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摄政王的12婚姻 > 摄政王的12婚姻 第12节

摄政王的12婚姻 第12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摄政王的12婚姻!

沉稳娴静的庄太后思索来去,也没想透太皇太后眉间的喜色,是打哪儿来。

难道,是摄政王府有喜讯?

摄政王不待见自个王妃的事儿,也没藏着捂着,因此庄太后知晓,怀孕的定不是摄政王妃,那么就有可能是梅侧妃。

若真如此,到真是件好事。

现如今摄政王也二十有六了,太皇太后日盼夜盼,就盼着他能有个子嗣。

这样一来,朝中的大臣和福宁宫的那位,只怕要寝食难安了。

毕竟谁也说不准,小皇帝能不能平平安安地活到亲政。

如果摄政王有心,这天下,他随时都可以收入囊中。

庄太后作为两名帝姬的母妃,自是无所谓谁当皇帝,只要她的两个女儿嫁得好,又有什么干系。

于是她想到永和宫仍被禁足的那位,不由笑了笑。

太皇太后说得对,上不了台面的腌臜东西。

宫里都是闻一知十的精明人,这日里见太皇太后这般高兴,就也猜到了摄政王府可能有喜讯。

有些主子的外家就在东京城,消息就这样不胫而走。

传着传着,就传到了安郡公府,也就是原来的安国公府。

众所周知,大乾的袭爵制度是减等制,儿子承袭爹的爵位,比爹减一等,不过这只是律法,实际上还是看官家的意思。

说白了,要是你家没有戳官家的肺管子,官家看你听话顺眼,一般就不减你的等级。

而安国公府新旧交替的时候,就变成了安郡公府,区别对待十分明显。

这还是摄政王的岳家呢,混得还不如普通官员。

朝臣却夸赞安郡公明事理,以身作则,不占官家便宜。

安郡公心里有苦难言,无处诉说。

安郡公夫人小李氏,听到摄政王府的梅侧妃可能有喜的消息,手中的帕子一下就攥紧了,喃喃摇头:“不可能,不可能的,梅侧妃怎么可能有孕?”

贴身伺候的常嬷嬷,一脸愁容:“夫人,外面传得有鼻子有眼,还说肯定是个男胎,这可怎么办呀?”

这常嬷嬷是安王妃以前的奶妈子,把安婉和当闺女疼,眼下也是真的急了。

“别自乱阵脚,是不是真的,问问婉和才知道。”小李氏强自冷静下来,这才吩咐了一声:“准备纸墨,我要写信。”

半个时辰后,一名安郡公府的管事,提着一些礼,亲自送去摄政王府,其中就有小李氏的信。

门房对他的态度十分冷漠,塞了好些银子,才勉强答应帮他送到后院。

安婉和住在王府里,像个牢笼,轻易不能进出,也不敢让自己的母亲上门相见,可谓是折磨死人了。

这时收到母亲托人送来的东西,她心中复杂万分,一面感念,一面埋怨。因为在她看来,自己是最无辜的人啊,要不是因为母亲不受表哥待见,她现在又怎会落到这般境地?

“娘娘,还有一封信。”丫鬟秋雨发现道。

“拿来。”安婉和兴致不高地接过,然后打开一看,里面的内容让她脸色大变,整个人腾地站了起来,声音都变调了:“梅氏这个贱人,贱人!”

“娘娘?”瞧着一地扫落的东西,秋雨吓得脸色都煞白了,小心翼翼地问:“您怎么了?”

“去栖霞苑。”安婉和丢下一句,自个气冲冲就出了门,往栖霞苑走了过去。

贴身伺候她的一众丫鬟见状,也浩浩荡荡地跟了上去。

栖霞苑是梅侧妃的跨院,离正院不远,不过二人向来是井水不犯河水,一年也见不着几次面。

毕竟摄政王连后院的边儿都不沾,一院子的女人没有男人,着实没有什么可争的。

然而今天,王妃却冲到梅侧妃的跨院,狠狠把梅侧妃骂了一顿,然后罚她跪在自个院门前,什么时候天黑,什么时候起来。

梅侧妃只是一个小侍郎的次女,王妃要她跪,她就得跪。

从晌午到晚上,足足跪了三个时辰,丫鬟扶着起来的时候,梅侧妃整个儿都不能动了。

膝盖青黑一片,满头冷汗淋漓。

搀扶她的丫鬟,哭得梨花带雨:“那女人好恶毒的心啊,自己过得不如意就来折腾我家娘娘。”

“慎言。”梅侧妃寡白着脸,在软榻上坐下来,淡淡说了句:“我相信总有一天,她会遭报应的。”

第二日,梅侍郎家的仆人也送礼来。

梅侧妃看见当中夹着的信,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真是好笑,自己得不到摄政王的宠,就拿旁人出气,活该她一辈子都是黄花闺女。

不过,梅侧妃也不能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怀孕这件事还是要澄清一下的,她想着,于是吩咐丫鬟:“请大夫来,我最近身子不太利索。”

看过大夫,怀孕的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安婉和从大夫那里得知,梅侧妃并没有怀孕,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她就说,梅氏长得那么磕碜,王爷就算宠幸也不会选了她去。

这后院的风吹草动,都牢牢掌握在高远的手里呢。

见安婉和这般兴风作浪,仗势欺人,他老人家冷笑,有这小蹄子吃亏的时候。

证实梅侧妃没有怀孕,朝廷上下都松了口气。

患得患失的小官家,也是极为害怕,如若九皇叔有了自个的儿子,只怕就更加不待见愚钝的自己了。

朝前闹了这一出,太皇太后稍一琢磨,就猜出了这是怎么回事。

她老人家笑而不语,就坐在这殿中,静候佳音。

第12章

接下来的半个月,真真是紧锣密鼓,脚不沾地,人人都忙得像个陀螺。

曹峰大人负责修葺南城的宅子,银子像流水一般哗啦啦地花出去不说,还得隔三差五地出宫坐镇,检验成果。

秦员外家则是在准备秦嫀的嫁妆,端的是绞尽脑汁,颇费了一番功夫。

因着这桩婚事,门第悬殊,为免秦嫀嫁过去被人瞧不起,这嫁妆定是不能少的。

幸而弟弟还小,对于姐姐出嫁把半个秦家都搬空了这件事,他也只能眼巴巴地接受了。

秦员外却觉得不够哩,毕竟他的女儿,将来可是太皇太后嫡嫡亲的侄孙媳,嫁妆是万万不能寒酸的。

届时哪怕没有十里红妆,那也得有两里才行啊,从自家门口一路排到沈家门口,岂不快哉。

却说白衣消失后,隔一两日里,秦嫀能收到一封未来夫婿的信。

她的心上人说,上半月功课颇为繁忙,因而常驻国子监,不便出门,只得书信来往,万望小娘子多加见谅。

既是如此,秦嫀怎好频繁打扰?

自然是只叫他安心读书,不必觉得内疚呢。

郎君来的回信,就说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婚宴着人安排好了,小娘子放一千万个心。

那喜帖也准备好了,不知道小娘子这边有五十张可够?

果然,随着回信过来的,还有精美的一盒请帖,足有四五十张呢。

秦嫀笑了,然后将这精美的请帖交给阿爹,让对方自由发挥。

秦家到了秦员外这一代,家道已是衰落了许多的,大不如从前那般辉煌。

于是祖辈的旧识都疏远了,同在东京城生活,却其实没什么来往。

而最近那些疏远了数十年的旧识,倒纷纷想起了秦家这个小门小户来,一个个削尖了脑袋,想讨一张请帖。

秦员外性格倔强如牛,十分拎得清,又岂会给这些人有机可乘?

请帖自是紧着向来关系好的亲朋好友。

当然,大闺女和二闺女的夫家,那是必然得请的。

当年她们议亲的时候,因为秦府已经衰落了,女儿们懂事地挑选了家底丰厚的夫家,嫁过去难免伏低做小。

这件事一直是秦员外心里的疙瘩呢。

如此一对比,果然是三女婿这种大家子弟更加恭谦有礼,从不仗着自己出身高门便瞧不起人。

大姐和二姐各收到请帖和一车礼,在夫家把这事儿一说,好教府里上上下下都知晓一件事,她们姐妹同气连枝,但凡敢让哪一个不舒心,哼,那就要掂量掂量了。

皇宫正门,德宣门外,是一条笔直宽敞的御街。

这御街两旁诸多衙署林立,其中就有赵允承常驻办公的皇城司。

皇城司位于开封府左承天门内,出门就是御街。

却说这日,曹峰奉太皇太后之命,领着一队浩浩荡荡的人马,从皇宫运送家具前往外城。

这一景象,可谓是声势浩大。

毕竟家具都是大物件,用红绸布裹起,瞧着喜气洋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家主子办喜事呢。

赵允承牵着马走出皇城司,只听见曹峰那把尖细的嗓子,在那吆喝:“都仔细着点——别给洒家磕了碰了——慢点走!”

曹峰骑着高头大马,在前头正威风,忽地见到一道威严身影,连忙吓得滚下马来,过来给摄政王赵允承,谄媚哈腰地请安:“王爷万福,王爷恕罪,冲撞了您真是罪该万死。”

此刻在宫外见到穿绣金黑衣的摄政王,跟寿安宫见到的白衣摄政王可是两码子事。

由不得他放肆。

赵允承瞧了一眼那些裹红布的家具,问道:“这是做什么?”

曹峰哪敢隐瞒,忙笑着回答:“回王爷的话,却是太皇太后的侄孙大喜,于是太皇太后命小的前去送礼。”

同时心想,这桩婚事您也是出了力的呢,之前还是劳您帮忙去下的聘。

“哦。”赵允承也只是随口一问,并没什么心思去管,闻言就甩了一下袖子:“让你的人走快些,别挡了本王的路。”

“是是,请王爷再稍等片刻。”曹峰说罢,连忙冷汗淋淋地退了回去,一边牵马一边吆喝:“后面的,走快些,快走!”

等到那长长的车队,终于慢吞吞地过去之后,眉宇阴冷的摄政王,不耐地翻身上马,朝着与车队反方向的东华门而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