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蒙暗混可排忧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孝与不孝生死绕!
对于”三顾茅庐”这个典故,多数读者认为,正是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体现求贤若渴的诚意,方才感动了诸葛亮。其实这一理解,属于本末倒置,真实的因果关系是:如果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理论,没能说服刘备的话,那么即使刘备之后十顾、百顾茅庐,诸葛亮也不会同意辅佐于他。
魏晋时期的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时,写了名作”隆中对”。文中,诸葛亮将曹操、孙权的优势,作了入木三分的分析:”今操己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史,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接着诸葛亮建议刘备,先取荆州,然后以荆州为跳板,向益州发展。时下有人想当然地将现在的成都,误认三国时期的益州,这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益州涉及目前的四川、重庆甚至缅旬等部分地区,总面积达百万平方公里,为汉朝所设九州中区域最大之州,大到与魏、吴霸业拢成的面积相当,故才有之后”三足鼎立”或”三国鼎立”一说。
照理,”隆中对”所绘三国鼎立蓝图一经实现,诸葛亮当应功成身退,去享轻松余年。但奇怪的是,他却”老骥伏枥”,写了《出师表》,提议”今南方己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出师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属于不可多得的佳作。不过,全篇能量满满的《出师表》,文尾却现”不知所言”四字,翻译成时下的白话文,就是”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这就令人费解了:”不知所言”,难道是在否定前文?有人解释:”不知所言“可能是古代书信体裁中惯用的一句谦语罢了。不过立马有人反诘:事关国家大事,一国之丞相,岂能随便使用容易产生歧义的谦语呢?另外,撰文著书一贯讲究惜字如金的诸葛亮,照理也不该使用”不知所言”这四个不写、远比写了要好的句子啊。
便有研究三国厉史的学者,对诸葛亮撰写《出师表》的本意,作了如下四点解构,大意如下:
一是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完全可以面对面地向后主刘禅表达想法,大可不必花费周折撰写《出师表》;二是即使诸葛亮非写《出师表》不可,也属他与刘禅的私密信件,公开不得,但奇怪的是,《出师表》很快就在蜀汉境内广为流传;三是大凡一个国家,如要进攻某个国家,行动前期的军事准备,属于绝对机密,公开《出师表》,无疑是泄密;四是诸葛亮既然想”攘除奸凶,兴复汉室”,那他为何不去先行”攘除”导致刘备郁死、关羽惨死、诸多将士烧死的那个”奸凶”东吴,反而与其结盟,专事去打曹魏?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解构,不难发现一个天大的秘密,这就是诸葛亮似乎有故意假借《出师表》之文,”蒙”点事儿!那么新的问题来了:诸葛亮想“蒙”什么事呢?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就看读者是不是认同下面这番分析:
刘备驾崩后,蜀地社会矛盾日渐增多,其中最为骇人的当属”思恋故乡”。大家知道,构成蜀国军队的主要成份,一是刘备的荆州派,二是马超的西凉派。这些军人,因苦于不习惯蜀地的饮食、气候、水土,屡出怨言,频惹是非,以至蜀汉境内,不时发生军人骚乱事件。深知不予及时化解这类消极情绪、军队致乱机率就会飙升的诸葛亮,对症下药,通过《出师表》一文,明确”还于旧都”这个目标,旨在引导荆州、西凉籍的军人:“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打回老家去!`”事实证明,通过为时多年的”六出祈山”伐魏之举,诸葛亮硬是把那些荆州、西凉军人,渐渐打磨成了习惯蜀汉民俗文化的”当地人”。
相比于诸葛亮的非凡前瞻性,曹魏名将钟会,却在不善处理军人的”思恋故乡”问题上丢了性命。其实司马昭任命钟会、邓艾为伐蜀大军主将、副将时,钟会之兄钟毓,就急忙进谏司马昭,说其弟爱玩权术,不能带兵,一俟伐蜀成功,恐滋祸端。促司马昭毫不在意:“西蜀一灭,打了胜仗的魏人,都想忙着回老家,谁愿伴他作乱?”
因蜀将姜维坚守战略要隘剑阁,魏军主力一时被滞。邓艾就向钟会提议,说他愿意带兵寻走险道,以袭蜀国腹地。钟会同意,但断定邓艾有去无回。却不料邓艾不仅成功,而且率先占了成都,俘了蜀主刘禅。嫉妒邓艾抢了灭蜀头功的钟会,汇同”监军”卫灌,诬陷邓艾,致其被囚。
邓艾既除,姜维又降,钟会觉得”猛将锐卒皆在己手”、可以”不复再为人下!“即使在获知司马昭早已备军于斜谷、乐城、长安等要冲,严加防备他时,钟会还十分自信地鼓动亲随们:“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做刘备也。”但他没想到,手下诸多将士,一如司马昭预言一一都想忙着回家!钟会便将内中不愿”跟随自己”的将士,一并投牢,以冀反省。
钟会有个亲信,名叫丘建。丘建原系胡烈部下。胡烈因反对钟会谋反,也在牢中。丘建怜悯胡烈,请求钟会允许他给胡烈送点饮食。乘此机会,胡烈捎信给儿子胡渊,嘱他散布钟会准备掩埋所有反其将士的谣言。胡渊照办。那些被囚将士听了,认为横竖是死,越狱,反叛钟会。失道寡助的钟会、姜维,先后折命。
通过伐魏之举,诸葛亮逐步消化了留蜀将士的”思恋故乡”隐患,扼制内乱发生;通过放纵之举,司马昭逐步催化了攻蜀将士们的“思恋故乡”情绪,放任内讧发生。用”明蒙”办法排忧的诸葛亮,得以成功,用”暗混”手段排忧的司马昭,同样成功。假如罗贯中再世的话,必定会将这一”殊途同归”的结局,补写进《三国演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