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孝与不孝生死绕 > 生死不渝在磊落

生死不渝在磊落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孝与不孝生死绕!

公元221年,在蜀称帝的刘备,亲率号称70万的蜀汉大军,剑指东吴,欲为关羽报仇。东吴举国皆惊。朝野内外,到处可闻诸葛瑾暗通蜀汉的流言。只有陆逊上表孙权,力保诸葛瑾绝无此意。

孙权回复陆逊:"我和子瑜,相知多年,有过生死不渝的誓言。子瑜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当年其弟孔明出访吴国,我要子瑜挽留下他。子瑜对我说:'弟已跟随他人,义无二心。肯定不会留下,就像我不会离开主公一样。'他的言行多么光明磊落。因此你放心,任何谗言诽语,已是不能离间我与子瑜的'神交'之谊了。"君臣之间,能够如此相互信任,岂是佳话两字所能概括?

诸葛瑾,出生于公元174年,别名诸葛使君,字子瑜,琅琊阳都,即时下山东省沂南市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兄,东吴太傅诸葛恪之父。另有一子诸葛融。

诸葛瑾少年时期,博览《诗经》、《尚书》、《左氏春秋》,曾游览京城洛阳。其母早年去世,诸葛瑾遵俗守孝,一切合乎礼节。父娶继室后,诸葛谨侍奉继母恭敬谨慎,甚得周边百姓赞扬。

公元200年,中原战事不息。为避祸灾,诸葛瑾南下江东。一日遇见孙权姊婿曲阿弘咨,两人闲聊,弘咨感到诸葛瑾才华非浅,惊奇之余,举荐孙权,成为与鲁肃相等的宾待。

莅年,诸葛谨与步骘、严畯等三人,结伴游历吴中各地,所到之处,体察民风,仗义执言,妙手著文,声名因此显赫,三人齐获"当世英杰俊才"之誉。之后诸葛瑾曾任海盐县长,不久升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

诸葛瑾为人谦和仁慈,无论孙权召他谈话,还是他去劝谏,从不急迫直言,只是表示倾向、大概意图,点到为止。比如与孙权意见不合,他就先换话题,然后在不经意中,再回到前面内容,事情往往得解。一次,孙权斥骂吴郡太守朱治,诸葛瑾没为朱治当场说项,而是采用写信方法,化解了孙权对朱治的误会。另有一次,孙权准备处斩校尉殷模,说他来自外地,目中无人,让其服帖,唯有灭之。在场人都为殷模求情,惟独诸葛瑾一言不发。孙权奇怪,问他为何不语?诸葛瑾说自己也是来自外地,平时言语甚多,须懂服帖之理,因此不语。孙权恍然,免了殷模死罪。

公元215年,孙权派遣诸葛瑾出使蜀汉,就荆州等地归属问题进行会谈。诸葛瑾与诸葛亮兄弟俩每次相逢公馆,自始至终不谈一点私事。最后双方签订"湘水之盟"。返回东吴后,随从们无不宣扬诸葛瑾公而忘私的品德。

诸葛瑾脸型狭长。有次孙权当着百官开他玩笑,在一头驴上,写了"诸葛子瑜"四字,乐得百官轰堂大笑,但诸葛瑾只是宽厚待之。好在凑巧路过的其子诸葛恪机智,从而成就了一则"诸葛子瑜之驴"的佳话。

回到文首。孙权回复陆逊之信后,即嘱诸葛瑾全权负责与蜀汉求和事宜。诸葛瑾领命后,即修书一封,以理晓示刘备,要他从大处着眼,共筑吴蜀友好。此信内容较长,不再俱列。但刘备收到此信后,仍然一意孤行,最终大败,不久郁死白帝城。

关羽败走麦城不久,东吴大将吕蒙将被囚荆州的曹魏名将于禁,解至东吴居住。有次孙权偕于禁骑马并行,孙权属臣虞翻大怒:"降贼安有如此资格?"挥起马鞭欲揍于禁,被孙权喝止。虞翻为人性情粗旷,经常与人争个高低,有次狂放到顶撞孙权,故遭流放。别人皆予缄口,惟有诸葛瑾多次替他说情。虞翻知道后,感动莫名。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诸葛瑾被拜为大将军、左都护。诸葛瑾领豫州牧。诸葛瑾年大陆逊,现在受陆逊节制,一般人会心生嘀咕,但诸葛瑾却没有半点不满。史称:两汉尊右卑左,久为定制。意思是说,两个男子互相尊重,如同烧制的瓷器一样稳固。

事实确实如此。公元236年,孙权率军北征,遣派右都督陆逊与中司马诸葛瑾进攻襄阳。期间陆逊派亲信韩扁怀揣奏疏上报朝廷,不想在返回途中遇到魏军,魏军搜出朝廷回信,审出吴军虚实,知悉孙权已返。诸葛瑾大惊,急与陆逊沟通:"敌人捕获韩扁,我军虚实全部暴露,而且河水将涸,最好赶快撤退。"但陆逊不仅不予答复,而且命令手下在河堤周边田地上种植蔬菜,自己则与将领不是下棋,就是射箭,一如平常游戏训练。

诸葛瑾部下就发牢骚,说陆逊太过自大。诸葛瑾劝大家:"陆帅足智多谋,他那么做,必定有他的考量。"然后亲自赶往陆逊大营。陆逊解释:"魏军已知大驾返国,因此不再顾忌吴国北征,就会直接对付我们。时下魏军已经占领要道,我们必须保持镇定,以不变应万变,稳扎大营,魏军就摸不清我们的意图,等到魏军迟疑,再撤不迟。"于是二人秘密商定:诸葛瑾坐镇舟船,陆逊率大军白天向襄阳进发。魏军向来忌惮陆逊,见此立马全力加强襄阳防务。至夜,陆逊率军快速折返,乘上诸葛瑾的舟船安全撤回国内。从中可见诸葛瑾的大度与谦逊。

公元241年四月,孙权再次分兵四路进攻魏国,期间诸葛瑾被派往柤中之地伺机。许是军旅劳累,或是年岁已高,不久诸葛瑾去世,享年68岁,死前反复嘱咐:丧事简办,不得奢华。

诸葛瑾原葬时下江苏省常州市郊北港乡连江桥下塘。史料留存:墓为土墩,占地约五亩,高四至五米,墓前分左右两墩,一为印墩,一为剑墩。清道光年间,有民曾在墩下锄得篆文"诸葛子瑜之墓"小玉碑,出土汉代玉锁、玉猪及铜镜、陶瓷器皿等。据说"**"后,墓葬处被征用,建起砖瓦厂,掘泥烧制砖瓦,弄得面目全非,致墓永难复原。

这真是:远看青山依旧在,近听子瑜哀声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