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存亡之秋 > 第四章 姜维邓艾再相会

第四章 姜维邓艾再相会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存亡之秋!

邓艾,字士载,荆州义阳郡棘阳人。

邓艾出身草根,却是三国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亦是姜维一生之敌。

邓艾这个人和姜维是有共同点的。两人都是少年丧父,随母生活。姜维因为父亲姜囧是天水郡功曹,姜家在凉州也是望族,姜囧为国战死后,十三岁的姜维受朝廷赐官为中郎、天水郡参军,毅然从军。邓艾相比就惨得多,父亲死后被强迁到汝南作屯田民,当了几年放牛娃。但他从小就有大志,决心通过奋斗来改变命运。

到了十二岁时,邓艾随母来到颍川,读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中的两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欣然向慕,于是给自己命名为邓范,字士则。后来,宗族中有与他名字相同者,遂改名邓艾,字士载。

邓艾是屯田民中少有的饱学之士,但不好的出身让他平淡度过了近二十年。

邓艾和姜维的共同点更在于都是在事业平淡时期被贵人发现,都是哪位贵人?姜维是汉丞相诸葛亮,因为诸葛亮的欣赏,姜维无功而拜将封侯,逐渐成为如今汉国军事主官。邓艾是魏太尉司马懿,当时邓艾作为典农功曹,管理屯田,到洛阳汇报工作时见到了司马懿。司马懿很欣赏他的才华,便征召他为太尉府的掾属,后升任尚书郎。邓艾的许多政治主张都发挥了作用,又参与军事,屡立战功,成为如今的魏国镇西将军。

邓艾和姜维,因为两位伯乐诸葛亮和司马懿而走向崛起,如今又接替伯乐留下的历史角色,这冥冥之中,或许有几分天意。

邓艾与姜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可以推到至少八年前,魏嘉平元年、季汉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当年高平陵事变爆发,司马氏夺权,自此曹魏政权实际已落于司马氏手中。这个事变造成魏国内部开展大清洗,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及桓范等都被逮捕入狱,夏侯玄被召回京城洛阳,夏侯霸南下阴平归降汉国。整个事变牵连者高达五千余人。

魏国的内乱,让汉国看到了机会。

当时的卫将军姜维要求率军北伐,而大将军费祎不同意,因此二人发生争执。最后朝廷出面解决问题,让姜维假节,率一万人北伐。姜维因为人少,不能和魏国正面交锋,便军出西平,拉拢羌、胡。

同年姜维占据曲山(麹山)筑曲城(麹城)。他将曲城建得非常坚固,派遣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这样的情况对魏国边境造成很大隐患,是魏国所不能容忍的。于是时任安西将军司马昭,持节,屯兵关中,为各军节度。包括征西将军郭淮、雍州刺史奋武将军陈泰、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将领一同对付姜维。

徐质、邓艾率军包围曲城,切断汉军交通及水源。陈泰率军于牛头山阻击姜维,使其无法救援。郭淮率军进逼洮水,企图切断姜维退路。姜维见敌强势,于是退兵。而留在曲城内的军队内无水粮,外无援军,困窘已久,最终投降。句、李二将投降后,郭淮打算进攻受姜维拉拢的羌、胡各部,这时邓艾劝郭淮别这样,小心姜维掉头反扑,造成意外。郭淮赞同邓艾的观点,派邓艾率军屯白水北岸防备姜维。三天后,汉军果然反攻。姜维命廖化军屯白水南岸,和邓艾在白山一线对峙。邓艾告诉众人,他分析姜维派廖化前来只是为了牵制,让我等按兵不动,他会去东边袭击洮城。洮城距离白水邓艾驻地六十里。邓艾亲率一半军队连夜抢占洮城,姜维果然率兵奔袭洮城,见魏军已有防备,未能成功,只能撤退。

当魏、汉在陇西进行战斗时,司马昭军屯长城,兵指骆谷口,有进军汉中的意向。姜维得知此事后,便撤回汉中,结束了今年的战事。

邓艾因功被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城阳太守。之后因东线战事,邓艾被调往东线,这一去就是五年。

直到魏正元二年,季汉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邓艾与姜维展开第二次交锋。

这年姜维率军到枹罕,进军狄道,于洮西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损兵近四万,仅率万余人退守狄道城,姜维乘胜包围狄道城,雍凉震动。

魏大将军司马昭命长水校尉、代行安西将军邓艾,与征西将军陈泰并力抗击姜维,并遣太尉司马孚为后援。邓艾告诉陈泰,王经战败,将士丧失斗志,而贼军士气旺盛,不可抵挡,陇右地区已经动荡不安。古人道,‘蝮蛇咬了手,壮士就砍掉自己的手腕,免毒性扩散全身。’孙子兵法道,‘车队有时不去进攻,地方有时不用把守。’也就是说在小的方面有损失,就一定要保全大局。而现在陇右地区的灾难比毒蛇还要过分,狄道这地方,已经不是能不能把守的问题了。姜维的军队锋芒毕露,这时我军应该尽量避开。不如分割险要防守,观察敌人破绽,等待敌人疲惫之后再进军救援,这才是获胜的计策。

陈泰告诉邓艾,兵书说‘修治大盾牌和攻城的战车,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筑起土山要三个月以后才能完工’。这确实不是轻兵深入的姜维能够仓促办到的。姜维孤军深入,粮食供应不上,这就为我迅速进军打败敌人带来了机会。所谓迅雷不及掩耳,是必然的形势。

邓艾、陈泰一番讨论后,陈泰决定将三路魏军合兵一处,解围狄道。

姜维见邓艾、陈泰赶来,于是沿山进攻,邓艾坚守阵地,两军交战一天,姜维不能取胜,之后退却。

陈泰又扬言要截断姜维退路,姜维自感战机已失,敌人依然强势,于是退走钟堤,狄道之围遂解,王经获救。

邓艾因击退姜维被正式任命为安西将军,假节,兼任护东羌校尉。陈泰后被调回朝廷,任尚书右仆射。

姜维因击败王经,被季汉朝廷在军队驻地任命为大将军,成为汉国军事最高统帅。

当时姜维从狄道撤走后,魏国多数人认为姜维已经力竭,不可能再出兵向北,只有邓艾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姜维还要来,并给出五点原因。

原因一:洮西之战的失败,可谓不小,军心溃败,仓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几乎是一败涂地。好不容易才遏制住姜维的势头。而现在来看,姜维整顿军务后很可能马上杀来,攻击我方虚弱不堪的防线。

原因二:姜维全军从将军到士兵,级级通融,兵器锋利。而我方将领更换,士兵大多是新兵,武装器械也较陈旧。相比之下,军队综合战斗力姜维更强。

原因三:姜维乘船行进,而我军靠步行,敌逸我劳。

原因四:我军在狄道、陇西、南安、祁山等地都需要守备的兵力,我方一分为四,姜维专攻一处。这样姜维即可在局部取得优势。

原因五:姜维军向南安、陇西,可以征用羌人的粮食,如果军向祁山,麦浪千里,也很容易得到粮食,所以姜维粮草充足,可以供给大军。

除了以上五点外,邓艾还认为,姜维会使出狡诈的计谋,因为他想建功立业,他想吞下整个雍凉地区。

邓艾分析之后,便督促魏军不可松懈,加紧备战。

果然到了第二年,魏甘露元年,季汉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邓艾与姜维展开第三次交锋。

这年春天,姜维与汉中都督镇西大将军胡济相约在上邽会合。到了七月,姜维率先兵出祁山,听到邓艾已有防备,便改从董亭攻南安。邓艾则率军抢占武城山,据险拒守,与之相持。见邓艾占据地利,强攻不能取胜,于是姜维改为连夜渡渭水东进,沿山路进取上邽。

另一边,胡济虽然得到军令,但没有按时赴约。姜维到达上邽而不见胡济,行军至段谷时再遇邓艾,两军交战。邓艾因占有地利,姜维失利,汉军士卒溃散,损员过千,姜维无奈败退。

汉国因国力不济,人才匮乏,几次进军皆无法占领陇西地区,反而消耗了国力。而魏国虽然消耗不小,但毕竟家大业大,虽经历大败,却又能取胜,人心、士气逐渐恢复,最终扭转了战局。

姜维的失败使得整个陇西地区躁动不安,姜维在国内亦遭到批评、抱怨。姜维无奈回到成都,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邓艾因功迁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分五百户封子邓忠为惠唐亭侯。

邓艾和姜维前三次交锋,邓艾总有退敌之策,他战前料敌准确,战中因机制变,始终掌握战役主动权,不仅让姜维遭受痛苦,更为魏国的防御作战留下了宝贵经验。邓艾本人也堪称姜维北伐以来最大之苦主。

前有刘备、曹操,中有诸葛亮、司马懿,后有姜维、邓艾,汉、魏二家,数十年来的持久之战,已到了第三代。

回到此时。

邓艾在征西将军司马望的军令下,连夜驰骋,终于赶到了长城。

长城关楼之上。听说邓艾来了,司马望兴奋异常,跑出楼阁,站在城墙边。

邓艾刚走上长城,见司马望站在前面,便笑了。

等走到司马望身前,邓艾道:“魏镇西将军义阳人邓艾奉命率三万将士来长城向司马都督报到。”

司马望笑道:“士载啊,一路这么辛苦还要饶舌呢!”

邓艾道:“别人都说末将是口吃将军,不饶舌可不行啊。”

司马望乐道:“你呀,传闻不如相见,远观不如近临,我魏国的这位抗蜀名将,可一点都不口吃,顺溜得很啊!”

两人皆大笑。站在长城之上,邓艾眺望远方,道:“都督,我不仅是抗蜀名将,更是姜维的噩梦。”

司马望道:“那是,现在你来了,看来姜维难取关中一寸之地了,雍凉再无忧矣。”

邓艾道:“一路跋山涉水,都督是否可以赏口茶。”

司马望道:“没问题,我这里有上好的贡茶,能让你饮个够。”

见邓艾旁边有个清秀的男子,司马望道:“这难道是你的爱子?”

邓艾提醒旁边,旁边那人道:“在下邓忠,拜见都督。”

司马望笑道:“颇具父风,少年勇士啊。”

邓忠道:“谢都督夸奖。”

司马望指着后面走来的司马遗,道:“我没带儿子,带个兄弟可以吧。”

司马遗走向前来,道:“欢迎邓氏父子前来长城,我刚才巡视军务,听到消息,就马上赶了过来。”

邓艾、邓忠于是拜见副都督司马遗。

司马望见时候差不多了,道:“还等什么,一起进阁中饮茶。”于是众人入阁楼。

邓艾、邓忠刚坐下,只见田章快步走了进来,道:“都督,据探马回报,蜀将姜维驻军芒水,依山扎营,旗帜绵延二十余里。”

田章退下后,司马望走到地图前,看了片刻,道:“士载,你看蜀将姜维这是何意啊?”

邓艾起身走到地图旁,刚一看,却笑了。司马望见况感到疑惑,正准备询问,邓艾又回去坐下了。

邓艾坐下后道:“都督,正如你刚才所说,看来姜维确实难取一寸之地了。”

司马望道:“请继续说来。”

邓艾道:“姜维本来的目的是攻取长城,再图长安。然而在都督的坚守下未能得逞。去陇西又嫌太远,便打算借助芒水的运输之利,打算长留秦川,与我军作长久对峙。”

司马望点了点头,道:“你说得对,姜维地利已失,又无人谋,便只能看天意了。”

邓艾道:“之前蜀军每次北犯,因粮草补给困难,皆不能长久。所以诸葛亮作木牛流马,方便运粮,才能和都督叔父(即司马懿)对抗。现在蜀军屯于芒水,以此借助木牛流马之利,对抗都督,再等时局变化,伺之而动!”

司马望道:“说得太对了,就不知道时局何时有变了。”

邓艾饮了口茶,道:“我听说姜维开始派人在长城下叫阵,希望我军能出关与之决一死战。那我出去好了,离他近一点。”

司马望不太明白,看着旁边司马遗,司马遗道:“邓将军,野战恐怕不太好吧,你刚才说到蜀军用木牛流马运粮,别忘了蜀军还有一种兵器叫损益连弩,又称诸葛连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一排连弩手,一次能击倒数几十名士兵,非常适合野战。王经就是败在这种兵器之下,那可是几万人的损失啊。我和都督只作依托长城,闭关谢战,正面野战,怕是根本不行!”

见他急了,邓艾向邓忠示意,邓忠道:“两位都督,家父的意思不是要和蜀军决战,而是率军移至芒水,近水筑寨,与姜维隔水相望。”

司马望道:“对啊,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蜀军隔着芒水打不找你,不跟一群怨妇似的。那好,你率本部人马在芒水筑寨,我则坚守长城,你我定要把姜维拖死在这长城、芒水一线。”

邓艾站起来,道:“领命!我军必胜,姜维必败!”

邓忠亦道:“我军必胜,姜维必败!”

众人皆道:“我军必胜,姜维必败!”

等军务聊得差不多,司马遗道:“我已安排杀牛宰羊犒劳将士,二位邓将军,是时候去吃肉饮酒了!”

司马望也道:“二位邓将军,请用餐!”

邓艾、邓忠道:“都督请!”

于是众人前去用餐。

另一方面。

汉国支援姜维北伐的运输车队此时已走出骆谷,翻越沈岭,即将到达芒水。

这支运输车队的押运官是向充和来忠。

向充,荆州襄阳郡宜城人,向宠之弟。向宠,就是诸葛亮所称: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的那位将领。只可惜那位将领的命并不好,诸葛亮去世六年后,汉嘉地区蛮夷发生叛乱,时任中领军的向宠率军前往平定,在混战中身亡。诸葛亮欣赏哥哥向宠,姜维欣赏弟弟向充,向充作为后方运输队押运官,协助姜维北伐。

来忠,荆州义阳郡新野人,来敏之子。来敏经常口出狂言,诸葛亮在时并不太喜欢他。诸葛亮去世后,他说话依然毫无节制,举止违反常理,后几次被免官,官至执慎将军。来敏鼓励儿子来忠报效国家,来忠博览经学,颇受姜维赏识。姜维北伐时将他留在自己帐下,为大将军参军。

这时,向充、来忠的运输车队已经走到汉军芒水大营营门外。

门一打开,最先迎接他们的人是杨戏。

杨戏笑呵呵地站在那里,对着走来的二人道:“向将军、来将军,一路辛苦了!”

二人走近,向充道:“杨将军可好?”

杨戏道:“好啊,你二人今天来了我就更好了。”

来忠道:“姜将军在哪里?”

杨戏道:“正在中军大帐休息。”

二人正准备前去汇报,却被杨戏叫住,道:“等等,你二人这次都运来了些什么?”

二人停下脚步,向充道:“有米粮、牛羊、马料、过冬衣被,行军器械,大军所需物资都有。”

杨戏追问道:“酒,有酒吗?”

来忠道:“有一些,你看看,你身后那几车便是!”杨戏回头一看,果然有几个酒车,连忙跑了过去。

见他这副德行,向充对来忠道:“杨文然本性难改,又去饮酒去了!”

来忠道:“他可是才子,你看过他写的《季汉辅臣赞》吗,那可以说是本朝最优秀的文章了。”

向充感慨道:“那倒也是,蜀中才子,才气逸群。好了,你我赶紧去见姜将军吧。”

于是二人前去中军大帐,向姜维汇报军务。

而杨戏,他叫停了其中一个酒车,又让军士将车推向他的寝帐。看来他今晚要好好饮上几口了。

今日,邓艾率军来到长城,宣告姜维突袭关中的计划彻底破产。向充、来忠的支援不过是保障前线汉军的日常开销。那么这样的情况下,姜维又该如何维系,前线又将发生哪些故事,请看下一章:中军帐杨戏醉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