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改革(三)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千金谋势!
如鱼把赵学尔改革的计划详细讲给了李复礼听。
李复礼听完,冷笑道:“恩荫制度和爵位继承制度改革,分明是在削减宗亲贵族的权力。皇后是把我当傻子吗,竟然要我去支持皇上推进改革?”
李复礼如此反应,如鱼毫不惊讶。
仍然笑道:“短时间来看,恩荫制度和爵位继承制度确实对殿下不利,可若从长期来看,推行改革对殿下确是利大于弊。”
“哦?”
李复礼皮笑肉不笑地道:“如鱼姑娘倒是给我说说,怎么个利大于弊法?”
这语气,明显就是不相信如鱼的话,以为如鱼在忽悠他。
如鱼却毫不在乎李复礼的态度,继续道:“殿下以亲王之尊,手握北羽林军,权高位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殿下之所以有如此尊荣,皆因殿下出身皇家。百年以后,殿下享的也皇族供奉。而殿下的子孙后代,无论多少年以后,只要南唐还在,朝廷还在,皇室还在,他们便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
“也就是说只有朝廷越好,皇上越好,皇室越好,殿下才能越好,殿下的后嗣才能永远享有如今的尊荣。如今的恩荫替补者和爵位继承人不管有才无才,有德无德,只依靠父祖的功劳和名声,便能轻而易举地在朝做官或者继承爵位。长此以往,朝廷怎么好得了?皇上怎么好得了?皇室怎么好得了?而殿下又怎么好得了呢?”
李复礼虽然向来以礼待人,但他也有身为皇族的优越感,自觉高人一等。
此时如鱼的话却给他敲了一个警钟。他之所以能够有如此的权势和地位,并不是因为他自己如何优秀,而是因为他身后倚仗的是皇帝、是皇室、是朝廷,甚至整个南唐。
李复礼看着如鱼,好一会儿,才缓缓笑了开来,温声道:“还以为如鱼姑娘是个急性子,却不想竟然是个足智多谋的女诸葛。”
他与如鱼虽然也见过几次面,但每次都是在很多人出席的公众场合。
大多时候,两个人甚至都没有说话的机会。
他与如鱼的第一次面对面说话,还是赵学尔与李复书成亲的第二日,在宫中认亲的时候。
如鱼恭恭敬敬地把赵学尔的见面礼奉送给他,那时他并没有看出如鱼有什么不同,只当她是一个普通的侍女。
第二次便是年前的时候,如鱼因为朱绍夜访良王府的事情来找他,那个时候的如鱼,精明,且咄咄逼人。
今天是他与如鱼第三次面对面的说话,如鱼不仅表现出了她的精明和聪慧。
或许是因为大晚上的,夜色太浓,李复礼看着如鱼的面庞,总觉得......
总觉得她十分温柔?
总之,他每次见到的如鱼都十分不一样。
让他不由得好奇,如鱼这个小小的侍女,究竟还有多少能耐?又还有多少面是他不曾看到过的?
如鱼见李复礼还能与她开玩笑,心知他是被自己说服了,暗暗松了口气,回话道:“我只不过是个传话的,真正足智多谋的人是皇后。”
李复礼道:“皇后自是谋略过人,但她既然能把这样的重任交给如鱼姑娘,可见如鱼姑娘天资聪颖,才干不俗。”
如鱼笑了笑,也不与他争论,只道:“今日之请求,殿下若是愿意,那我这就回去向皇后回话了。”
李复礼立即正色道:“还请如鱼姑娘与皇上和皇后说,辅佐皇上治国理政是我的本分。皇上有吩咐,我自然唯命是从。”
所以,李复礼早就知道改革的事情,并且决定支持李复书改革。
李复政听了李复礼的话,拧眉深思,也觉得他说得有理,这才息了怒气。
但凡改革,便一定会有人跳出来反对。
只是赵学尔没有想到,第一个到她面前来抗议的人,竟然是赵同。
赵同一下朝便直接让人去北辰宫传话,求见赵学尔。
赵学尔听说赵同要来见她,心中很是高兴,赶紧让如鱼去迎。
如鱼也替赵学尔高兴,只是在见到赵同的时候,她便高兴不起来了。
因为赵同正用刀子一样的眼神剜在她身上,让她浑身打了个寒颤。
赵同见到赵学尔,也不讲什么君臣礼仪,直接责问道:“皇后为什么要把你的两个兄弟外放出京都?”
他当初让赵学时和赵学玉随赵学尔到京都来,就是为了给他们谋个好前程。
如今这样大好的局面,赵学尔不乘势而上,给赵学时和赵学玉谋个好官职,竟然都不与他商量一下,就要李复书把他们外放,这叫他如何能不生气?
方才在朝堂之上,他不好跟赵学尔唱反调,才没有直接出言反对。
但,这不代表他就同意赵学尔的做法。
赵学尔见赵同是来兴师问罪的,方才的喜悦一扫而空。
淡淡地道:“哥哥和学玉外放地方,可以累积更多的实务经验,将来他们再回京都,仕途上会更加顺遂。我这样做,也是为了他们好。”
赵同急道:“你是皇后,只要有你在,学时和学玉留在京都,什么样的官职谋不到?”
赵学尔眉头微皱:“就是因为像父亲这样想法的人太多了,所以世家贵族们才不愿意家中子弟外放,以至于地方上州县官吏不足。如今皇上为推行恩荫制度改革的事情忧心,身为臣子,自然该为皇上分忧。赵家身为皇亲,更应该首当其冲,助其推行改革。”
谁知赵学尔的话非但没有安抚到赵同,反而令他怒气更甚:“所以我根本就不同意什么恩荫制度改革!”
一提起改革之事,赵学尔立即严肃起来:“改革于赵家又没有什么损害,父亲为何不同意?”
赵同道:“怎么没有?如今我已经官至三品,不但学时和学玉可以恩荫替补官职,连族中的子弟也有机会授官。若是推行改革,他们岂不是失去了做官的机会?”
赵学尔面色不愉:“只要族中子弟才学优异,改不改革于他们又有什么影响?”
赵同道:“若是才学优异,直接参加科举不就成了,何必走恩荫替补的门道?”
赵学尔斥道:“他们不能做官,是因为他们没有才学,与改不改革有何干系?”
赵同还要辩解,赵学尔却不愿意与他多说,喝道:“好了!我今日还有事情,就不留父亲了,父亲赶紧出宫去吧。”
赵同这才想起,赵学尔已经是高高在上的皇后,不再是他可以任意驳斥的了。
他盯着赵学尔看了好一会儿,见她始终没有改变心意的迹象,这才十分敷衍地行了一个礼,怒气冲冲地出了宫。
赵学时和赵学玉正在外书房看今日的邸报。
见赵同怒气冲冲地回来,赵学玉关切道:“父亲这是怎么了?”
赵同重重地坐在椅子上,语气不善道:“还能怎么了?皇上要搞什么恩荫制度和爵位继承制度的改革!”
赵学玉扬了扬手中的邸报,笑道:“我与哥哥正在看今日的邸报,上面说了改革之事,可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赵同道:“怎么没有关系?皇后为了帮皇上推行改革,说要把你们俩都外放出京都。”
赵学玉道:“我看见啦,邸报上面特意说了这件事情,还夸皇后深明大义,实在国母典范。皇后这样做是对的,从基层官员做起,一步一步累积实务经验,我与哥哥将来的仕途才会更加踏实、顺遂。”
若是赵学尔在此,定然会夸赞赵学玉一句,不愧是她从小教出来的,竟然与她不谋而合。
赵学时也道:“反正都是做官,在哪里不都一样?”
他向来没有什么雄心壮志,所以在京都还是在外地,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
赵同看着这两个儿子,恨铁不成钢:“你们知道什么?只要皇后稳坐中宫之位,什么样的官职不能替你们谋来,何必叫你们去吃那份苦?”
他顿了顿,又道:“而且咱们家出了皇后,得爵位是迟早的事情,皇上现在搞什么爵位继承制度改革,岂不是对咱们家十分的不利?”
因为赵学尔的原因,赵家如今也可以说是权贵之家。
而且就像赵同说的,赵家出了皇后,得爵位是迟早的事情。
为了自身利益着想,赵同十分排斥恩荫制度和爵位继承制度的改革。
赵学时是庶子,就算赵家得了爵位,继承爵位的人也不可能是他,所以他对爵位继承制度的改革没什么兴趣。
而赵学玉因从小受赵学尔的教导,也颇有些重义轻利的君子之风,浅笑道:“别说赵家现在还没有爵位,就算有了爵位,也须得有才有德之人继承,否则不但害国害民,还会堕了祖宗的名声。”
赵同看了这两个儿子一眼,见他们都不与他同心,也懒得再与他们说话,只在心中暗暗生赵学尔的气。
一个月以后。
在李复书的授意和关注下,国子监早就准备好了针对官员勋爵子弟的考核。
考核只考两门,经义和实务。
经义有《周易》、《周礼》、《礼记》、《孝经》、《春秋》、《诗经》、《论语》等等数十本书籍可选,考生只要选一本自己研习得最透彻的书籍进行考核就行。
实务涉及农事、军事、税务、水利、工事、商事等等诸多项目,与经义一样,考生只需要选择一门进行考核就行。
但所有的考生,都必须考核一本经义书籍和一门实务。
只有两项考核同时通过,才算合格。
因为这次考核通过者,能够得到李复书亲自授官,这样能在李复书面前露脸的机会,实在太过难得,所以尽管权贵派们排斥恩荫制度和爵位继承制度的改革,但还是有许多有志之士,和有野心的人,来参加考试。
为了让考生们体会到做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为了能够一次性容纳上千人考试,李复书特批政殿前的巨大广场作为考试地点。
考试当日,考生们早早地就在宫门口集合,等待检查,然后统一进入皇宫。
为政殿耸立在巨大的广场上,雄伟壮观,金碧辉煌,在朝阳的照耀下,尤为光彩夺目,气势磅礴,处处透露着威严和神圣。
绝大部分人这辈子都没有进过皇宫,此刻都被眼前雄伟庄严的为政殿给深深地震撼到了。
考试时间快要到了,考官们嘱咐考生们落座,准备考试。
这时从远处传来侍者高亢的声音:“皇上和皇后驾到!”
众人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只见李复书和赵学尔身着威严朝服,在逶迤蜿蜒的仪仗队的簇拥下朝着他们行来。
考生们万分激动,万万没有想到,不过来参加一个考试,竟然还能见到皇帝和皇后!?
不待李复书和赵学尔走近,所有人都从座位上站起身来,而后齐刷刷地跪拜道:“恭迎皇上和皇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上千人恭迎圣驾的声音在广场上久久回荡。
李复书和赵学尔在众人的恭迎声中走近,二人携手走上为政殿最高的台阶,看着下面这么多人来参加考试,二人相视一笑。
这次针对官员勋爵子弟的考试,就是他们推行恩荫制度和爵位继承制度改革的开始。
只要这个头开好了,后续的事情就好开展了,改革便算成功了一半。
李复书看着下面恭恭敬敬的考生,心情十分激动,朗声道:“你们的父祖都是于国有功之人,他们辅佐历代先祖治理国家,造福百姓,永为后世称颂铭记。如今你们在这里参加考试,只要通过考核的人,朕亲自授予官衔,给爵位继承者颁布册书。”
“从此,你们就与你们的父祖站在了同样的起点上。朕希望你们能够像你们的父祖辅佐历代先祖一样,辅佐朕治理江山,泽被黎民,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此时来参加考核的人,或者心存大志,或者胸怀野心,或者家中长辈寄予厚望。
总之,他们都是怀有满腔热情的热血青年。
此时被李复书这段慷慨激昂的开讲词一激励,考生们顿时情绪高涨,豪情万丈。
心中发誓,他们的功勋将来必要胜过其父祖,建功立业,光耀门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