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施药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药香医女福满农门!
万郡城这一阵子也出现了这种病症,只是还在小范围之内,并没有大规模的流行起来,但是听说也是病死了不少老弱之人了。
谢知秋拿着信,思考了一下,然后把贺无涯叫进了自己的营帐。
这一阵子,他们养父子之间的感情比以前升温了不少,而原因就是谢知秋听从了洛宁的建议,和贺无涯开诚布公地谈了一次。
这一次,谢知秋没有再刻意隐瞒过去的事情,而是对着贺无涯和盘托出,包括自己坑杀了一百二十六名无辜的村民祭天,和活活打死了贺无涯的亲生父亲贺兰这一切。
贺无涯早已经把这一切都调查的清清楚楚,并且一直活在纠结的情绪当中,现在看着昔日高大英武的养父如今像一个罪人一般在自己的面前忏悔,心里面的那个结忽然就解开了。
谢知秋承诺,等着边沙三郡的局势彻底地稳定下来之后,他就会将这件事情大白于天下,还那枉死的一百二十六名村名和贺兰一个公道。
对于这一点,贺无涯是无所谓的态度,事情既然已经发生,并且被尘封了这么多年,贸然揭开没准就会被北漠的细作的利用了,将边沙三郡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局势再度搅乱。
所以贺无涯提议,就算是想要大白于天下,也要等将北漠安插在军中的细作全部连根拔起之后再进行。
关于细作的事情,谢知秋和贺无涯已经有些眉目了,但是为了不打草惊蛇,两个人都没有声张,只是在暗中调查着。
谢知秋接到霍大人的信件之后,将贺无涯招进来对他说:“无涯你看看,这是大知县的霍大人让信使送过来的加急信件,他们县里面春季外感风寒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但是喝了洛宁这个小丫头熬制的汤药之后,现在情况已经好转,这就说明这小丫头的方子是真的管用,你看咱们边沙三郡好多的地方都在发这种病,要不要请洛宁过来,帮其他的地方也弄一弄啊?”
贺无涯点点头说道:“其实我还想和你说这件事情呢,我和洛宁处理过蜘蛛疫的事情,现在的情况,其实和某种疫病十分的相像,越早处理,造成的后果就会越小,这件事情你就交给我吧,我亲自上门一趟去请洛宁,让她来帮忙。”
“呵呵……”
谢知秋捻着胡子笑了起来,这个臭小子早就想念洛宁想念的不行了,还装着这么道貌岸然的样子。
不过他知道贺无涯的脸皮薄,倒也没有嘲笑他:“行,那你就速速启程,一定要在大爆发之前,将这个苗头给灭掉。”
贺无涯脚程极快,快马加鞭用了四天的时间就到了大知县。
洛宁的庄子里面欣欣向荣,家家户户都在进行着春耕的工作。
对于种地的事情,洛宁知道的不多,所以帮不上什么忙,但是她有钱啊,农具商店里面所有能用得上的农具都被她买了回来,用极其低廉的价格租借给佃户,让佃户省下不少的力气,照顾田地更加上心,并且洛宁在水井和水渠里面都加进去了自己的灵泉水,所以他们庄子的粮食刚一生长出来的嫩芽,就胜过其他的庄子里面种出来的一筹。
看见贺无涯过来了,不管是洛宁还是洛宁的家人都是十分的高兴,尤其是魏巧珍,对于这个孩子,真的是打心底里面疼着的。
贺无涯这次过来,还给洛宁带来了三千两银子。
这是上一次,洛宁带去的那些至幻丸的钱,当初贺无涯答应以二十两一瓶的价钱收购,现在看来,只多不少。
“你拿来这么多的银子做什么啊,我虽然只是一介弱质女子,但是对于保家卫国的事情也是想要出上自己的一份力的。”
“出力归出力,但是我答应你的事情却一定要做到的,再说这些银两也不是我个人的,都是军中的。在北漠大军进犯的这件事情上,你的功劳早已经超过了我和父亲,按理说应该给你更多的赏金的,只是战役刚过,卢城也需要银钱恢复,财力上面实在是吃紧,但是我爹说了,这件事情他都记在心里,日后定会有所回报的。”
“好啦好啦,那银子我就收下了,咱们银货两讫,以后也不要再提报答不报答的事情了,你军中那么繁忙,还亲自跑来这里,是不是有什么事儿啊?”
“是,我来是有非常重要的事情。霍县丞已经把你用药汤控制住大知县感染的事情写信告诉我爹了,现在不只是大知县有这种传染性极强的风寒,万郡城和其他的地方也都发现了,这还是在我爹知道的情况下,不知道的其他地方有可能更加的严重,我这次过来就是来请你陪我去往边沙三郡的各处,查看有没有爆发的感染,并且控制这种感染。”
这件事情关乎无数百姓的性命,洛宁不敢怠慢,收拾了东西和手中的药材,与魏巧珍和洛山说明情况之后,就跟着贺无涯去了万郡城。
万郡城里面的情况比大知县要严重很多,因为害怕染上风寒,街道上的人都是行色匆匆,大多用袖子掩着口鼻,若是遇到一两个咳嗽的,都是面露惊惧,避开老远的走。
因为事情紧急,洛宁和贺无涯到了之后并没有去军营见谢知秋,而是直接就去了国医堂。
万郡城的国医堂比大知县的可是要大上不少,两进的院子,前院是药房,后院是医馆,还是二层楼的建筑,只从外观上看就十分的古朴大气。
国医堂里面有四名郎中和一名医正,医正名为周锦,曾经就职于太医院,为人十分的傲慢。
贺无涯领着洛宁走进国医堂,让一名郎中领着她熟悉了一下国医堂里面的环境,然后就忙着熬制汤药,张贴告示,让所有有咳嗽、发热的症状的百姓过来免费领药。
国医堂的门口很快就支起了大铁锅,看见告示的百姓奔走相告,只要是有些不舒服的,都拖家带口地端着碗来领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