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京华郡主 > 京华郡主 第46节

京华郡主 第46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京华郡主!

刘琰满意点头:“这还差不多,走吧?郡主。”

许京华哼一声,问正事:“你不去和先生打个招呼么?”

“我一会儿还回来,有几件事要和先生细谈。咱们悄悄走吧。”

许京华也怕宋怀信阻止,就和刘琰悄悄溜回正院,上了他来时坐的车,出门去福先寺。

两人奔着吃斋饭来的,又赶上烈日炎炎的正午,没什么游览的兴致,进得寺院,直奔待客禅房。

这里的素斋确实别有风味,不但食材新鲜,做法也特别,其中一道素鸡,吃起来竟似真有肉味,一问却是面筋做的。

“真是厉害,不过这是不是骗肚子呢?”许京华问。

“你吃着高兴,就不是骗。”

“还行,比吃不着强。”

刘琰教她:“那就是聊胜于无。”

许京华摸摸有点撑的肚子,“那可多得多。”

“你现在好像没有之前饭量那么大了。”刘琰说着,往她脸上仔细看了看,“但是好像胖了一点。”

“是啊,都不怎么动,有一天我实在憋不住,自己出去跑马,回来把脸晒得红了一大片,翠娥都吓哭了,我两天没敢去见娘娘。”

“现在天太热了,就算不晒,你出去跑一圈马,也热得难受,当心中暑。等天凉了再去吧。”

“是啊。要不说,还是我们草原好,夏天再热也就中午头热那一会儿,早晚都不碍事,想干嘛干嘛,哪像你们京城,晚上房里不放冰盆,都热得睡不着!”

刘琰听着刺耳,“哪是你们,哪是我们?”

许京华做个鬼脸,“吃撑啦,出去溜达溜达吧,我看寺里还挺阴凉。”

寺里草木扶疏,有些树木甚至是百年古树,遮天蔽日的,确实凉快,刘琰就和她出去散步消食。

“其实这福先寺,同娘娘和父皇还有点渊源。”

“是吗?”

“当初娘娘带父皇出了宫,一时却出不去城,家里也不敢久待,那些胡人挨家挨户地搜掠,实在没地方去,娘娘就和父皇躲进了福先寺。寺里大和尚慈悲,收留了很多妇孺,胡人也信佛,最终没敢造次。”

刘琰说着,指指远处高塔,“后来收复神都,先帝下令重修舍利塔,也算是还福先寺的情。”

许京华有点糊涂:“不是说胡人没敢进来吗?塔怎么了?”

“那一次胡人没敢进来,后来神都多次遭遇乱兵洗劫,福先寺也有损毁,舍利塔就毁在了战火中。”

两人一面说一边走,经过几处院落,都看见有奴仆走动,显然是有富贵人家在此,不管礼佛还是吃斋,都会舍香油钱,庙里自然香火旺盛。

“殿下,有人在看你。”许京华突然小声说。

刘琰侧头问:“谁啊?你么?”

“不是,那边那个院子,就是正关门的那个,刚刚有几个姑娘走进去,有一个穿红裙子的一直看你。”

刘琰转过头梭巡一遍,倒是看见近处一个院落刚合上门,院内有人影走动,但根本没看见有什么人看自己,只当许京华是逗他,“你跟五叔学点好吧,不对,五叔没什么好可学,别学他。”

“我骗你干嘛?”许京华是真看见了,“那姑娘很好看的,像画里下来的一样,跟婶娘差不多好看,一直盯着你,好像认识似的。”

刘琰不信:“实不相瞒,姑娘,我只认识你一个。”

许京华忍不住看了自己一眼,心想:“我居然也能算姑娘了吗?那他可有点惨。”

不过那个红裙姑娘实在很好看,就算刘琰这么打岔,她也没忘,于是第二日进宫给太后问安,面对庆寿宫中三四个美貌小姑娘,她一眼就把红裙姑娘认了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其实这章有点想取名“两小无嫌猜”,嘻嘻

------------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sherry、哀 17瓶;28314659 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9章 陆姑娘

今天和许京华一起进宫的是齐王妃,她进门扫视一圈,先同许京华给太后行了礼,接着笑道:“今儿娘娘这里真热闹,大皇姐身子好些了?”

真定长公主坐在太后身侧,笑答:“就是暑气闹得肠胃不好,吃了几日斋,好多了。”又侧头看向许京华,“京华越长越像娘娘了,快过来坐。”

许京华笑一笑,跟着齐王妃走到太后身边,眼睛却总往真定长公主身后看——昨日那个红裙姑娘,就在长公主身后。她头发乌黑、小脸白嫩,穿一件海棠红绉纱薄衫搭白罗百褶裙,裙摆绣了花鸟,又是另一种清新秀美。

那姑娘始终垂着眼,一副端庄守礼模样,直到许京华到太后身边坐下了,才偷偷抬眼,正与许京华看她的目光撞了个正着。

她立刻又垂下眼皮,秀美的双眉不自觉皱在一起。

太后将这一幕看在眼中,笑问道:“京华看什么呢?”

“这位姑娘真好看。”许京华偷看被撞到,略有点尴尬,忙称赞道。

真定长公主就回手拉过那姑娘来,笑道:“这是我们驸马的表妹,叫陆璇。璇儿快拜见王妃和宜阳郡主,再好好谢谢郡主夸奖。”

陆璇依言行礼,最后还特意向许京华道:“郡主夸奖,愧不敢当。”

许京华心里还在琢磨,驸马的表妹,怎么跟着真定长公主到太后这儿来了,闻言只笑笑,没回答。

陆璇退回真定长公主身后,另外三个美貌小姑娘和她们的娘,也齐齐向齐王妃和许京华问好。

许京华很不习惯,但想着不能丢娘娘的脸,又看那三个小姑娘都有点娇怯怯的,比自己还紧张,便放松下来,只端坐微笑。

三个小姑娘,分别叫韩春华、楚慧、何明颖,看起来都十四五岁的样子,样貌虽然比不过陆璇那么令人惊艳,却各有各的特点,都称得上是美人胚子。

就是都不太高,其中最高的何明颖,看起来也得比许京华矮半头。

比较起来,虽然陆璇也不高,但她很有大家小姐的气势,就算低头垂眸,也带着一股子傲气。方才她给许京华行礼的时候,虽然表面半分不情愿都没有,许京华却莫名觉察到了一丝……那词儿叫什么来着?对,屈就!

这姑娘心里并不瞧得起自己。许京华得出结论,对陆璇的兴趣却并没降低,因为她好像知道这个陆璇是谁了。

“娘娘,那个陆姑娘,是不是太子殿下姨母家的表妹?也是来选太子妃的吗?”

好不容易所有人都告退了,殿内只剩许京华和太后、齐王妃,她迫不及待问道。

太后惊奇:“你怎么知道?方才真定好像没说这事吧?”

许京华张嘴要说,突然想起有关陆姑娘的事,她当初是偷听来的,但话已经说出去,太后也问了,撒谎总归不行,她挠挠耳后,一时有点为难。

“怎么?还不能同我说?”太后笑问。

“不是,就是吧……我当初是偷听来的,不好意思说。”

“当初?当初是什么时候?”

“就那次皇上设宴,我偶然听见长公主的公子和那个什么世子谈过一句,说陆家的姑娘,是李公子的表姑姑,和大殿下也是表亲,今日听长公主说驸马的表妹,我就想起来了。”

那次宫宴,闹得许京华不快,太后至今还记得,只是没想到事情的关键竟不在李家身上,而是这位陆姑娘。

“呵,李弋真是好盘算,”太后冷笑起来,“死都死了,还算计着我们琰儿呢。”

齐王妃听得糊里糊涂,“怎么?这陆姑娘有什么不妥吗?”

“有没有不妥,现在还看不出来,但她定然是李家托给真定的。真是好盘算,李家守孝,无论如何赶不上选太子妃,就把这个李家的外甥女推出来……京华,当初李奂云是怎么说的?你细细告诉祖母。”

许京华努力想了想,“好像是说这姑娘的亲娘死了,她爹娶了后娘,对他们姐弟不好,还要给她订个不好的亲事,李相知道以后,把他们姐弟接到了京中。”

太后眯起眼睛:“果然。先施以恩惠,让这孩子对李家感恩戴德,再把她弟弟也扣在手里,不怕她以后不听话……”

这么一说,齐王妃也明白了,不由叹道:“皇姐也是的,安享富贵不好么?”

许京华见太后根本不在乎偷听不偷听的事,直接就说到李家在算计刘琰了,她自己在脑子里想了一圈,插嘴说:“那这陆姑娘也挺可怜的。您要告诉殿下吗?”

“等我先和皇上商量商量吧。”太后皱起眉,“今日本来没叫真定,我是想先见见那三个孩子,等京华来了,也可以同她们结识,交个朋友,让她们一搅合……”

“我倒觉得这事最好尽快告诉殿下。”许京华说。

太后一愣:“怎么?”

“真定长公主肯定知道您和皇上都不待见李家,但她还是带着陆姑娘就这么来了,难道只为了在庆寿宫露个脸吗?不是的,她们就是想让太子殿下知道有这么回事,有陆姑娘这么个人。”

太后恍然:“不错。”她突然一阵头痛,忍不住伸手揉了揉额头,“就算我和皇上拖延着,没告诉琰儿,他们自己也会想办法让琰儿知道。”

刘琰已经做了太子,能跟着皇上听政了,想再像以前那样,把他和李家隔离开,并不容易。

“郭楮去一趟乾元殿,请皇上和太子来庆寿宫用晚膳。”

皇上和太子此刻却并不在乾元殿,而是与几位主持变法的大臣在崇政殿议事。

刘琰坐于皇上下首,他对面是刚升任宰相不久的程介,程介下首是盐铁使王叔献和度支使卢伉,他们对面坐在刘琰下首的,是以户部侍郎判三司使的高穆。

“若不严惩沈维,以后各州府必群起效仿,新法更加难以推行……”

王叔献正慷慨陈词,皇上突然掀起眼皮,他立刻停顿,却听皇上问道:“这个沈维,任庐州刺史多久了?之前在哪里做官?”

王叔献不由自主瞄了一眼高穆,高穆却没看他,他只得自己答道:“应有五年了,原是彭城县令。”

“彭城县,朕记得高爱卿就是彭城人,沈维做彭城县令时,政绩如何?怎会越级做了庐州刺史?”

高穆向前倾身禀道:“回陛下,沈维在任庐州刺史之前,任彭城县令足有十五年,几次北拒胡马,立下大功,颇得先帝赏识,在收复神都后,钦点其升任庐州刺史。”

皇上点点头:“朕恍惚记得,庐州曾经是施行新法的典范,怎么会闹到百姓宁可抛荒做流民、还打伤朝廷特使的地步?沈维反对过新法吗?”

高穆三人没吭声,程介度量着接过话,答道:“沈维寒族出身,一向支持新法。臣初闻此事,以为是沈维过于躁进,非要百姓以钱代役,百姓负担不起,才出了这事。昨日议过之后,臣回去询问,得知此事还另有缘故。”

他说着从袖中抽出一封奏疏,呈递给皇上身边的徐若诚,“这是监察御史牛谓今晨刚送到京中的奏疏,沈维确有纵容流民之嫌,但起因,是特使严开在清丈土地时徇私枉法,激起民愤。”

皇上打开奏疏,一目十行看过,皱着眉递给刘琰。

刘琰接过来扫了几眼,在皇上示意下,又递给高穆。

程介真是越老越滑头,昨日父皇听说庐州民乱,龙颜大怒,要押解沈维进京受审,他明知沈维是何等样人,就是一声不吭,要不是另一位宰相邓波劝了几句,缓了一缓,只怕锁拿沈维的人已经出京了。

今日父皇口气松动,问起沈维履历,他居然也有所准备,立刻就拿出了监察御史的奏疏,刘琰真不知该佩服还是鄙夷这位程相。

——他昨日请教宋怀信的,就是这事。

沈维这个名字,刘琰从先帝口中听说过,印象中是个能臣,昨日要不是邓波先开口,他就要劝谏皇上了。

然而宋怀信并不赞同,“殿下,恕臣直言,您坐上东宫这个位子,才只是个开始。皇上面前,若非问到,您能不开口,便千万不要开口。”

“劝谏也不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