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知耻后勇———刘备追读)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三国之从黄巾起义开始攻略天下!
晌午,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已经披上布甲,成了一名普通的士卒。
张飞见着刘备越想越发的气愤。
“大哥,那袁绍实在不识抬举,大哥可是皇室后裔,怎么能屈居于士卒。”
张飞一直为这件事耿耿于怀,这刘备没有投奔袁绍之前,好歹还是一个县尉。
到这袁绍帐下,却变成一个小兵,这让张飞原本火爆的脾气,就已经压抑不住了。
更何况,作为一名士卒的食粮更是清汤寡水,想想前几日,三人还是坐在一起,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因此,张飞心生了退意。
“三弟,不可胡说。”
刘备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是心里却是十分苦闷。
这袁绍听说自己,自报家门皇室后裔,虽然自己没有战果,但是也不真至于只给一个小小的士卒吧。
哪怕给上一个曲长,一个屯长,此行三人也可以有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但是,现在建功立业的机会就十分的渺茫了,只能是见机行事了。
“三弟,大哥素以仁德著称,又以古代圣人的准则要求自己,哪怕那袁绍当真给大哥封赏大官做,大哥也不会接受的。”
关羽看事情要相对透彻一些,而且后世的水淹七军,就是关羽一手谋划的,因此他的大局观,自然也不会太差。
“知我者二弟也。”
刘备对着关羽看了看,说来这刘备也算是真的仁德之人。
后世很多人对于刘备的仁德都持有怀疑的观点,但是韩式却认为刘备十分的仁德。
因为,研究三国这个话题,自然就绕不开研究刘备,曹操,孙权三人的生平事迹,和人物性格要进行研究。
自然绕不开刘备的事迹,就拿他就任平安县县尉和平原县令的时的事情来说。
公元184年,年仅23岁的刘备因镇压黄巾军有功而被封为安喜县县尉,这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凭借战功得到的官职。
然而不久,从中山郡调任了一位督邮来到安喜县肆意妄为。这名督邮本是被安排来视察工作的,然而刘备亲往求见,却吃了闭门羹。
大怒之下,刘备直接闯入督邮的住处,用绳子将其束缚起来,打了二百仗。由此可见,刘备绝非唯唯诺诺、阿谀奉承之人,他无惧无畏、快意恩仇的作风,颇具豪侠气魄。
在接下来几年的后的时间里,刘备又担任了平原县县令。
在担任平原县令期间,刘备一方面治理县内事务,一方面积极巩固工事,对外防御贼寇。
他在任期间乐善好施,因此深得民心。然而正因如此,刘备得罪了县内豪族刘平,促使其雇佣刺客前去暗杀他。
当刺客前去刘备府上时,刘备如同往常一样,以为是前来投奔的士人,便盛情款待了他。在一番攀谈之后,亲眼见到刘备为人的刺客竟被其感动,坦白了自己的来意,并弃刀离去。刘备能于乱世之中,以代县令一职善待百姓,其礼贤下士之姿态以及言语间心系天下的胸襟气魄,纵是刺客亦受感化。
如此这般,这刘备是真仁德也好,假仁德也罢。
因为一个人一生都是这般仁德,那便与真的仁德没有区别了。
“我自然知道大哥仁德,只是我实在气不过这袁绍的所作所为。”
张飞见两人这样说了,也不敢再争辩什么了。
“三弟,我等皆是为了匡扶天下社稷,又何必要在意官的大小。”
刘备见张飞被说动了,又继续劝道。“若是如此,我等大可以留在安喜县,做这安喜县的县尉。”
刘备这样说也是不对的。
因为,事实证明,他就算不离开安喜县,他也不可能继续做那安喜县的县尉。
就拿鞭挞督邮来说,刘备怒挞督邮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求见督邮而不通。
当时朝廷派遣督邮巡查,本就有裁撤官员之意,而刘备疑似就在裁撤范围之中,这让刘备难以容忍,情急之下的他不仅鞭挞了督邮,更曾对督邮起了杀心。
但是刘备为了重新立足,只能在裁撤的旨意下来前,就离开安喜县,投奔朱儁,只可惜这朱儁被换将。
换成了这袁绍,这袁绍又看不上刘备三人。
“那就听大哥的,在这袁绍帐下待上一段时间,凭借大哥我们三人的能力,想必很快就可以脱颖而出。到时,大哥做那大将军,二哥做那副将,而我就为两位哥哥冲锋陷阵。”
张飞是个实在人,他一心为刘备和关羽好,也正因为如此。
听闻关羽被斩杀,他立刻就出兵要为关羽报仇。
“好好好,就依了三弟的。”
刘备附和道。
可是他的心里却不是滋味,他本是织席贩履之徒,本就与袁绍这些人出身的千差万别,因此他只能久居人下,可是他不甘如此。
此时的他,还远不是此后那个想自立的刘备,而只是有这一腔热血,想要改变现状的有志青年。
“今日之耻辱,来日,我定要百倍的挣回来。”
刘备心里暗暗发誓,但是他心里不怨恨袁绍。
因为,这袁绍的所作所为,本就是常理之中。
“为早日剿灭这些叛逆,为大汉太平鞠躬尽瘁。”
刘备冷不丁的说出这句话。
不过,关羽和张飞早已习惯刘备这样说话。
“随大哥一同。”
关羽赶忙接上刘备的话。
“俺也一样。”
张飞摸了摸后脑勺,发现自己的话被关羽抢了,只能被动说了这句话。
与刘备三人这里慷慨激昂的交流,韩式那里就显得十分的无趣。
只见这时的韩式,嘴角叼着一个狗尾巴草,哼着小曲。
他望着两边的山峰,他现在处于峡谷的地带,因为他位于后军的位置,所以显得四周跟随的士卒没有那么多。
“大哥,这伙官军不好惹啊!不如,就等下次的商队吧!”
山峰一处隐蔽的地方,一个独眼大汉对着身边的壮汉说道。
这壮汉犹豫了好久,又回头看了看自己身边的人。
这是一伙有这七八十号人流寇队伍。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滋生了不少小型的流寇队伍。
“又等,等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你们都跟我一起上。”
壮汉背着大砍刀就跑了上去,他身后的一众流寇,也怯懦的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