鱼。

十三摇头道:“不是,是给主家凿冰,凿出来的冰块要存到冰窖里,等天热了给海货保鲜用的。”

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平县的百姓其实并未因为海货收益良多。

一是因为销路,二是因为保存与运输。

海货讲究的就是新鲜,尤其是天热了,海货就更难保存了。

只有平县的一些大户人家有条件建冰窖——

冰窖不同于普通的地窖,其墙体和石材都有严格要求。

冰窖挖好后,下面铺上草毡。

等到冬天,冰结最厚的时候,就让人到湖里,找到最厚最硬的冰块,一块块的切下来。

然后一块一块的摞进冰窖里,一直到冰窖顶。

摞满后再在上面盖一层草毡,草毡上面再盖一层厚厚的黄土,最后用土封起来。

这样冰块能保存到夏天。

而后大户人家会以低廉的价格收购百姓手里的海货,用冰块保鲜,统一运输到辽东附近的渔阳、上谷等地。

再以高价卖出。

所以海货的大额利润实际落到了大户头上,最底层的劳动者可能温饱都混不上。

霍停越听越替少年难受。

夏天海货的保鲜的确是个问题。

他不由自主地看向殿下。

可转念一想,就算殿下再神通广大,也不能凭空变出冰来呀。

他正失落,就见殿下摸着下巴来了一句:“只是制冰的话,还是挺简单的。”

霍停:“……???”

大燕再往后数个七八百年,硝石制冰的法子就被古人无意中发现了。

无非就是在一个大盆里倒一些干净的水,再往盆中放一个小盆。

小盆里也倒上水,然后在大盆里倒入硝石,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

因为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热,周边温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

硝石也很容易找,一般都是排泄物集中之地。

霍停为了验证殿下所说的法子,当即去山上小动物生活的山洞里挖硝石去了。

挖了一堆回来,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制冰。

眼见小盆里的水当真慢慢变成冰块,霍停眼睛都直了。

他索性把挖来的硝石用了大半,制出的冰全给了十三。

“你才落水,不好再去凿冰了,这些冰块你拿去交给主家。以后你也可以自己制冰,就算天热了,也能把海货卖到周边县城去。”

十三感动的热泪盈眶,又要给霍停跪下。

霍停小大人似的拍拍他肩膀:“放心吧,有殿下在,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于是十三转道给楚襄跪下。

楚襄:“……”

她让负雪给十三拿了些暖身的红糖姜茶后,霍停把千恩万谢的十三送回了家。

夜间,柴云从盐场回来——小男孩也会轮流去各处做工,主要是为了拓宽见识,还能强身健体。

霍停见了柴云,也不嫌弃他一身的海水咸味,将今日的事一股脑说给他听,又兴奋地给他展示硝石制冰的场景。

柴云的重点却在于:“什么十三?哪个十三?你新交的朋友?你居然背着我交新朋友!还把衣服给他穿!我都没穿过你的衣服!”

霍停有点傻眼:“不,他换的衣服是你的。”

柴云顿了顿,越发激动了:“你居然背着我把我的衣服给别人穿!”

楚襄:“……”

什么幼稚小学鸡?没眼看。

还是回书房写她的告示吧。

——和硝石制冰的法子一起发布的,还有粗盐提纯以及办学堂的事情。

盐场不可能在诸多制盐程序里,再给粗盐提纯,那样太耗费人力和时间了。

只能让百姓自己用石灰石去提纯,和永宁一样。

办学堂的事情也简单,照样是九年义务教育,请了两个先生,一个教认字识礼,一个教算学。

一切都渐渐步入正轨以后,楚襄仍然没有离开。

她在等平县的春耕。

其实关于百姓租赁土地、领取土豆红薯等粮种之类的事,完全可以照搬永宁的模式。

她带过来的司户和司农官们就可以处理,毕竟是做熟了的事。

她留在这里,是为了种棉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