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安定叛向朗献策 谣…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构三国!
就在诸葛亮因自家儿子去世感到心痛不已时,先是武威的郡丞绑了郡守请降,后来这二位又争斗不已,最后郡丞不得已调去别郡,这场闹剧才得以收尾。后来在安定郡又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太守叛了!
在诸葛亮声东击西,率领大军进攻雍州时,安定人士杨条便起兵响应,振臂一呼,响应者竟达数百人,杨条便凭这数百人攻占府衙,劫持郡守,迫使其向诸葛亮投降。而丞相也立刻响应,派遣魏延率领部队前往安定镇守,只是刚刚抵达便听闻张郃来袭,又匆匆赶去街亭,随后魏延不仅去讨伐郭淮,还参与了凉州诸事,于是从头到尾,这安定郡汉家军队竟真的没派过一兵一卒!
于是乎,人心不稳,偏偏杨条又是个脾气差的,虽然刚毅果断且颇有几分勇力,但却不是个善于团结下属的,按照现代说法就是情商差。凭借诸葛亮的任命在郡内行事肆无忌惮,不仅霸凌了太守的两个女儿,使得其妻几欲投井自尽,而且原先共同起事的数人也生了嫌隙,离心离德。
大家都在怨声载道时,安定郡守也苦不堪言,早就对杨条恨之入骨,一直在苦苦等待机会,为了麻痹杨条,一直对其言听计从,从不反驳。慢慢地,杨条终于放下戒心,开始出城巡视军营。其实城内是留了亲信的,但这亲信早已暗中倒向了太守,杨条刚一出城,太守便得到了消息,立即命人关闭城门,逮捕杨条**。杨条在外无计可施,本想调动军队攻打城池,只是事到如今谁也不想再为杨条卖命,顿作鸟兽散了。
杨条愈发惶恐,只能带领身边数人飞奔上邽,请求援兵。当时诸葛亮已经奔赴凉州,仅留有杨仪主持大局,杨仪听闻杨条诉说后,勃然大怒,雍州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怎么还会有如此愚钝之人妄图反抗,立即就命令留守郡中的廖化率兵与杨条一起讨伐叛军。
等到廖化出发后,杨仪才意识到似乎不太对劲,但又想不明白。觉得烦躁便在房中来回转圈,一旁的向朗看得心烦,便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杨仪将刚刚杨条的情况都告知了向朗,向朗一听也觉得不太对,想了想说道:“威公,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杨条口称安定郡守叛汉投魏,却适才都在谈及郡守行为如何不公,品行如何不端,倘若真的要投魏,那不该广施恩义吗,更何况如今似乎响应者众多,若真如杨条所言那般不堪,绝不会出如此状况。”
杨仪一听,茅塞顿开,立即就要派人拦下廖化,免得弄巧成拙。向朗却拦下他,说:“安定确实需要整治一番,如今不妨抓住这次机会,彻底将其收归我有。”
两人一合计,还是决定以抚为主,追究首恶,向朗亲自出面与廖化一道进驻安定,厘清缘由。杨条见向朗从后追上,虽未表现出来什么却也显得略微局促,向朗默默看在心中。
军队还未来到安定郡内,郡守早早便自缚跪在路边,廖化看了向朗一眼,也觉得安定郡内有蹊跷。二人决定亲自过去查看,而杨条却拉住向朗,说道:“此子狡诈,还是我替两位大人前往探查究竟,以备不虞。”
向朗摇了摇头:“丞相临走前嘱托我等务必护卫陇右安稳,谁曾料想不过数日安定竟然动荡,我等实在有罪,这正是我等将功补过的时机。”
说罢,也不去理会杨条,径直来到了郡守面前,这个郡守是与向朗有一面之缘的,见到其人,一不诉苦,二不指正,开口说道:“我有罪,于此关键时刻,我本该相忍为国,何况杨条此番立有大功,我朱元只不过仗着年老有些薄德才仍为郡守,故而我就更应该处处迁就与他,只是昨日一时冲动,动起了刀枪,而杨条的部下也多有顺从的,一时不察,竟酿成了大祸,还望丞相长史宽宏。”
“即便有功,但要是行不义之事,也绝无可为之理,太守,今日我与元俭领兵在此,朱太守可将你所知之事娓娓道来,我必定对你有所交代。”
那太守见状,顿时大喜,也不再遮掩,将杨条近日做的龌龊事一一道来。听得廖化火气上涌,就要前去捉拿杨条,反倒是向朗将他劝住,说到了安定,自然一目了然。但谁曾想,这杨条竟然逃了,这下向朗倒也省事了,毕竟都有人畏罪潜逃了,这还有什么好问的!
向朗、廖化二人抵达安定后,一人率领士卒修缮损坏的房屋,一人审问杨条的同党,若有参与恶事者,依照律法进行处罚,并将结果张贴城中,百姓无不欣喜,至此,安定彻底安定下来。
而那杨条也未曾逃往他处,竟直奔凉州而来,他要面见丞相。诸葛亮见到杨条十分惊讶,心想你不好好在安定,怎么跑到这来了。
杨条见丞相还不知情,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口称罪过,将近期所作坏事全盘托出,希望丞相能念在往日的功劳上饶自己一命。丞相扶着额头,他这几日因为诸葛乔的死颇为心痛,又突闻此言,一时难以抉择。
“丞相,我膝下还有幼子二三,若我有不测,他们又该如何啊!”杨条又求情道。这番话终于使得丞相有所动容。
“我暂时饶你一命,待凉州平定后,我会组织人马进行屯田,到时你且去做个屯田的小官,日后你一定要老实本分,切记不要再生事端。”
杨条磕头谢恩。
。。。。。。
来自洛阳的谣言不仅使得雍凉人心向汉,更让在长安的曹睿烦躁不已。在毌丘俭离开长安时,曹睿便打算暂时不向陇右用兵,直接回洛阳的宫殿,但不知怎的,可能是思虑过度,竟病倒了,也不是很重,医官说只要调理一下,多加休息,很快就能痊愈。
谁曾想过,就在曹睿病倒的第二天,关于自己病重身亡的消息便从洛阳传出,搞得沸沸扬扬,人心惶惶,民间更有传言说国家动荡,新君不宜年幼。须知道,曹睿此时尚无子嗣!指向性不言而明,雍丘王曹植二字简直呼之欲出。洛阳群臣更是惶恐不安,彼时曹丕曹植争夺皇位,各自羽翼无数,此时群臣可以说与曹植皆有仇恨,怎能不惊惧!
就算在深宫中的卞夫人也为此感到不安,卞夫人是曹睿祖母,辈分极大,此刻洛阳群臣无首,政事荒废。于是她唤来陈群,对他说道:“我昨日已经收到元仲的书信,信中称只是小病,但我仍不能放心,还是劳烦司空前往长安,亲自面见皇帝。你是三朝的老臣,由你前往最为合适不过。”
陈群立即应允,实际上此前已经有不少官员商议推举他前去长安面见圣上,临走前,陈群向卞太后建议道:“此时人心动荡,太后还是要多多外出走动,以安洛阳群臣。”
陈群深知此事耽搁不得,出得宫来,也不回家,又觉得兹事体大,径直去寻钟繇商议,诉说了刚刚太后召见的事。钟繇此时患病,躺在床上,脑筋却转的灵活,想了想说道:“这么一说,皇上本人肯定是没事了,那为何却不回来呢?文长,此次去长安一定要劝皇帝尽快回宫,莫要牵连。”陈群自然明白,曹睿不回洛阳,就是在暗中观察群臣,判断孰忠孰奸,只是如今外有吴蜀,还不是搞政治斗争的时候。
陈群于当天深夜到了长安,刚一入城,曹睿便遣人来迎,并说皇帝已在宫中久候多时。陈群听的一愣,看来钟繇所言非虚,或许皇帝早已安排密探监视群臣,否则长安消息怎会如此及时。
见到曹睿,陈群忍不住细细打量了一番,发现其气色尚好,便放下心来。曹睿笑道:“陈公见我,频频点头,可是有何高兴事。”
陈群回道:“如今天色已晚,老臣已经昏昏欲睡,而陛下仍然精力充沛,甚觉欣慰,因此高兴。只是臣不明白的是,既然近日传言皆是无妄之谈,陛下为何不返回洛阳,安定人心。”
曹睿起身,在屋中来回踱步,“我就知道陈公此次前来,必有肺腑之言相告,只是如今情况,恰好引蛇出洞,或有一二小人为非作歹,到时便可一网打尽,一劳永逸!”
“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妥,此时洛阳朝臣纷纷不明所以,等待您批示的奏章桌案都无法放下,其中甚至包括大司马曹休的战报,您有意引蛇出洞,蛇或许不足为患,但莫要因小失大,让那吴蜀有了可趁之机啊!”
曹睿渐渐严肃起来,但仍坚持道:“司空莫要危言耸听,东线战事大司马亦有书信送达。”
“陛下,可还记得当年魏讽谋反一案?当时武皇帝何曾不想将亲刘之人一网打尽,只是外有肘腋之患,内又怎能再生祸端,今日之事,颇符合昔年之情况。”
“这些事孤自然是知道的,只是这帮宵小之辈着实可恨,朕在前线抗敌,他们却躲在后面诅咒朕早死,一心只为权势,简直是国家蛀虫。”
“陛下,为大国之君,怎能以个人好恶去影响国政,若有人心怀不轨,不妨日后削其军队,易其封地,内以相国监视,外以良将设防,必然相安无事,如今祸患可是在于国外啊!陛下莫要因小失大。”
曹睿想了想,觉得此言有理,便让陈群先下去休息,明日一同返回洛阳。陈群自以为任务完成,长出一口气,便告退返回客舍休息。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曹睿在休息后,没过多久便再度被人唤醒,在看了一封来自寿春的加急信件后,竟真的一病不起了。
【作者题外话】:凡是出现姓名的人物在后面基本都会出场,比如杨条、朱元。后面就该写石亭之战了,又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