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三国之国医兴汉 > 第22章 论道茶间

第22章 论道茶间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三国之国医兴汉!

病人还没有看完,就没有打扰华佗。李繁找药童要来一个大盆,装满水。

药童们在抓药熬药,维持就诊秩序,牛金呼呼大睡,鼾声雷动;诸葛蕾依旧摆弄他采回来的花,都没有动手意思。诸葛玄是长辈,又在帮助华佗应诊,自然不用考虑。

他俩相互对视了眼,自觉端来小凳子,坐到盆边,把青蒿切成上下两段。

炮制青蒿,只有自己动手了。

根部那一段泥巴偏多,得用水浸泡后刷洗;茎叶相对干净,只冲洗一遍即可。

“孔明,你能否和你叔父提一句,暂缓几天再走?”

诸葛亮抓几株青蒿根茎在地上使劲抖几下,又放进水中来回搅动:我也是这样想法!”

“哦?”,李繁将冲刷干净的药材抱到旁边空地上晾晒,边铺平边说道,“你也想留下来和华先生学学医术?”

“嗯,如果可以,我会留下来跟诊抄方”,青蒿晾晒完毕,诸葛亮直起摇杆,扫两下衣袖,余光瞥向正在坐诊的华佗。

对于精益求精的诸葛亮,他愿意学习各项技能。行军打仗,排兵布阵,靠得不仅是指挥能力,还有对山川地理,天气气候,阴阳八卦都应该通晓。

中医是一个大集合,行医得会心理学、社会学、自然学、阴阳八卦、甚至三十六计等,可以说,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医医生,必须无所不能,无所不通。

“孔明,我也和一样,特别想跟随华先生学医。但我可能要先去一趟许昌,有些事情我必须先去做。”

“无妨,办完事情才能专心学习。”

事情都妥当之后,他们都到医庐里休息。李繁注意到阳光正好,华佗喉间耸动,就到药架上取了味中药,泡壶茶。

日渐居中,艳阳天。

华佗慢慢处理完最后一位病人,依旧是一袭药香盈袖,杏林风光满屋。李繁忙走到他身边,杯子倒满水,虔诚递给他。

“华先生受累了,请用茶。”

“李繁小兄弟,这薄荷茶确实不错,喝后令人神清气爽,思路瞬时变得清晰,值得众人推广开来呀。哎~哎~,嗯,不错不错~”华佗情不自禁合上眼皮。

长期伏案书写,肩膀和脖子最需要放松,中医专业的李繁,深知这一点。而他中医相关课程都需要进修,推拿正是其中一门。

他用小鱼际滚法在华佗两侧斜方肌上操作,均匀柔和又持续用劲,使得拳头力气渗入到华佗身体里面。

华佗双手放在膝盖上,眉毛皱褶从紧到松,脑袋也跟随动作摇晃起来。

他又用大鱼际和掌根揉法,放松肩膀肌群。一手扶着华佗额头,一手四指和拇指分开,揉按颈夹脊肌肉,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不断给华佗以酥爽感觉。

“嗯~想……想不到……,几个简单手法……竟然,倦意全消!这,这,也给我按按,还有这,都按摩按摩。”

李繁按照华佗指示,找到风池穴,揉三按一摁在穴位上。顺着力道,配合着双手,一起将华佗脑袋往上提,听到一声“笃笃”清脆响声,缓慢卸去手指力气,如此又反复五次。

一套放松推拿手法下来,华佗不停点头,笑盈盈看着李繁,就差没竖起大拇指了。

“李繁小兄弟年纪轻轻,既能施展手术,又会推拿,真是年少有为,年少有为呀!”

“华先生过奖了。华先生如此为病人操劳,我不忍心看您受累,区区手法,是完美晚辈应该做的。”

嘿嘿,看来李繁加分小动作奇效了。

华佗又喝了几口,招呼大家一起到室内歇息。他们先后分主宾坐下,药童端过来开水,将每人面前杯子倒满,就回到熬药房去了。

李繁看着旁边的药房,眼睛一亮,说道:“诸位,等我一下,马上回来。”

李繁又到药房抓了把薄荷,会做后对诸葛亮说:“孔明,麻烦端你旁边那小火炉过来,我要泡茶,谢谢!”

“泡茶?小兄弟好雅兴!”

茶道早已根植于国人生活,有人的地方就有茶。茶艺能让茶叶令人沁脾的清香充分利用,这是对茶叶最起码的尊重。

两汉茶叶种植虽普及, 但喝茶人群主要在于世族社会,它是文人雅士的日常消遣,是调节人际关系、区别于粗鄙的良好行为。

茶艺萌发于唐朝,叫做姜盐茶;宋茶要研细,而泡茶始于明朝。

今日过后,是不是要称李繁为茶圣?

他心中窃喜,先给每人倒杯水:“各位先生,请先漱口。”

薄荷茶本就清香淡雅,漱口可以清除异味,若被影响反不为美。

他先用开水将茶杯冲洗一遍,放在旁边,把茶壶拿过来,抓一把薄荷放进去,倒上开水,盖上壶盖,闭起眼睛,心里默默数数,待十个数字数完,马上把盖子揭开,倒掉壶中茶水。再一次加入开水,盖好盖子。

好戏要做全套,这个逼装得,自己都忍不住想笑了。

“喝茶是件高兴的事情,放松心情之余,又可稍解暑气。华先生,诸葛先生,请。”

他将茶杯一一摆好倒满,双手先给华佗奉上一杯,紧接着是诸葛玄,再由左向右一一递过去。

诸葛亮来兴致,接过茶杯,微微吸了口薄荷飘香,悠然说道:“品茗之雅,当沐浴、焚香,然后抚琴而行之。今限于器具未足,行径不定,可以俗代雅,亦未为不可。李繁兄弟,是亮茶桌之师啊!”

好听话听得太多,李繁也有些免疫了:“味道不错吧,再来一杯。”

诸葛亮一饮而尽,将茶杯放到李繁面前,轻轻用两指敲敲桌面,注视着杯中水满。

主位上华佗喝完茶后,意犹未尽放下茶杯:“薄荷辛凉叶,解表去风热,透疹清头目,消胀利咽膈。薄荷泡茶饮,可令振奋精神,通窍消暑,热气自可全消呀。”

饮完一轮薄荷茶,李繁拱手请教:“华先生,有个疑问一直想要请教您。昨日那官军患病,表现为身热头痛,另一个官军也是身热头痛,我看您处方明显不一样呢?”

“哈哈哈,小兄弟伤科都手到擒来,这微小之事竟也忘却”,华佗放下茶杯,抚摸着胡须,“小兄弟可知,同病异治之原由,是病因不一。”

“这个我记得老师说过。同病异治是不同疾病原因,给予不同治法。”

“那就对了。一人既患头痛,我用下之之法,因为有里热之证,为内实湿火上冲,犹如地气之闭郁,郁结正等着往外散发呢,他症状必见身热口苦,大便秘解,汗多烦躁,脉沉滑有力,非泻下难以为治也。世人皆称大黄为虎狼之药,在老朽看来,中病它就是良药!”

华佗轻抿一口茶水,继续道,“另一人头痛,从脉象推之,脉浮为外邪所客,脉数则表热,其症必见鼻塞流涕,身热而痛,恶寒较甚,其邪在表汗之可也。此二者头痛身热同,治疗大法异,实则为天地自然之道也。”

“受教了!”众人纷纷点头,表示听懂了。

中医治病,不可单凭患者所说。作为医家,当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辩证后,确立治疗原则,选择合适方药处方,在君臣佐使中多下文章。

看来中医之路任重而道远啊。

李繁虽是住院总,但世上疾病千千万,不可能全部都遇到,需要在临床不断实践中,学习和总结别人先进有效的治疗经验,才可达到真正救死扶伤,悬壶济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