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高门大户贵夫妻 > 高门大户贵夫妻 第115节

高门大户贵夫妻 第115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高门大户贵夫妻!

眼睁睁的看着范贵妃咽气,穆岚心中堵的厉害, 百感交集最终化作愤怒, 统统撒向了全然不知发生了什么的范司空。

对宫妃和皇嗣下厌胜之术,勾结“刺客”“阴谋弑君”,眼见事情败露便“畏罪自杀”, 这是穆岚在王皇后的步步引导下给范氏定下的罪名。范司空一辈子小心谨慎, 没想到临老竟是晚节不保, 被孙女儿拖累的进了天牢。

同样被拖累的还有一人, 便是范司空的亲妹妹、当年差点儿成为沈放妻子的范大小姐、王家的王二夫人。她听着嫂嫂王大夫人“苦口婆心”劝她去家庙“清修”,又看看执意不肯休妻、也不愿让她离开王家、为此不惜顶撞兄长的王二老爷,突然觉得自己争了一辈子,嫉恨了一辈子,到最后仿佛只是个笑话。

“我明白了。”她冷眼看着王大夫人,仪态依然端庄,没有丝毫慌乱:“等会儿我便收拾了裳,还得劳烦您安排辆马车送我一程。”

王大夫人没想到弟媳突然变得好说话, 一时间竟是愣住了, 反而是范氏一笑:“大嫂可还有其他的吩咐?”

这是在明显不过的逐客令,只达到目的的王大夫人并不介意, 点点头便转身走了。王二老爷皱着眉满脸的不赞同:“你又何必听她的呢?”

“她是当家大夫人,有的是手段在后宅找我麻烦,与其死皮赖脸的留着,还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范氏说的云淡风轻,仿佛不过是讨论午膳用什么菜色:“大郎最近可有书信给你?你年纪也不小了, 说不得受了风寒便要病一场,不如辞官去享享子孙福吧。”

王二老爷看着范氏说完这一句,径自去屋里收拾东西,莫名觉得自己这三十来年里从未看透过这个女子:“你这话什么意思?”他惊疑不定的问到:“京中不安宁?”

“京城乃是天子脚下,有什么不安宁的?”范氏提了个小包袱出来,顺便将两张身契塞到他手里:“我的两个丫头年纪不小了,你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给她们消了奴籍嫁出去。”

“就这样?”王二老爷呆呆的看着范氏往外走,“没有什么要交代了?”

范氏没再说话,只摇了摇头,发簪上的流苏轻轻跟着甩了甩。一辆小小的乌棚马车早就候在了外头,踏着初冬的第一场雪,慢慢向城外驶去。

范氏的离去在王家只是极不起眼的小小波澜。她与王二老爷并无嫡出子女,庶出的儿子女儿也早已成亲分家,如今都不在跟前。王大夫人虽然厌恶范氏,对小叔子还是极好,转头便打发了两个温柔体贴的丫头过来伺候。

王二老爷却一心琢磨范氏走之前说过的话。他咬了咬牙,夜里偷偷捅开窗户吹了一夜冷风,第二日果然受了风寒。王司徒赶紧找了太医来诊治,却不想亲弟弟老大不小,耍起了孩子脾气,折腾的病情也是时好时坏。

他只当二老爷对范氏有情,暗中琢磨要不要松口放范氏回来,毕竟范家倒台已成定局,一个出嫁女根本翻不出风浪。将这话头与亲弟弟一提,没想王二老爷却摇头:“她回来干甚?嫌不够尴尬么?就让她在家庙呆着吧,反倒清静些。”

大老爷就更不明白了:“既如此,你倒是折腾个什么劲儿?”

“不过是心里不得劲罢了。”王二老爷摆摆手:“我这一辈子活成什么样儿呢?您是我大哥,您不明白么?我就想当个书生,写诗作赋周游这大好河山。偏偏所有人都不如我愿,让我在官场泥潭里混一遭,老了老了还要妻离子散。”

王大老爷听他说了半晌,确认自家弟弟没别的意思,就是年岁渐长又没实现心中梦想,郁结于心加上外感风寒才一病不起。按说换个旁人,司徒大人能喷他一脸的“贱人就是矫情”,可眼前这位是和自己相互扶持了几十年的亲兄弟,他再心力憔悴也只能哄着。

王二老爷向来是个低调老实的,难得耍一回心计,竟是让老狐狸般的王司徒也上了当。看着自家亲哥头发花白还难得的放下架子与自己说软话,二老爷差点儿没一个哆嗦将实情全盘托出。大老爷看着弟弟一把年纪了还眼角泛红似要泣泪,内心简直崩溃:“总之你好生养病,等你好了我什么都依你,你想辞官也依你,想去外头游玩也依你,可好了?”

二老爷哽咽着点头,王司徒才算松一口气。王大夫人倒是猜到了些:“只怕二弟是想去找伯友了,偏不好意思与你提。”

说到这小兔崽子,王司徒便眉眼一抽:“别和我说那不肖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他去蜀州前可与他父亲说过?”

“那也是形势所逼,他若是不逃,只怕这会子早就不在了。”王大夫人对逼走王伯友的王家旁支子弟没什么好感,不吝替大侄子说两句好话:“二弟年纪不小,就这么个出息儿子,心里怎能不想着?”

“他又不是没有别的儿子。”王司徒嘴里叨咕,心里却知道二老爷那两个年幼些的庶子完全毁在了后宅争斗中,一个是志大才疏的纨绔,三十郎当岁还每个正经行当,靠着媳妇儿的嫁妆铺子过日子;另一个年纪不大却药罐子不离身,说不定哪天便一命呜呼。这两人能平安保命到如今已经算是他照拂有加,遑论出人头地给老父亲带来慰藉。

“罢了罢了,不就是想去看儿子么,我既然允了他,自然替他想办法。”王司徒到底心软了,摆摆手算是默认了二老爷的小心思,第二日便上书给圣人,替他辞了官职。

范家和王家本是姻亲,如今范氏倒台,王家一家独大,王二老爷却显得十分尴尬。这时候退一步淡出众人视线算是常规操作,穆岚一点儿没起疑心的便允了这奏章。

至于要回雍州将养身体之类,于圣人来说亦是无可无不可,王二老爷在所有人自以为了然的目光中顺利脱身。不等过完正月,他便踏着寒霜启程前往雍州,在琅琊郡呆了小半个月后,他随意寻了个由头,直接转道往南边找儿子去了。

也是在这个寒冷的冬夜,王家的家庙里,范氏将一张纸条在油灯上点燃,微笑着服下一枚丹药。第二日王二夫人的死讯传入王府,王大夫人心中埋怨一句“晦气”,随意捏了个借口将人草草下葬。

没有隆重的丧仪,没有子女披麻戴孝,曾经世家女中的佼佼者,联系王、范两家贵夫人就这样悄没生息的成了一捧黄土。偶尔有年长的老夫人们在闲聊中提起,才模糊中有个印象,那人也曾张扬笑过,风姿仪态让人敬仰。

范氏的死没有溅起哪怕一滴水花,唯一悲伤恸哭的人,只有天牢中冻的瑟瑟发抖的范司空。只他也并未坚持多久,便倒在了京中冰冷的雪夜之中。圣人的判决并没有下,风寒却提前带走了这位老人,穆岚听了天牢的奏报呆坐良久,终究起了一分恻隐之心,谋逆大罪被轻轻放过,只将范家人逐出京城,下令三代之内不得录用为官。

范家虽然倒了,但庐陵范氏仍在;哪怕三代不得为官,可三代之后,他们依旧有希望。在冰冷的寒风中,他们脚步坚定的告别了这座承载梦想的城池,并在心中暗下决心,总有一日,庐陵范氏会重新回到这里。

朝堂之上,大臣们却并无悲春伤秋或兔死狐悲之叹,范氏的离去只代表又有新的空缺可以供他们瓜分。像是鲨鱼遇上了血腥味儿,连着几日的朝会,一幕幕纷纷扰扰是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各家各派争权夺利,言语间便是妥协与利益交换,是心照不宣的暗中过招。

穆岚看懂了一些,亦有些并不明白。他将疑问的目光转向张舒梁,希望这位靠谱的丞相一如往常为他解惑,却恍然发觉张相已经白发稀疏身形佝偻,仿佛风中残烛随时要消散在空中。

风烛残年。这样一个不详的词汇出现在穆岚的脑海里。而就在三日后,张舒梁死在了议事大殿旁的耳房中。他是生生被北燮的诸多政务压垮的,耗尽了最后一丝心神,在桌上留下一封批改到一半的奏章。

穆岚特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丧礼,京中所有高门大户都设下路祭,沿街百姓跪送他棺椁出城。圣人亲笔写下祭奠的悼文,赐予张氏后人高官厚禄,可就算这样,也完全解除不了穆岚心中的慌张。

是的,他慌了。从陈平到李正牧,再到张舒梁,先帝留给他的臣子一个个老去,慢慢退出了朝堂,而后继之人却毫无担当起重责的底气。他看着王司徒,而王司徒亦在看他,两个人都在对方眼里看到了恐惧。都说无知者无畏,可惜他们并非真正的无知——正是因为知道治理一国如此不易,他们才不敢放手施为,只想找一个可靠的人顶在前头。

有野心不假,怂亦是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王司徒丝毫没有夺取朝权的想法,反而耐心与圣人分析格局,圈定了三位老成持重的丞相。也正是他这番作为,反而意外的收获了好名声,连王皇后在宫中的日子都安稳了许多,北燮竟是难得的有了一段祥和时光。

第267章 穆欢的执着

北燮的前朝后宫争斗不断,直到春回大地才渐渐安生。梗着脖子离开南燮一路奔波到北边的腐儒眼见着一场场大戏演完, 心中亦是拔凉一片。若说南燮是主弱臣强, 好歹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可北燮有什么?明明接连好几个丰年了, 还是“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朝廷重臣争权夺势颇有手段, 可有谁记着给冬日里压塌了屋子的百姓修缮房屋?后宫女子明争暗斗步步心机, 可谁能想起贫家女被亲生父母残忍发卖,只为给家中赚一份微薄的口粮?

这一切在南燮都是不存在的。圣人不允许,程相爷不允许,蜀王和南王更不允许。百姓有所损伤,为官者必受惩罚——没有物资可以申请,没有法子可以上报议会讨论,出了事不算懈怠政务,唯有隐瞒不报置之不理拼命遮掩才是大错特错。

民主教的教徒和革丨命丨军的民兵遍布于百姓之中, 他们是天然的纠察队和监察御史。官吏的任何不作为或为所欲为都会在第一时间汇入沈家的信息系统, 送到南王或蜀王面前。而这两位可都不是什么好性子——说了无数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的人, 可容不得高高在上自以为尊贵的官员。

再加上自下而上推行选举制,加上程相爷开始实施“国考”,南燮的读书人清醒的认识到,能背几句圣人言真不算什么。只要百姓不满意,就是朝廷不满意。而一旦朝廷对一个官员失望, 就能瞬间让他变得十分绝望。

当第一个在竞选演讲时说出“为官非是上上等,而是甘当百姓公仆”的人被沈淑窈点名表扬,所有打算入仕的人都在心中有了定论:必须亲民,必须实干,必须夹起尾巴做人。这世道已经彻底颠倒了,再没什么比百姓更尊贵,更重要。

自下而上的抗争很难,但自上而下的改革总是容易的多。所谓上行下效,从来都不是圣人训诫在治国,而是读书人用圣贤书去附和掌权者的意愿。尤其是沈淑窈在江州花了五六年的时间培养了足够多符合她理念的人才,哪怕他们中少有佼佼者,但一个个踏实稳重能干绝不在话下。

但凡有为官者不忿,不愿意重新进修考核的,大可以立时走人去北燮投靠穆岚。这世间少了谁都不会就此崩塌,他们空出来的位置有的是人愿意接手。

要么听话要么滚,朝廷毫不讲理的重压之下,却意外的没有引来太大反抗。其一自然是因为这些举措占了大道理,反驳者除了拿“古训”说事儿外,根本挑不出什么本质上的疏漏。其二则是之前趁着女子科考一事,朝廷已经将跳的最欢的一批人甩了出去,没了领头羊的酸腐书生根本蹦跶不起来。

而最关键的一条,是这一政令虽然损了许多人的利益,但最大的利益集团——朝廷,皇室,沈家,程家,楚家,都有志一同的表示出鼎力支持。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木仓杆子里出政丨权,当掌握了政权、军权、财权和话语权,牢牢占据民心,便再无人能够动摇他们。

沈安侯和林菁有时也不免惊叹,从未想到自己能做到如此地步。想他们才穿越时心中惶恐,只尽力给自己维系一条后路,哪怕后来慢慢放开,也不过做些改善生活的小举措。未曾想一步步的点滴积累,到最后竟能汇聚出改变世界的力量。而这世间既有诸多不公,他们力所能及,如何能无视和懈怠?

“都说时势造英雄,咱们也算是英雄了吧?”沈安侯已是胡子花白的糟老头,在林菁看来却依旧帅气,她笑着点点头:“你一直都是个英雄啊。”

“都是夫人教导的好。”猛然被夸一句,沈大老爷竟有些不好意思。正要例行说几句土味情话拍一拍太座马屁,外头却传来通报声,小厮的语气中满是无奈:“老爷,圣人又跑山上来了。冉风少头领已经下山去迎,让小的通知您一声。”

“这臭小子。”沈安侯扶额,无可奈何的看林菁:“这可是你闺女的锅。”要不是沈淑窈不知怎地说通了沈清漪,小皇帝没这么自由能月月来秀川郡骚扰他们老两口。

“说的淑窈不是你闺女一样。”林菁拧他一把:“你那大侄女儿也是厉害了,竟然在程相爷严防死守下还能纵着他跑出来?”

“我也没想到,沈敬一家子的脑子不正常,居然能生出个聪明的丫头来。”沈安侯说到沈家二房,心中不免有些唏嘘:“真是叫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啊。”

“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呢。”林菁轻笑:“还不去迎接咱们圣人小皇帝?看看他今儿又想折腾些什么。”

穆欢这孩子是真喜欢理工科,小半年里没少软磨硬泡的要来秀川上学。沈安侯看着程铎的脸色一日比一日黑,可不敢给他送这个口,只能让理工学院的研究生轮换去庐郡“伴读”。

可光说理论知识还好,庐郡到底比不得学院里有各式各样的实验室。小孩子再稳重听话识大体,该有的孩子天性却遮掩不住,眼巴巴的样子比哭闹撒泼更让人心疼。

沈安侯招架不住了,直接躲回蜀州假作不知,免得被越发不爽的程相爷剥皮拆骨。沈清漪却是意外的站了出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和程铎辩驳一通,最终给小皇帝争取到每月七日的休假时间。

庐郡距秀川不算太远,快马加鞭一日就能够赶到。穆欢为了自己心爱的理工学也是拼了,咬咬牙学会了骑马,每月颠簸来回依旧乐此不疲。

有时候碰上程铎心情好,小孩子耍一耍赖,还能提前一两日出门,在山上呆个七八日再回去。

程相爷也是看明白了,穆欢并非不努力,他一直在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学习当个优秀的领导者。只可惜天赋这东西是早已注定的,比起一头雾水的勉强记忆和理解,显然理科实验室更适合这孩子。

作为程门书院的大佬,提倡不分门第收弟子,因材施教出人才的优秀教育学者,程铎也有自己教书育人的原则和爱才之心。且这许多年过去,他哪里不明白物理学化学的重要性?看看百姓如今的生活和十年前相对比,就知道发展科技绝不是玩物丧志。

大人其实远比孩子容易妥协,在穆欢的坚持不懈下,程铎终于放弃了培养一代圣君的想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任由沈清漪给小皇帝打掩护,纵容他在秀川呆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

小孩子却是颇有些得寸进尺,将进学时间从七日延长到半月依旧不够,某次竟偷摸找到沈安侯,说要禅位给他,自己好安心当个理工生,学李懋的样儿一辈子一心一意专心致志的只爱实验室。

沈安侯差点儿没一巴掌扇过去。南燮找个小皇帝出来干什么?不就是立牌坊么?虽然又当又立这事儿被吐槽的挺惨,可有时候就得这么做才堵得住悠悠之口。老沈抹了把头上的虚汗给小家伙分析利弊,总算换来穆欢勉强点头,可显然他并未打消这想法,回回上山都忽悠他大佬爷给他当个接盘侠。

闹到最后连程铎都听到风声,颇为凝重的找了沈大老爷聊天。程相爷倒不觉得蜀王要反——沈安侯要夺权根本是一句话的事儿,可人忙的昏天黑地,且没空立在朝堂上给人当个泥菩萨叩拜。

他担忧的是小圣人再过几年到了叛逆期,说不得真要不管不顾的甩手不干,还不如大伙儿早作安排。沈安侯也不和他来虚的,直说道:“若是过个三年五载,咱们的制度都稳定了,我再上位也没什么不妥。可至少得先完成改革,还要平定了北边儿吧?否则再来个挑事儿的打着平叛逆清君侧又造一回反,不是白瞎了我辛辛苦苦压制各处维持稳定?”

想想程相爷谨守圣训钻研典籍一辈子,如今竟要劝人造反而不得,想想也是无奈的很。沈安侯劝他:“圣人不是个任性的孩子,您好好与他说道,他肯定能听进去的。”

一个两个的都不想当皇帝,这说出去也是没谁了。程铎心力憔悴,回头与大长公主吐槽一回,没想到穆蓉竟是十分开心:“这不正说明沈安侯这些年做的是对的?比起为百姓做实事,为天下谋发展,一把椅子在当权者心中根本无关紧要,这才是国祚延绵的道理呢。”

程铎恍然,看穆蓉的眼神便带出几分感慨:“你始终这样冷静自持,旁观者清,我不如你。”

穆蓉轻轻握他的手,柔声道:“没人不爱权势,连古之圣贤都是官迷呢。可只有圣明之人才明白,心中有野心、手中有权力,还得负起这份沉与之对应的甸甸的职责。你不正是明白这一点,才会在一开始便放任沈安侯大权在握,后头还听了淑窈的话帮衬他们父女俩?真要说朝堂权谋,你身居丞相之职,还架空不了他一个满脑子奇思妙想的莽夫?你爱权,有野心,但更爱天下百姓,所以不会为了私心做出错误的选择。同样的,沈安侯也是有野心、但更有担当的人,所以他才在皇位上推诿,只因这会子,他想做对家国百姓更重要的事儿。”

程铎默然,只拉着穆蓉的手轻拍。他身为丞相辅佐帝王,看似老成持重,内心何尝不是如履薄冰?他对沈安侯的支持一半是信服,但更多的是妥协。便是穆欢的所谓禅位,他也不是没有疑心过是否有沈安侯的暗中引导。

可穆蓉的一席话,让他突然明白了,其实他和沈安侯是一样的。比起皇位,他们更在意这天下万民。穆欢当皇帝,或者沈安侯当皇帝,看的并非正统与能力,而是如何对百姓的安居乐业更有利。

第268章 圣典新论

程铎在大长公主的一番话中想通了心中症结,对穆欢的约束便越发少了。小圣人抽空便往秀川山上跑, 顺便软磨硬泡他大姥爷赶紧想辙将他从皇位上“解救”出来。

这回亦是一样, 小家伙亲亲热热的叫了句“大姥爷”,第二句话便是“您可还要多久去给我背锅?”听的沈安侯随手就是一个脑瓜崩:“世人都说皇帝好,偏你这傻孩子嫌弃的不行。”

穆欢撇撇嘴, 不与他争辩, 甩手就往理工学院的排屋跑:“我上回看他们把蒸汽机缩小到一人高的样子, 不知道这半个月有没有再改进些。”

后头两名侍卫无奈的冲沈安侯行了礼, 赶忙跟上去。虽然在秀川山上没什么危险,可他们的职责便是寸步不离保护圣人的安危。

沈安侯笑着点点头,看着一行人远去,突然回头看林菁:“咱们是不是该取消奴籍了?”

林菁先是一愣,沉思一会儿却是摇头:“要消也得窈儿那头开始,等到她坐上高位后再统一推行。目前最重要的还是收复北燮之地,尽快实现统一。”

沈安侯先是一愣,才发觉自己竟是忘了这茬儿。穆岚虽然不是个好皇帝, 但也压制着没让治下横征暴敛。若是让北燮休养生息恢复了元气, 说不得日后要带出怎样的麻烦。

“你可有什么法子?”蜀王殿下虚心求教。

“先从胶州和寿州开始吧,”林菁笑的眉眼弯弯:“听说孔家的圣典新论已经编写好了, 不如让陈安老大人去恭贺一回?他可是当了许多年的寿州刺史,顺路去看看旧地也是使得。”

“这可是普天同庆的大事儿,一个陈安老大人只怕不够。”沈安侯亦是秒懂:“我这就修书一封,请程相爷亲自跑一趟。”

“你也不怕他老人家一把年纪在路上多有劳累。”林菁啐他,倒也没反驳。当今能和孔家相提并论的世家大儒唯有程门, 而圣典新论亦是程家发起,程铎老先生亲去恭贺盛事,于情于理都十分说得过去。

至于这位同时还担着南燮丞相一职的老大人会不会就着时机与孔家再说些什么,那就得看程铎的本事和孔家的态度了。然唯有一条,孔家始终代表着读书人的正统,若是能说服他们投靠南燮,必然是在舆论上给北燮重重一击。

至于存在感不高的寿州,于沈安侯来说难度并不大。之前是为了给胶州孔家足够的安全空间才没对这处动手,其实靠着与两州接壤的幽州青州闵州三地,沈安侯随时能用经济战逼着他们就范。

如今南燮已经稳定,沈大老爷能腾出手,给孔家的机会和时间亦足够多,若他们非要冥顽不灵,沈安侯也不介意付出些代价“巧取豪夺”。只做事儿讲究个先礼后兵,不如让程铎和陈安去劝说过一回再施手段。

程相爷和陈大人收到沈安侯手书,心领神会的答应下来。至于朝局则丢给了沈淞和沈汀盯着,可怜小皇帝在秀川还没玩儿爽快,又被送回庐郡当个镇压气运的泰山石使唤。

穆欢眼泪婆娑的走了,走的那叫一个依依不舍,简直听者伤心见者流泪。可惜沈安侯一点儿心疼都没,还欢欢喜喜的直说没了小电灯泡,拉着媳妇儿一块儿下实验室继续突破难关。

程铎老先生收拾包袱从蜀州出发,颠簸了小一个月才抵达胶州。陈安从信州过来却快的多,早在半个月前便在东莱郡孔氏本家住下。

前国子祭酒孔奕老大人比程铎还年长了十来岁,如今已是位古稀老人。他在沈淑窈撺掇程家勘印典籍时便带着孔家子弟急流勇退辞去官职回了胶州,如今亦不问世事,只含饴弄孙好不快活。

继他之位成为孔家族长的是沈安侯的好友孔墨竹,当年京中嬉笑玩闹的青年在一次次困境和历练中越发稳健,看上去比程铎更严肃几分。不过看到沈安侯书信时,他久违的露出一抹转瞬即逝的笑意:“亏他还记得有我这个人呢。几年前悄没声息的拐带了我们家好几个能干的小子,偏把我撇下。这回倒是和我扯什么情面!”

口里这么说,他却明白沈安侯能忽悠走孔青烁孔青灿和孔青炎,是因为三兄弟在孔家本不算重点培养的嫡系子弟,否则当年也不会被“发配”到琼州去充数。而他孔墨竹却不同——他是孔奕从弟,本属孔家嫡脉,又继任琼州刺史成为一方大员,无论辈分资历还是官位都是孔氏看重的。便是沈安侯书信召唤,他也不可能如那几个晚辈孩子一般,甩甩手跟着沈大老爷就跑。

正是知道他肩负的责任,沈安侯才刻意与他断了联络,否则只会让他处境愈发尴尬。尤其孔墨竹继任族长之位,更是让两人不得不慎之又慎,否则一旦被朝廷追究牵连,只怕整个孔家都少不得受到动荡。

好在如今天下大局已定,沈大老爷也有了足够的底气,自然不会再放过这位至交好友。书信中直言不讳让孔墨竹给孔氏子弟洗脑,带着他们投奔美好未来,熟悉的大白话文看的孔先生心中微暖。他折好书信放入怀中,才有些歉意的对程铎行礼:“晚辈一时狂放,让先生见笑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