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吃饱粥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古代种田:我的系统能捏人!
转眼到了开业的第八天,前一夜刚好是颜永江回镇上住的日子。
清早,一家三口坐在屋子里。
“我来汇报一下我们家这些天的收入情况。”
颜辛函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打断了正在你侬我侬的老夫老妻。
“刨去食材成本,咱们管饱粥铺这些天的盈利一共是213两银子。”
“另外,在此期间,颜阿二去打过两天猎,颜富带着AI们捕过两个通宵的鱼,共收入64两。”
每过几天,颜辛函就会派颜阿二去打一天猎,派颜富带着他的小弟们去抓一晚上鱼。
一方面是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算是维系和刘掌柜的关系。
之所以不天天抓鱼打猎,还是想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
他也给颜阿二下过命令,猎物只抓成熟的崽,不抓幼崽。颜富他们捕鱼也是同样的道理。避免竭泽而渔。
“颜阿一每日的工钱有400文左右,正好可以满足我们家的日常生活开销,所以这部分可以忽略不计。”
颜阿一:哭唧唧,人家工作很辛苦的好吧。
“加上之前剩余的143两,现在家里一共有420两银子。盖房和买马车所花的钱,都已经挣回来了。”
听着颜辛函的汇报,苏婉茹充满了成就感。这里面大多数钱都是他们一个铜板一个铜板挣来的。
一个客户只收8文,7天能达到200多两银子的收入,可以想象她每天要煮多少粥。
常常是三、四个大锅同时煮,要是没有孩子们的帮忙,苏婉茹一个人恐怕得累死。
“太棒了,你们娘俩真能干。”颜永江竖着大拇指,赞不绝口。
“所以我认为,按照这样的趋势,咱们家的房子应该可以一直盖下去,直到完成。”
“爹,我再给你拨200两的资金。你可以再多买点材料,多招点人,加速咱们盖房子的进程。”
颜辛函说罢,丢了一个蛮重的荷包给颜永江。
“哎,好。”颜永江接过钱,直接起身。
“那我就出发了,你们也准备开门吧。”
经历了这几天,颜永江已经意识到,苏婉茹母女俩的小生意并不需要他的帮忙,尤其是在客人不多的早上。
他还不如早点去工地,省得在这里碍事。
苏婉茹也已经适应了和颜永江异地恋般的生活,三天见一次,小别胜新婚,感觉挺好。
颜永江在的时候,她依然是那个小鸟依人、被宠上天的娇妻。
颜永江一走,她立马化身搞事业的煮粥大女主。
每个女人都有两副面孔。
“颜富,开门吧。”颜辛函看时间差不多了,吩咐道。
“是。”
自从生意爆火,不需要宣传之后,三个孩子不必再走街串巷,都留在铺子里帮忙。
就像三块板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纵使是这样,几个人也常常忙的团团转。
但是今天,有点不对劲。
早上还好,与平时无异,人不多也不少。
但到了午饭点,几个人就感觉奇怪了。
“都已经到午时了,怎么来吃午饭的人比早上还少?”
颜辛函看着平时早该坐满,如今却有不少空位的铺子,皱了皱眉。
“比前几天少了起码一半人,怎么回事?人都去哪了呢?”
“总不会临河镇有什么大活动,把人都招过去了?”颜辛函很纳闷。
苏婉茹也察觉了,平日里她都是三、四锅粥一起熬,才能勉强供应上。
今天熬好了三锅,却迟迟不见空锅送回来。
“小函,什么情况?铺子里的人怎么这么少?”苏婉茹出来找到颜辛函。
“确实不对劲。没事,娘,人不多你就边干边歇会儿。我出去打探打探。”
颜辛函走出自家铺子的街道,“临河镇的人不少呀,和平时没什么区别。”
走着走着,就听到有人吆喝。
“东三街新开的吃饱粥铺,七文钱吃到饱,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颜辛函:好家伙,仿版这么快就出来了。而且和自家粥铺就差两条街。
没过多久,又听到了吆喝声,颜辛函本以为还是之前那家,仔细一听却不尽然。
“东四街的喝饱粥铺,六文钱吃到饱,又便宜又大碗。”
颜辛函:好家伙,这还不止一家,而且这两家是相邻的街道。
并且这家更便宜,明显在跟他们打价格战。
颜辛函嘴角浮起一抹弧度的笑,既然知道客户流失的原因,那她也就安心了。
至于担心,并没有太多。
别人没有营养液,没有AI。
粮食的成本和颜辛函比起来,起码要翻个两三倍。再加上人力成本。
6文钱一位,让人敞开了喝粥,能到手的利润非常微薄。
每位能挣一文钱就不错了。
就算每个客户只能挣一文钱,一天招待个一两千人,也有一二两银子的收入。也算说得过去。
但管饱和管饱之间,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他们家的管饱,是轻易不会饿的那种。
别人家的就不好说了。
颜辛函并不是太担心,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人能够撼动自家粥铺的地位。
东三街的“吃饱粥铺”内,一个三十出头的男子正在焦虑的踱步。
此人名叫徐东。
徐东之前做了十几年的跑商,四处奔波,攒下了一笔钱。
如今不想再长期和老婆孩子两地分居,决定在临河镇做个靠谱的买卖。
他想找个投入成本不大,风险不高的买卖做,也不追求挣多少钱,只需养活一家老小便可。
原本想了很多主意,却都没敢真正落地,总是有太多担心。
直到五天前,他听说了颜辛函家开的管饱粥铺。
自己去吃了一次,尝试了一下。
然后又到处打听了打听大家的评价和感受。
没想到,不过开业两三天,管饱粥铺就在临河镇的工人阶层之中火了起来。
徐东认为,粥铺而已,只要会煮粥就行,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但“管饱”这个模式却非常新颖,之前没有人做过。
所以徐东当机立断,他得在这种模式大规模兴起之前,做最先的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