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之路 第六章:退学后的日子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挣扎中前行!
在王家村方圆,每一个村子的人都是靠下地干活种庄稼来生存的,在这封闭的山村虽然辛苦,但也清静的多。
日子又到了农历四月中旬,山上已是一片翠绿,农活渐渐多了。
王秋生驾着那对黄牛在自家地里来回耕着地,看上去心事重重,没有了以往那种洒脱,村里明眼人都知道是因为小安的事。王老汉的确备受打击,但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的不同,他已有的人生中经历了太多的事,凡事都看得透透的,当然也看淡了很多事,唯独自己孙子上学的事,他很是重视。因为他知道,自己因为没有文化而只能一辈子当泥腿子,自己的孙子无论如何不能走这种没有出息的老路,方法只有一条,那就是读书。思忖片刻,老汉又继续耕地了。
大自然最为生动的一面,就是年复一年生生不息的无数种生命的延续,这种充满希望的景象,会让人无限的热爱生活和热爱生命。在这春色洒遍漫山遍野的时节,人们的心情也会变得特别畅快,看着田地里的庄稼长势越来越茂盛,每一个大人都会情不自禁露出喜悦。
只要庄稼好,就是最快乐最开心的事,多么质朴的人儿啊!
也许是受到了大自然这种巨大力量的感染,王秋生心情好了许多,耕地耕的越发起劲了。人总会是这样,有心事的时候需要释放,所以就会一心沉浸于所做的事情当中,从而让自己得到暂时的解脱。不过此刻的王秋生,想到了一种不至于让自己孙子荒废学业的办法,他决定利用空闲时间来教孙子认字,所以顿觉内心的云雾散了,看到了那久违的阳光,心情畅快无比。
在家的王小安,又回到了以前无忧无虑的日子,他现在既不讨厌上学,也不 向往上学,在那幼小的心里,在家有人疼爱的日子无疑是最好的。尽管有时也会望着一棵树或是远处的一座山发发呆,但他年纪太小,不懂这就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渴盼,而这种渴盼恰恰是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与生俱来的。
王秋生耕地回来后拴好牲口,回屋简单的洗了洗手,就在抽屉翻了起来,翻了好一会儿,翻出来了两本手抄的书,牛皮纸的封面有些发黄,一看就知道有些年头了,一本上面写着《三字经》,一本上面写着《百家姓》。他饶有兴致的用手擦掉了上面的灰尘,翻开简略看了看,书本完好无缺。他满意的低声自言自语道:“好啊,总算找到了,小安在家不能一直这样荒废着,我教他背诵三字经和百家姓,也正好可以试试这孩子的脑筋到底是聪颖还是愚钝。”
吃完中午饭,王秋生连简单的午休也没有休息,就把小安叫到自己跟前,拿出那本《三字经》对小安说:“小安,这本书名字叫做《三字经》,我教你怎么读,至于这些字,能认多少是多少,能把它给背熟了,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
小安看到这本旧书,而且里边内容是用毛笔抄写的楷书,他很好奇,就欣喜地对爷爷回答说:“好,爷爷,你教我读。”
王秋生一个字一个字念道:“人之初,性本善。”
王小安则跟着爷爷复读一遍:“人之初,性本善。”
王秋生又说:“小安,我读一遍,你读两遍,这样容易记住。”
小安嗯了一声。接着,王秋生每读一句,王小安就跟着读两遍。读书声虽然不大,可是这声音一直持续了好久。
“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等读到‘贵以专’时,王秋生说:“小安,今天我们就学这么多,明天再学新的。现在,我们从头开始再读一
遍,晚上等我放牲口回来我们在复习。”小安就跟着爷爷又读了一遍。
老者教幼者,这是一种教育的传承,然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都是长辈对晚辈殷切的爱和期许。
王秋生没有进过学校,但他却认识很多字,究竟是怎么认识的,这与个人的勤奋有关。话说回来,和他那个年代的人,山里上过学的泥腿子能有几个,都是可以数的过来的,能够认识一些字,也就算不上文盲了。然而文化水平如此有限的王秋生,怕是三字经里有些字他都不认识,可还是亲自教自己的孙子读三字经,足以看出老汉对孙子上学的重视。
王家旺起码还是中学毕业,算得上有点文化了,但他和父亲的性格有些不同,过于内敛。
几天时间过去了,王小安这孩子确实是孺子可教,爷爷教他的《三字经》,他已经记住了前面好几句。王秋生更加高兴了,看着自己的孙子能够背诵出来,他才暗自默默念道:“学校的事我还怀疑过是小安智力的问题,现在看来,这孩子智力是没有问题的,只怪那仁旺心也是太黑了,大人间的矛盾,发泄到小孩身上,真是个猪狗不如的东西。”
《三字经》里剩下的内容,有时王秋生读错了或是读不下去了,一旁的王家旺就会指正,但教孩子读《三字经》这件事,却是王秋生想到并且开头的。有时候小安的妹妹小雅,也会和哥哥一起读,所以在王小安熟记《三字经》的时候,王小雅也记住了很多,因为她年龄还小,因此爷爷和爸爸只是随着她的性子适当教她读的,自然记住的内容没有小安记住的多。
读到后面,生僻字开始多了起来,王秋生也就有些教不动了,转而由王家旺开始教。小安这孩子没有让爷爷失望,教过的内容没几天,他就全部记住了,而且可以一字不差的背诵出来。
读完整本《三字经》,王秋生就拿出那本《百家姓》对王小安说:“小安,《三字经》我们已经读完,你也记得差不多了。现在我们继续读这本,这本叫做《百家姓》,内容全部都是由姓氏组成的。你看这第一句‘赵钱孙李’,指的就是这四个姓氏。”
王小安听了觉得很有意思,立即问道:“爷爷,我们家姓王,那我们的王在哪里呀?”
王秋生回答:“你在看这第二句,‘周吴郑王’,我们家的王字就出来了,咱们王姓也是一个大姓,在百家姓里可是排在第八位的。”
“爷爷,那是不是所有的姓,加起来只有一百个?”王小安问道。
“怎么一百个你还嫌少吗?除了这一百个姓氏外,当然还有别的,但是我们常见的姓,都包含在这《百家姓》里了。你要是再把这本《百家姓》都记住,那就很了不起了。”王秋生欣喜地回答。
王小安急忙说:“爷爷,你也教我读这本,这本我也要背。”
“好,好,好啊,只要你肯背,爷爷自然是要教你的。”王秋生回答。
《三字经》与《百家姓》这种启蒙读物,老一辈人小时候很多都要读的,可是到了今天,似乎都被忽略掉了,就连那小学课本中,也只是粗略的提到而已。王小安因为在大湾村小学的遭遇,如今退学在家,所以才有了读这两本书的机会,但这个机会是在不幸的遭遇中产生的,好在一切都已经过去。
现在,王秋生正在教他的孙子读《百家姓》,读法完全是方言的发音,但这是不会影响认字的。他读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王小安跟着读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
就这样,此起彼伏的读书声持续了许久,那院子里阳光的阴影也移了位,外面传来了一声老黄牛悠长的叫声,王秋生知道放牲口的时候又到了,于是对小安说:“小安,今天这本《百家姓》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页,晚上回来我们继续读,你自己玩的时候也要想我们都读过哪些,这样才能记住。”
“知道了,爷爷。”小安说完,就打起了哈欠,嘴巴张的大大的。
王秋生中午简短的午休也没有了,他看了看钟表,已经下午两点了,下炕拿上自己那顶有些发黑的旧草帽,接着拿上立在门外的鞭子,从大门走出去来到拴牲口的树下,解开牲口的缰绳,就赶着牲口去放牧了。
这一段时间,王老汉的心情明显有所好转,心里的云雾也渐渐散去了。看到小安已经记住了一部分《三字经》和《百家姓》的内容,他对自己孙子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人都是如此,一旦有了某种希望,就会变得干劲十足,什么困难都会克服;可是人一旦失去某种希望,就会变得萎靡不振,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一个人精神上的支撑,往往来源于某种美好的希望,现在王秋生的希望,就是让孙子健康成长和有学上。
在小安退学后的这段日子,王秋生总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老汉心里着实不是滋味。河沟村小学到底会不会要自己的孙子,老汉也说不准,现在正值农忙季节,他想着无论如何过几天得让家旺去河沟村小学走一趟,提前见一见老师,商量一下小安转学的事,提早准备以免到时候手忙脚乱。
王秋生一家人没有串门的习惯,饭后一般都是一家人在一起闲聊,或者进来一两个村里串门的人,来谈论一下庄稼的长势,或是顺便谈谈方圆几个村子最近发生的新鲜事,这不过是打发时间而已。天黑了以后,离睡觉还早,为了省油连煤油灯一般都不点的,就这样一家人在炕上坐着说话。
看着窗外天黑透了,小安忽的一下从炕上起来,然后一个箭步跳下了炕,嘴里说道:“我去点灯。”
王玉竹急忙说:“你慢一点,小心摔倒。”
“我摸到火柴了。”小安回答说。接着他拿出一根火柴,划着后点燃了桌子上的煤油灯,漆黑的屋子一下子就亮了起来。
这时王秋生说:“家旺,这几天你抽空去河沟村走一趟,问问河沟村小学的老师,看秋后开学时小安能不能在他们小学读书,我们也好有个准备。”
小安一听到让他上学,立马辩解道:“爷爷,我不上学,在家里不也可以认字吗?”
“不上学咋能行呢,你现在是上学的年纪,今年已经耽搁了一年,不能在这样耽搁下去了,不上学是没有出息的。”王秋生语重心长的回答。
王小雅听到上学,激动地问道:“爷爷,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和哥哥一起去上学了。”
“你还小,到你上学的时候会让你上学的,你急什么,上学了可不许逃学。”方秀丽说。
王小雅又问:“那什么时候才让我上学?”
“咱家小雅看来也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娃娃。”王玉竹笑着说道。
王家旺这时才说:“爸,我看明天我就去河沟村一趟吧,最近我也在想着这事。”
“那这样最好,反正地里的活儿一天也忙不完,小安上学的事提早办了好,人心里也会踏实一些。”王秋生回答。
事情就这样商量定了,一家人谈论了一会,也就到了休息的时候。
这时的夜,,也陷入了一种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