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的造反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争之时:洪武圣君!
元末的动荡,是只有刘福通一家对元朝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并且威胁到他们的首城大都了吗?
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试想如果真只有一路起义的军队,那么迎接他们的必然是遭到毁灭,即便像陈胜吴广那般强悍,最终也一样会死在章邯的几万囚徒手中。
因为一个王朝再怎么临近倾覆,也是有很多“乡下人”以死效忠自己的,这些人不管有多有少,但想要镇压住单独一个地方的起义,那实在是太容易不过了。
想要让他根本没有办法集中所有的兵力攻打一路起义,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全天下一起起义,这样所有人活下去的几率才会更大。
带着这些思考,让我们把时间线拨回到至正十三(1353)年正月。
这一年正是刘福通带领的红巾军大杀四方,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也是天下群雄崛起的时间。
如果将刘福通比作是造反的先驱,那么其他人就好比是后期揭竿而起的后起之秀。
那么在这一年的正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那就是张士诚也拉开了造反的大旗!
那这张士诚是何许人也呀?
答案:一个盐贩子,一个相当有钱的盐贩子。那小名呢?那就有意思了,啥呀,张九四!哪的人呀?泰州白驹场亭人。
有的朋友也许会问了,就这么一个盐贩子就起家了?
答案是,是的。要知道当年的食盐价格可远不是今天的食盐的价格,只要稍微做一些食盐的违法勾当,那银子可是大把大把的来。
有了大把的银子,那可就等于有了军队呀!招兵买马无所不能。
这个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近代的老蒋,前期起家如此之迅速,何也?因为背后有四大家族的撑腰,何愁没有资金来招兵买马。
就在这一年正月,张士诚秘密的联系了他的三位弟弟,以及另外十七位壮士(具体点来说,就是联系了李伯升等十七个胆大的盐贩子),开始筹备武装行动了。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八扁担起义”。
他的三个弟弟都是以撑船运盐为业的,简单点来说也还是盐贩子,再简单一点来说,就是一家都是盐贩子。
他们就是利用这一职业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再加上张士诚平常日子经常喜欢施舍钱财,因此很得人心。
这倒是有一点儿及时雨宋江的意思,所以在十里八村的人们的心中,张士诚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这为他日后拉起造反大计的旗杆,提供了良好的个人形象。
但是他为什么早不起义,晚不起义,偏偏要拖到这一年的正月呢?
我想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就是刘福通的军队实在是有些强大,元朝不得不给予重视。所以元朝军队对张士诚这些盐丁看管的力度就小了一点,但是相对的压榨力度就大了一点。毕竟军队打仗所需要吃的盐数,可是极为惊人的。
至于这第二个原因嘛,自然是见到了其他起义军接连获胜,自身也受到了一定的鼓舞,再加上张士诚抓住了机会,大手一挥,让所有人仿佛找到了主心骨,张士诚的名声又好,大家又对他极为信服,于是就开始干活了。
张士诚见到天时,地利,人和自己已经都占据了,于是就在这一年的正月悍然发起了起义!一众盐丁们就将张士诚推成了首领,并且几日就攻下来了泰州。
一时之间,不少人纷纷涌入到了泰州,加入了张士诚的军队,并且军队的趋势和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高邮守李齐谕降之,复叛。(《明史列传.十一》)
这不,很快就吸引到了李齐这等守将,但是这个李齐智商也实属不算太够,如今这群雄并起的年代,你却又是投降,又是造反,又是归附元朝的,人家不砍你砍谁?
而且这个天下谁能够将你所打败?那么回答一定是两个字——人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李齐竟然蠢到反叛的时候,还杀死了很多的百姓,这一下就遭到了天下的怨恨和唾弃。张士诚就凭借着大家这股怒火,很快的就设了一个圈套,将李齐所斩杀,为了平息众将士的怒火,又将斗争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矛头引向了元朝,引向了高邮地区!
众将士们就抱着这一腔怒火,和张士诚一起奋力拼搏,夜袭占据了高邮,并且建立起了属于张士诚的政权——大周!
这个国号寓意也非常简单,那就是八百载最长久!
接着张士诚封自己为“诚王”,年号为“天佑”,就这样,在中原大地上又一个政权兴起了。并且一路“嚣张跋扈”,可谓是占尽了风头,就连刘福通也没敢这般嚣张的进攻。
不过正所谓乐极生悲!
果不其然,到了次年也就是至正十四(1354)年九月,张士诚就因为如此疯狂的向元朝发起进攻,而树大招风了。
元朝方面前来讨伐张士诚的,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元朝宰相——脱脱。
脱脱这一次来,就是势必要把张士诚活活打死,所以带着的军队自然也是数量十足。浩浩荡荡的号称百万大军,一路畅通无阻,连续击败了张士诚的军队,临近“大周”的首都之后,就快速将高邮围了个水泄不通。
张士诚这一听,整个人就像是霜打了的茄子,再也不复之前的神韵和嚣张了。他所处的位置,不久之后就变成了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窘迫境地。
据当时史册记载呀,他是恨得自己肠子都青了,看了看自己的手掌又照了照铜镜,看了看镜子中自己的脸,突然一咬牙,狠狠的抽了自己几耳光。
“张士诚啊张士诚!天下那么多豪杰,都纷纷起义,就你事多就你牛!人家元朝百万大军谁都不去打,就打你!你这不是树大招风活该自找的吗?!”张士诚不断的在心中骂着自己。
其实看到这,也就能够看到张士诚的结局了,他注定是不可能维持到笑到最后的。
他连最起码的勇气和铮铮铁骨都没有,谈何开创一个万世之盛世,头戴皇冠,身披龙袍。
张士诚咬了咬牙,心想:“我举着这造反大旗,最开始不就是为了获得荣华富贵,不至于活活饿死吗?现在愿望已经达成了,还不如就投降给脱脱,以将我的富贵永久保持下去,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想到这里,他便派人前去给元朝宰相脱脱捎信,说自己愿意投降。但是哪成想啊,送信的士兵一回来将消息一说,张士诚气得脸都绿了。
脱脱嘴里只吐出了几个字:“只要人头,不要投降!”
张士诚知道,脱脱这一次是铁了心要攻下高邮,然后杀光当地的兵民,以做到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的效果。
自此以后张士诚就坐在大殿上,每天都双目无神的看着天花板,好像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一般,宛若垂垂老矣的老者,掰着指头数着自己还剩的天数。
可是突然有一天,一个士兵满脸兴奋地闯进了大殿,将一个几乎是让张士诚重生的消息传达给了他!
这个消息到来之后,张士诚心中便想道:真可谓是人算不如天算呀!
宰相脱脱,遭到了朝中的奸臣算计,元顺帝直接一纸诏书,把脱脱就地解职,并且马上押往吐番,还在半路上竟然被一杯毒酒赐死了!
张士诚高兴了一阵,脑海里马上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门口的百万大军此刻定然是群龙无首,乱如散沙!
只要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一定能够打败元朝军队,扬我起义军的士气。
想到这里,张士诚也不敢再犹豫了,这几天几乎是等待着死亡的他,那双无神的双眼中再一次看到了生的希望。
于是他急忙调集剩下来的所有人手,孤注一掷,堪称是“破釜沉舟”般的就与敌军百万大军交锋了!这一次张士诚这个“软脚虾”,可真是没有算错,自己的军队真的一举击溃了敌人百万大军,且大获成功。
正所谓喜事成双,不仅如此,先前未战而逃的起义军,又纷纷涌了回来!张士诚的军队再一次兴盛了起来。
张士诚此刻可谓是春风得意,红光满面,摆了一桌酒席,与诸位将领痛饮了一番,以庆祝起义没有半路折腰。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本来就是已经等死了的张士诚,竟然又绝地重生了,并且一下子回到了将近顶峰的实力,老天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这一个玩笑开的可真是不轻。
这一个大大的玩笑也就奠定了老天爷不再站在元朝这一方了。
不过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张士诚的好运还没有就此结束,到了第二年,淮东地区又发生了饥荒,张士诚一听,心中便暗暗为自己高兴。
这样一来淮东地区就可以迎接自己的军队了,为什么?因为自己是带着粮食去的!这样,一来可以拿下来淮东地区,二来可以收获当地民众的人心,三来就是又多了一个根据地!
这样一来自己就能够实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的目标了。达到这个目标,那么离统一天下大业恐怕也就不远了。
事不宜迟,时不再来。
张士诚快速的就将自己的弟弟张士德派遣了出去,从通州渡江进入到了常熟。
经过了一年的休养生息,所有的将士早已是整装待发,张士诚也在屋里憋闷了,打算出来透透气。
在至正十六年二月,张士诚及其全部兵力向平江发起总攻(平江也就是今天的,江苏苏州市),很快的就拿下来了平江。
张士诚并没有停留,而是借着现在正旺的士气,采取”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略思想,继续进攻。
接着又攻陷了湖州,松江,以及常州等路,几乎是将整个江苏握在了手里。
张士诚微微一笑,望着眼前的高大雄伟的平江,笑着下达了命令,那就是将这里改名为隆平府,自己亲自从高邮迁到这里来。
说来也奇怪,张士诚这个家伙在搬来隆平府之后,就要选取一个办公场所选来办公。经过层层的筛选,最后竟然跑到了一个寺庙里,将这个寺庙当成了自己的“办公室”。
我想当时的一众大臣,一定是和现在的你我一样吃惊。放着好端端的金銮殿不做,跑到一个寺庙里去凑啥热闹。
你就是允许一个傻子来选,他也不会跑到那里去,但偏偏称得上是一代枭雄的张士诚,就这么做了,也这么干了!你说这奇怪不奇怪?
想来可能是因为他那颗本就贪婪的心,想要获得更多的名誉,想要获得更多老百姓和对手的称赞,才选择了这样一个比较公开的地方吧。毕竟当年的王世充也是这般做的。
不过王世充坚持了几个月,便拔腿逃跑了,再也不敢在公众面前批阅奏章办理工作了,因为实在是太累了。
我为何讲张士诚有一颗极其贪慕虚名的心呢,那自然是有原因的。
因为就在这一年,太祖也攻下来了集庆,并派遣杨宪前来向张士诚传达友好的消息。就这么一档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缓兵之计的信,却在张士诚眼中,变成了马上要来投靠的降书(当然,史书上并没有这么记载,只是本野史公通过史书中的文字记录,尽可能完美的还原)。
那么这一封信的内容是什么,能够让张士诚如此不知道自己吃几碗米的饭?
正文是这样的:“近闻足下兵由通州,遂有吴郡。昔隗嚣据天水以称雄,今足下据姑苏以自王。吾深为足下喜。吾与足下东西境也。睦邻守国,保境息民,古人所贵,吾甚慕焉。自今以后,通使往来,毋惑于交构之言,以生边衅。”(《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
当然在《明史》中还有这样一个版本:“昔隗嚣称雄于天水,今足下亦擅号于姑苏,事势相等,吾深为足下喜。睦邻守境,古人所贵,窃甚慕焉。自今信使往来,毋惑谗言,以生边衅。”
虽然具体内容不太一样,但是信中所表达的吹捧之意却是一样的。
张士诚听到信中的内容,那可谓是喜笑颜开,喜形于色,即便他的心中知道,太祖绝不是真的过来赞扬自己的,但是这封信的内容也足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了。
张士诚还是在朝堂之上,拿着这封信夸耀自己的功德。不过,最后还是在一众大臣的劝说之下,借坡下驴般的将杨宪扣押了起来,并没有给太祖回信。
因为张士诚知道,在扫荡天下的路上,早晚会与太祖遭遇的,所以现在最好的选择就是,既不得罪也不理睬。
分析清实事,万事不障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