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栗子故事会 > 骂人的艺术

骂人的艺术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栗子故事会!

梁实秋在其散文《骂人的艺术》中,曾总结了以下十条“艺术”:

知己知彼;无骂不如己者;适可而止;旁敲侧击;态度镇定;出言典雅;以退为进;预设埋伏;小题大做;远交近攻。

梁实秋是大佬,连写个骂人的艺术都能搞得很文雅,很有道理的样子,我这种菜鸡不能及其万一,自然是写不出来他那种厉害的文章。

不过,仔细想了想,我倒也差不多可以仿造大佬这种格式生造出几条骂人的艺术了。

我这骂人的艺术共分四条,分别为四类人所使用。

其一,没文化且直性子者,针锋相对,言语粗鄙,不知进退;

其二,没文化但心思多者,指桑骂槐,绵里藏针,适可而止;

其三,有文化但直性子者,用词文明,蕴意浅薄,咄咄逼人。

其四,有文化且心思多者,善用修辞,云遮雾罩,点到为止。

…………………………

第一类人的经典形象,主要是脸红脖子粗跟人对骂的泼妇形象。

就好比说东村某家妇女,怀疑自家丈夫跟别的女人有染,然后就直接去别人家当面对着骂,怎么难听怎么来。

骂男人的话,什么你个日xx的,干xx的,天杀的,没良心的,生儿子没xx的,该天打雷劈,该出门被车撞死的……

骂女人的话,什么x妇啊,狗x的,驴xx的,死爹死娘死全家的,该遭报应的……

如果对面被骂的也恰巧是这第一类人,那他们的对骂结果基本只有一个——干架。

即便对面被骂的不是第一类人,被人家堵着门骂久了,泥人也有三分火气,也是注定要掐起来的。

不拐弯抹角,不含沙射影,直接过去面对面的骂本人,就是所谓针锋相对。

辱骂亲人,专攻下三路,多涉及伦理道德,就是所谓言语粗鄙。

眼看别人都气得脸红脖子粗要抄家伙出来干架了,还不管不顾的继续骂个不停,甚至骂的更起劲了,非要到两家干一架后才知道停,就是所谓不知进退。

…………………………

第二类人的经典形象,主要是村头村尾那些坐着闲聊的老大妈形象。

就好比说西村某家老阿姨跟另一家的人不对付了,她觉得别家占了她家便宜或者啥的,那她是不会像第一类人那样直接跑去堵门骂人的。

她会先在村里与她聊天的那一拨人里暗戳戳的埋汰人家,到处散播流言,什么那家闺女在外面干那种生意啊,什么那家人的钱来路不正啊……

这些传言被挨骂的那家人听到后,当然是免不了要来当面问一问这位老阿姨的。

可老阿姨吧,即便见了“仇人”在眼前,也是不会直接开骂的,她只会拐弯抹角的骂,很少带脏字的骂,说自己听说隔壁村哪哪家人啊,多么多么的可恶,一家子都不干好事,活该天打雷劈。

虽然说的是另外村的人,但老阿姨说话时可是紧紧盯着“仇人”的,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这是在说谁。

至于“仇人”的质问,流言的起处,那她自然是不知道的,她也是听别人说的。

你非要问她到底是听谁说的?

嘿,乡里乡亲的,差不多得了呗,做人嘛,糊涂点好,活的太精明是不会幸福的。

拐弯抹角的骂,说他人实际指这个人,就是所谓指桑骂槐。

少带脏字,不直接辱骂亲人,不攻下三路,只时不时提一句人做事不讲良心如何如何,人在做天在看如何如何,就是所谓绵里藏针。

骂的时候注意“仇家”的反应,看人家真的气了要针锋相对了,就赶紧换话题,平息几天再骂,绝对不刺激对方到两家当场干架,就是所谓适可而止。

…………………………

第三类人吧,其实在社会上还是很常见的,毕竟有句话不是说得好嘛,大学生眼里那清澈的愚蠢是藏不住的。

当然,大多数学生不是这样的,我对各级学生也都没啥偏见。无论哪里,都有努力的人,都有优秀的人,网上那种极端例子毕竟是少数,我之前也没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

直到今年初九吧,跟我爸妈一起下乡去干活,我才第一次碰到了传说中的那种蠢比学生——一位大二的大专学生。

我们是去给他们干那种铁皮房,事前倒也讲过价格了。根据铁皮厚度(公分厚度)和里面所夹泡沫类型(是否有一定阻燃功能)的不同,每平方价格也是不同的,我想这也是常识吧?质量不同,价格肯定不同的,这没得说。

可是这煞笔孩子,从我们开始干活的时候,就一直在那埋汰,说你们这什么泡沫板,不就是两块铁皮夹点泡沫吗?也好意思要那么贵?我自己就能做出来,成本肯定没你们说的这么高,你们太黑心了,要这么贵!

起初他说的时候,我们也没人在意,无非就是主家挑刺想少给钱嘛,这种事我们见得太多了,干完再说呗。

结果这孩子看我们忙着干活不理他,更来劲了,说我们是要价太高心虚了,不敢回他的话,既然这样,价格就得再降点。

我爸脾气也不大好,这时候其实也有点生气了,就说了他一句,“行啊,那你们自己买铁皮和泡沫自己做吧,你不是会做吗?”

要不我为啥把他归于第三类人呢?没脑子!

我们两家人还是有点亲戚关系在的,我爸跟他平辈,也算是老大哥了。老大哥有点气了,说你一句,又加上他父母还在旁边劝着,结果这货怎么说的。

“没文化真可怕!”

这话一说,我妈也生气了,但还是笑着对他父母问的,“叔啊,咱这小弟在哪读大学啊?大几了?”

他爸知道我去年读研的事,还在我爸住院时来探望过,所以也就回答的很干脆,“在咱省内xx市读大专,大二了,再有一年就该毕业了。”

“哦,那挺厉害啊!”

我妈也就是礼貌性的赞了一句,结果这小子不知道哪根筋又搭错了,说话呛人的很,“那还用你说?我们学校可是公立的大专,可不好考了。不过考上以后,找工作是不愁的。好多本科和研究生都比不上我们呢!”

嘿,以前我还只是在网上见过所谓本升专研升专博升专的说法,大多也都是自嘲,拍段子的,没想到还真的有这样的学生啊。

我爸妈都上场了且被呛了,那我当然不能忍,直接就开口跟小叔叔对线了,跟他讨论专业,讨论大学的比赛奖项啥的,问问考证啥的。

寝室长,学生会部长,班级委员,我英语好,不需要四六级证明自己的水平,优秀寝室奖,校运动会团体优秀奖……

迅速完成了一项对一项的对比交流,最后小叔终于还是没得说了,带着一种很不屑的语气跟我说,“你知道银行金卡开头的几位数字是啥吗?没见过吧?”

“你用过银行的黑卡吗?你去过xxx地吗?”

嗯,到此,我终于确定了,这就是一个被傻逼爽文和鸡汤给洗了脑的小煞笔,自身啥都不会,还总觉得自己很厉害,超牛逼。

读个大专,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看不起老家农村人,觉得他们都没文化,连自己父母也是一样的愚蠢,没文化。

往下比,他学历最高,是个所谓大学生,其他人都是些没文化的粗人,蠢人;往上比,他有各种“荣誉”,能力强,见识广,接触过“上流社会”,其他同学历或者高学历的,都是些书呆子,都是些只会读书的废物,没有能力。

这人吧,归于第三类,我觉得那是真无比合适了。具有相同特质的一些人,那些认不清自己的学生,自以为是,嫌弃父母与家乡的玩意儿,归入三类,也是没啥大问题的。

埋汰我们要价高,嫌弃我们的质量,但不直接出口骂或者指桑骂槐说邻村如何如何,话里也没啥脏字,这是所谓用词文明。

看不起人,觉得我们没文化没能力,态度高傲,开口就是埋汰我们的材料只能糊弄没文化的人,虽然没明着骂,但意思太明显了,压根就没怎么掩饰,是个人都能听出来啥意思,这就是所谓蕴意浅显。

眼看我们一家都生气了,大过年的,大家还都是亲戚,却仍旧自以为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必在意下等人的态度,句句呛人,这就是所谓咄咄逼人。

…………………………

第四类人吧,其实还真挺难找的,也是我在写完三类后又强行加上去的一类。

善用修辞这点,最合适的例子我觉得是比兴那个方法。

比如要骂一个人了,不好直接骂,指桑骂槐也过于明显了,那怎么办呢?

找其他看起来关联性不强的事物,用比喻或者拟人,强行扭转本来含义,使其指向要骂的人。

然后再对这个已经隔了一层的事物去做描绘,或骂或赞,或者叙事性描写也可以,最终引向你要骂这个人的主旨就行了。

当然,由于前两种方法——善用修辞、云遮雾罩的使用,第三条点到为止其实就相对不那么重要了,除非两个四类的人碰到了一块,写诗或者写文章对喷。

这种骂里比较出名的是诗经里的一篇,叫《相鼠》,骂的很起劲,也不讲究点到为止了。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可以看到,《相鼠》这诗是上来就直接开大了,做人都没了威仪,你不去死还等着干嘛呢?你咋不早点死呢?

点到为止的,最着名当数曹植的《七步诗》,也是骂人,但没有《相鼠》这样骂得狠,骂的不留余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也骂了人,但最后还是提了一句,大家都是同根生,你何必这样干呢,没有直接骂你咋不去死,只点了一句,点到为止。

另外,我之前那篇《新年歌》,其实倒也不是真看到了那个老头跟儿子一家反目了,就纯属是我虚构出来为了骂人的,骂特定某人的。

不直接骂,也不过于明显的指桑骂槐,而是拿看起来不相关的事物起说,运用修辞方法扭转其指向,这是所谓善用修辞。

不带脏字,甚至言语平和文雅,如同普通交流,不了解前情的话,甚至都可能看不出来说话人的目的,看不出来他是在骂人,以赞美为骂,高级讽刺,这是所谓云遮雾罩。

稍稍提点,或者隐晦提及之后就赶紧转话锋,不撕破脸皮,大家日后好相见,以后依旧和和气气,这是所谓点到为止。

…………………………

以上,即为K某的骂人艺术,正误有待商榷,仅供参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