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存亡之秋 > 第九章 巴西安汉陈家人

第九章 巴西安汉陈家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存亡之秋!

一天卯时,天方蒙亮。

汉国益州巴西郡安汉县。陈宅。

一个老者正在床上睡觉,忽然间,眼前竟是三十年前的景象。

三十年前,季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北伐,以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扬言攻取郿县。魏国大将军曹真驻扎该城,抵抗疑军。诸葛亮亲率主力进攻祁山,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皆叛魏响应,关中震动,魏明帝亲到长安督战,派张合抗击诸葛亮。

张合率步骑五万,向西奔来。当时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坚决抵抗。雍州刺史郭淮退往上邽固守待援。

由于诸葛亮忙于拿下五郡,决定分兵而行。听闻张合前来,便命一将为先锋,阻挡在前。当时有宿将魏延、吴懿。然而诸葛亮力排众议,提拔马谡为先锋,镇守军事重地街亭。

马谡领命后率先锋军抵达街亭。然而马谡违背诸葛亮军事部署,没有将军队驻扎街亭城内与要道。而是自作聪明,舍弃水源,率军登上南部一座孤山。部将王平见况多次规劝,马谡皆不采纳。王平无奈只得领一千余人在山下驻扎,马谡率大部,包括将军李盛、张休、黄袭等驻于山上。

张合到达街亭外围,观察马谡军事部署后,没有选择直接攻击马谡,而是先包围此山,断绝马谡水源。马谡军因缺水逐渐陷入困境,张合见时机一到,发动进攻。

只见此时,张合挥舞军刀,朝向山顶方向怒吼道:“魏军的勇士,给我进攻!杀马谡者赏金百两,封关内侯,杀上去!”

“杀!!”魏军如虎啸般从四面围攻此山,顷刻间,马谡军土崩瓦解,部众不是死伤,即是溃逃。马谡更惊慌失措,大呼道:“不要跑,不要乱,给我顶住!给我顶住!”然而乱军之下,他已无法指挥。

李盛、张休、黄袭等将领丢下马谡,各自逃命。马谡见大势已去,准备拔剑自刎,只见旁边有人拉住他胳膊,道:“马将军,不可以,不可以啊!”

马谡往旁一看,拉他之人是自己的参军陈将军,道:“陈参军,大众已乱,街亭不保,我愧对丞相,愧对国家,放开我让我去死吧!”马谡依然想自杀,却被陈参军坚决止住。

陈参军看着周围,发现一处兵马较少,道:“马将军,那边人少,你我一起趁乱冲出去,快!”

于是在陈参军等少数人的死保下,马谡总算从乱军中杀出,又在附近王平的接应下,勉强捡回一条命。

张合于是拿下街亭。

张合进入街亭城,见附近多有蜀军旗帜、鸣鼓之声,担心蜀军有埋伏,便没有再进军。

马谡到达安全地带后,看着远处已插满魏军旗帜的街亭,他跪了下来,流着泪道:“上万军队没有守住街亭,完完全全的溃败。我就算今日不死,也难逃一死啊。”

陈参军将他扶起,道:“马将军,王平将军正在收容溃兵,听说李盛、张休、黄袭也先后归营,无论如何,你我还是先回去复命吧。”

马谡止住眼泪,没有再说什么了。

之后,诸葛亮率军返回汉中,马谡被诸葛亮打入监狱。诸葛亮虽感可惜,但为严肃法度,斩杀马谡,部将李盛、张休亦被斩,又夺黄袭兵权。陈参军因不劝导马谡被处以髡刑(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安汉将军李邈为马谡求情,被调回成都。丞相长史向朗,因包庇马谡,被罢官。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行丞相事。全军只有王平一人因有作进谏而被提拔,被诸葛亮拜为参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在斩马谡时,诸葛亮等数万将士都为他流泪,陈参军亦是如此。

“啊~啊~啊!”忽然间,那人惊醒过来。

房外之人赶紧推门而入,道:“父亲,你又做噩梦了。”

陈参军道:“儿啊,三十年了,三十年了啊!”

“父亲,你还是忘不了那个情景。”陈参军之子道。

“那真是挥之不去的噩梦啊!”陈参军道。

“当时你只是一个小小的参军,况且他不听劝导,造成失利,也是没办法的啊。”陈参军之子道。

“话虽如此,可是街亭丢了,我就是历史的罪人,就是过去三十年了,我依然十分难过、痛心。承祚啊,你现在长大了,是时候报效国家了。”陈参军口中的承祚,便是其子陈寿。

陈寿,字承祚,益州巴西郡安汉人。他很好学,其父将他拜同郡人谯周为师。他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聪明机敏,写出的文章非常漂亮。

见父亲这样说,陈寿道:“父亲,这些儿都知道的。你现在年纪大了,要注意身体,不可太激动呢。”

陈父却直接起身,走出房间。

此时陈母和陈寿哥哥的儿子陈符(字长信)、陈莅(字叔度)正坐在前堂。

陈寿哥哥很年轻就去世了,哥嫂也离开了家,留下这两个幼子陈符、陈莅由陈家祖父、祖母和叔父陈寿照顾。

陈父走到前堂,陈寿也跟了过来。

见两位侄子正在吃饭,陈寿道:“长信、叔度,你二人用餐后读《论语》十遍。”

陈符、陈莅道:“知道了。”

陈寿见父亲站在前院,于是走了过去。

此时太阳高升,为这寒冷的冬天,带来了少许温暖。

陈寿站在父亲身边,道:“父亲,现在是冬天,你身体一直有病,还是回房里休息吧。”

陈父缓了口气,道:“你父亲的病,不是身体,而是这里。”陈父说后指着胸口,陈寿一看,很是感慨。

陈父看着天空,道:“儿啊,我希望你能像这太阳一样,光芒耀眼。”

陈寿疑惑,道:“儿哪有那本事。再说人的生命只有短短几十年,我怎能如此耀眼。”

陈父道:“你还记得吗,你小时候,我带你和你哥去找占算大师,大师说你二人一短一长,一忧一喜,一暗一明。”

陈寿道:“记得,那是我很小时的事了。”

陈父道:“为父现在才明白,大师说得很对,你哥就是那个一短一忧一暗,你必然会成为一长一喜一明。”

陈寿愁眉,道:“我哪行呢。”

陈父道:“怎么就不行,你要相信大师说的话,你的成就必然会在一千年以后还会被人记得。”

陈寿更是不解,搔了搔头皮,表情极不自然,道:“我现在无官也不从商,只会读几本经典,谁一千年后还会记得我。”

陈父看着他,道:“我问你,你今年多大了。”

陈寿爽快道:“儿二十五了!”

陈父不满道:“你还知道自己二十五了,二十五岁整天待在家里,不知道出去找点事做,陈家只是普通家庭,你哥也不在了,米粮都快断了,这些你知不知道,知不知道!”陈父越说越激动,便想揍他,陈寿连忙拉住父亲胳膊求饶。

前堂,陈母见前院有情况,赶紧出来劝道:“呀,你怎么打孩子!”

陈父道:“不要管我,我今日非揍他不可,让他知道我曾经也是拿过军刀,上过战场的人。”

陈寿赶紧跪下求饶,道:“父亲,父亲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我这就出去做事,不不,还是明日出去吧,我今日还没准备好。”

陈父道:“什么!还明日出去,放开我,你放开我!”陈父想挣脱开来,陈寿却死死拉住他。

陈母继续劝道:“别这样,还是算了吧,明日就明日,老二已经决定好了也不差这一天了。”陈父无奈,终究还是放下了手。

这时陈符、陈莅走了出来,不明白发生了什么,陈父赶紧让陈母把孙儿带回后堂读书。

陈母等三人离开后,陈寿站起来,搂着父亲,慢慢松开,生怕他反悔,又慢慢道:“父亲,没事了没事了。对了,刚才你说军刀,当年北伐时你使用的军刀,挂在家里已经三十年了。”

陈父道:“没错,那把军刀跟了我三十年。你现在长大了,我要把那军刀交给你,让你继续为国努力!”

陈父说后便回到前堂,提起那把挂了三十年的军刀,又走到陈寿身前。

陈寿惊讶,道:“别呀父亲,我是读书人,使不得军刀呢。”

陈父不解,道:“怎么就使不得,我让你为国努力,你还不愿意吗?”

陈寿解释道:“不是不是,我当然愿意努力,只是拿刀有拿刀的努力法,读书有读书的努力法。”

陈父疑惑盯着他,陈寿继续道:“父亲,从小你就让我读书,我的力量都在脑子里,不在手上。你看我连杀鸡的力量都没有,拿军刀打仗,那怎么也不现实呢。”

陈父听后把军刀插于地上,道:“你还知道我花钱供你读书,看来脑子是清醒的。文武确实一样重要,当年诸葛丞相,手上也没拿兵器,拿着一把扇子指挥千军万马作战,从容与自若!”

陈寿道:“是啊,就是这个理。所以儿不用拿军刀,也可以为国效力。”

陈父道:“好吧,决定好明日出去工作了吗?”

陈寿道:“是的,刚才母亲也在,我说了明日就明日。只是,还不知道去哪儿工作,父亲有没有推荐?”

陈父想了想,道:“进屋说话。”于是二人回了前堂。

陈寿把军刀挂在原处后,便坐在父亲旁边,陈父道:“同郡人谯周,也是你的先生。他现在在成都为官,受到皇帝的赏识,你去成都找你先生如何。”

陈寿听后有些慌了,道:“我完成学业后已经好几年没见过谯先生了。虽然后来我去成都旅行,也只是见了几个好友,没见到先生呢。更何况他现在是朝廷官员,不知道看不看得上我。”

陈父道:“你也太不自信了,你先生曾经夸你学业不错,怎么会看不上你呢。再说你要坐官,就要去成都,留在县里你也不乐意对吧。这样,我给你写一份介绍信,你拿着信去找你先生。”

陈父欲写信,陈寿道:“父亲,写介绍信,这能管用吗?”

正是此时,有人敲门,陈寿便去开门,开门一看,原来是邮人送来书信。

陈父拿到一看,上面写着谯家邀请他儿子陈寿来成都参加谯宅宴会。

陈父阅后大喜,道:“儿啊,你看看,这是谯家的信,说机会机会就来了!”

陈寿接过书信,阅后感到不可思议,道:“这也太神奇了,都几年了先生还记得我。这书信一到,看来我是不去成都也不行了。”

陈父站起来,道:“既然是先生主动找你,那我就不写介绍信了,你整理一下,明日出发。现在家里没几个钱,我去卖点粮食,给你做路费。”

见他欲走,陈寿赶紧将他拦下,道:“父亲,别去卖呢,家里的粮食本来就不多。再说现在每年都在打仗,随时都可能征粮。家里还有母亲和二位侄子要养,粮食要留着自己用,千万别卖。”

陈父道:“那你的路费怎么办?”

陈寿道:“父亲忘了,我写得一手好字,我可以一路卖字到成都。你放心,儿子福大命大,不会饿死的。”

陈父感慨片刻,道:“生在这样的家庭,真是为难你了。那好,我相信你。”

陈寿道:“谢谢父亲!”

之后,陈寿走到后堂,监督二位侄子陈符、陈莅读《论语》。

此时陈符、陈莅读道:“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便是陈寿离家之前最后一次监督二侄读书了。

到了第二天。陈家前堂。

陈寿就要离家去往成都,此时陈父、陈母,二位侄子都有点舍不得他。

陈寿看着众人,道:“父亲、母亲,我有预感,谯先生会给我带来好运的。就像我小时候,父亲请大师算命,大师说我哥和我一短一长,一忧一喜,一暗一明。我哥已经不在了,所以好运就会落到我身上。父亲,你在家好好休息,一定要保重身体。”

陈父道:“我身体没问题,不需要你操心,只要你努力,我就放心。”

陈寿点了点头,道:“母亲,你也要保重,二位侄子就拜托你了,要让二人好好读书,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陈母道:“老二,你尽管去吧,做你应该做的事,母亲会好好照顾二位孙儿的。”

陈寿摸着陈符、陈莅的头,道:“长信、叔度,熟读《论语》之后要能背诵,叔父下次回来要检查你二人功课。”

陈符、陈莅皆道:“侄儿明白了。”

陈寿看着众人道:“等有一天我得志了,就把父母大人还有二位侄儿接到成都生活,让二位侄儿到成都的学堂读书。”

陈父连连点头,道:“你的心意,家人都明白,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一步一步来。”

陈母道:“以前谯先生夸奖你,说你是他学生中功课做得最好的,你去成都之后一定要保持以前的那种精神面貌,这样谯先生才会更喜欢你。”

陈寿道:“父母大人请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的。”

等话说得差不多后,陈寿即离开了家。

当陈寿已经远去,陈父一人还站在家门口,他为何不进去,因为他认为这次儿子出行并不简单。想着以前他给儿子介绍郡县工作,可儿子不愿意去,而现在是谯先生主动邀请,或许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或许儿子能留在成都工作。

站在那里,陈父又想起了三十年前的自己。那时的出征,军容整齐,号令严明,大有席卷陇右,吞并关中,消灭曹贼,兴复汉室之势。只可惜,都三十年了,国家还没有统一,而自己已经先老。儿啊,你到底能不能继承父辈的志向,替父完成此生未了的事业,就看你自己了。

到了中午,陈寿走到县城繁华区。他摸了摸肚子,有些饿了。想着出门前没带粮食,只带了一副写字用具,于是找了个地方,摆下摊位。

陈寿吆喝起来道:“写家书,写书信!写家书,写书信!”

很快围来一些人,一人道:“小子,字写得怎么样?”

陈寿把之前自己写的范本拿出来,放在案几上,道:“客官请看。”

于是众人看字,那人看后道:“字写得挺好的,一看就是读书人。我儿子跟姜将军去前线打仗了,能帮我写一篇家书吗?”

陈寿道:“可以,一篇家书五枚钱。”

那人道:“好贵啊,便宜一点可好。”

陈寿笑道:“客官,鄙人的价格已经是全县最便宜的了,现在午时吃个饭,最便宜都要十几枚钱,鄙人要整整写上三篇才够吃饭呢。你放心吧,鄙人不仅字写得好,保证写上一篇,把客官要交代的家事全清晰交代,写这一篇,客官半年不用再写了。”

那人欣喜,道:“有点能耐啊,我相信你,现在付钱。”于是那人摸出五枚钱来,给予陈寿。

陈寿果然能力了得,很快便按那人思路,写出一篇精简又易懂的家书,交予那人,那人拿后很满意地走了。

又有人道:“到我了、到我了,我要给生活在故乡荆州的亲人写书信。”

陈寿道:“好咧,先交钱,再写信。”于是陈寿又赚得五枚钱。

就这样,陈寿凭本事,卖字写信,给自己赚饭钱、住店费,一路去往成都。

那么下月,陈寿能否顺利见到自己的谯先生,谯宅宴会上将发生哪些事,请看下一章:谯宅大院诸贤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