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姬小慧的人才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美人倚剑我出鞘!
潘南榭立马打断姬小慧的话,说道:“国母不能乱用。他是诸侯的王后而已。不要乱用。!”
姬小慧白了一眼,有点娇憨地说道:“哎呀,人家跟你说得起劲呢,别打断我。我知道了,诸侯王后。好吧。”
潘南榭说道:“你继续吧。”
姬小慧说道:“魏文侯在魏国的祖庙请吴起吃饭,这顿饭是最高档次的正式宴请。在那时,祖庙是一个国家最庄严神圣的地方。于是魏文侯拜吴起为将,任用吴起镇守河西地区。此后,吴起精略河西地区23年,毒死了秦国东出逐鹿中原的门户。公元前389年,秦国被吴起的精夺蚕食,弄得寝食难安,于是倾全国之力,揪集50万大军,意图收复河西地区,结果被吴起训练的5万魏武卒轻松击败。秦惠公面对惨败,抑郁而终。吴起在镇守河西的23年里,与诸侯大战76次,其中全胜64次,没有全胜的也都化险为夷,从而为魏国辟土四面,拓地千里。魏文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策为魏国带来了巨大的人才红利,这种人才红利又转变成国家的强盛。然而非常遗憾的是,魏国的人才选拔没有形成制度,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魏文侯和当时管事儿的李逵的一种执政理念。所以魏文侯死了以后,这种搞法也就不算数了。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在这种搞法下,被损害了利益的旧贵族开始巧舌如簧的否定这种制度,于是曾经被废除的是清世禄世袭制很快就复辟了。魏国选拔人才重新又回到了过去那种不看本事,只看老娘和老爹的老套路上。这种按照老套重新掌权的世袭官僚和贵族们,为了让他们的子子孙孙踏踏实实的、不操心的就能过上好日子,就利用手中的权力排斥底层的人和外来的人。在他们心中,他们大概是这么想的,绝不能让我世袭而来的官职和权力落到底层泥腿子和外来乡巴佬手里。于是,娶了魏国公主的魏国相国公叔错,对立有大功的外来人口吴起非常记恨,十分害怕吴起夺取他的权利。他设计陷害吴起,让吴起在魏国待不下去了,只好跑到楚国去。吴起到楚国去了之后,又建立了新的工业,这是后话。这时候,另一个历史上很有名的人出现了,这个人叫商鞅,就是商鞅变法的那个商鞅。其实商鞅也跟吴起一样,也来自卫国,保卫的卫要特别强调一下,那个时候的保卫的卫的那个卫国,是作为我们常说的那个魏国的蜀国,也就是附庸国。所以严格说来,保卫的卫的那个卫国跟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个卫国拉拉扯扯,还算是一家人。可就是这样,在公叔错眼中,商鞅也好,吴起也好,都只能算是外来户,外来户的老爹老娘是干什么的呢?那跟魏国官僚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啊,所以也是被排斥的对象。其实公叔错这个人还不算是个水货,比如说他一眼就看出了商鞅是个有大才的人,他之所以排斥商鞅,完全是因为商鞅是个外来户,所以公书错虽然排斥商鞅,但却收留他,只是不重用他。他非常担心一旦商鞅的才华得以施展,就会分走他手中的权力。直到公叔错快要死的时候,魏惠王跑去问公叔错,相公啊,你要是死了,国家涉及大事,我该仰仗谁呢?公叔错觉得自己反正要死的人了,推荐一下商鞅也无所谓,不会影响自己的利益了,就跟魏惠王说,商鞅这小子年轻有才,国家大事可以以中。朋友们发现了没有?这些世袭贵族官僚们只有在自己的利益不被侵犯的时候,才愿意稍稍的为国家着想一下,所以所谓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在古代也是非常普遍的,并不是当下所独有的现象。魏惠王看到快要死了的公叔错说出这番话,心里面是怎么想的呢?他这么想,相国这老家伙怕是病得太重了,脑子烧糊涂了吧?商鞅这家伙待在你府上这么久,你都没有重用他,现在你突然说他是栋梁之才,你骗谁呢?他要是栋梁之才,你为啥不中用呢?公叔错虽然老的快要死了,但是眼睛还是贼亮的,他看出来了魏惠王的疑惑,也知道自己是为了一己之私。雪仓商鞅这个人才太久,现在突然推荐,魏惠王很有可能不信。为了国家着想,他只好接着跟魏惠王说,大王要是不相信商鞅,那就一定不能留他,要杀了他,免得商鞅将来为别的国家服务,会成为魏国的心腹大患。在魏惠王眼中,公叔错这句话简直是莫名其妙,所以基本上就没怎么重视这句话,随口答应了一下就走了。魏惠王刚走,公叔错就赶紧把商鞅叫了过来,说,我叫大王,杀你是为了国家,但我也当你是朋友,所以我这样做是先国后有,就是国家在先朋友在后的意思,先考虑国家后考虑朋友的意思。总之啊,你别怪我,但是你赶紧走吧,免得魏惠王要杀你。商鞅听了这话之后,反而很淡定地说,魏王不听你的话用我,那他自然也不会听你的话杀我,所以我也没啥好担心的。不过话虽这样说,他回到家还是慢慢的打包收拾行李,因为毕竟要过日子,所以他准备离开魏国另谋出路。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商鞅听说了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面向全天下招揽人才,于是商鞅就屁颠屁颠的赶到秦国去了。太领袖在19岁的时候,在省立高等中学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这个作文被他的老师评为100分,作文的名字叫商鞅席墓立信论。在这篇作文里面,太领袖这样写五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立国扶民之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守躯一指乎?新中国成立以后,太领袖还专门打听过这个给他100分的老师,在得知老师已经去世之后,他还感慨地说,可惜了。我那篇商鞅席墓立信论,他给了我100分呐。可见,太领袖的观点后来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商鞅这个人曾经被太领袖称之为4000年来第一政治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就这样在魏国呆了很多年,在魏国的相国公叔错府上待了很多年,却跟魏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统一中国的是秦国,而不是魏国。因为秦国的强大就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商鞅变法以后,虽然后来的秦国国君把商鞅给杀了,但秦国国君不糊涂,商鞅变法的政策一直保留下来,最后秦国统一六国。统一六国之后,商鞅变法的很多政策继续保存下来,乃至于一直沿用到现在。所以太领袖曾说,百代皆行勤政治。那么,魏国和4000年来第一政治家失之交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他们的人才政策是看老爹和老娘的世清世禄世袭制。说到这里,我们发现,有伟人曾经讲,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话用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魏国身上,尤其是魏国的魏惠王和相国公叔错身上,是多么的准确呀,一个字都不用改呀。制度这个东西,它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你都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会起一个关键性的作用。好的制度就会起一个好作用,坏的制度就会起一个坏的作用。比如魏国的世清世禄是袭制,就在商鞅的这个问题上起到了一个极坏的作用,让魏国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制度就有这么重要,事情就有这么严重。魏国在人才选拔的问题上的落后的制度,导致人才流失的例子远远不止吴起和商鞅,后面还有一长串的名单。我们简单的说一下,这些名字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曾经跟魏国有缘,但最终都没有为魏国效力。所以我们明白了为什么统一天下的不是魏国。”
潘南榭听着听着也来了兴趣,问道:“这些人是谁?”
姬小慧笑道:“这些人是哪些人呢?我们简单的说一下。一张嘴纵横天下,一言一兴,一言以吠的张仪是魏国人,献策远郊进攻,帮秦国打破六国合力围堵的范驹是魏国人,为燕国攻下齐国的70多个城,几乎以一己之力灭亡齐国的乐毅是魏国人,窃伏旧赵,粉碎秦军对韩、赵、魏三国公事的信陵军魏无忌是魏国人。这几个人是地地道道的魏国人,还不是从外国到魏国求职的人。如果要把从外国跑到魏国求职的顶级人才算起来,那就实在太多了,恨不得数不过来。可是,魏国连本国的顶级人才一个都没留住,可以想象,外来人才怎么可能留住呢?从历史事实上来看,吴起跑到楚国去了,商鞅、张仪、范驹去了秦国,乐毅到了燕国,信陵军在猜忌中郁郁而终。魏国,最终成为人才的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