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我们辞官了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玄幻三国:开局桃园四结义!
陈元的回答让邓锡龙有些触不及防,他发现之根本拿不准陈元的想法。
所以,邓锡龙稍带试探的问到:“不知别驾此言何意?”
陈元似笑非笑的看着邓锡龙:“邓郡丞,你以为本别驾是什么意思呢?”
邓锡龙有些讪讪,错过这个话题回到:“别驾,除了有皇亲国戚的阻力之外,还有州府推行的这些政策有些不符合南阳的现实情况啊。”
陈元眼底闪过一丝精光:“具体是什么情况,郡丞不妨直言。”
看到陈元依然面带笑容,邓锡龙虽然拿不住陈元是怎么想的,但是他自忖自己底气十足,倒也没有迟疑便把一些话语透露了出来。
“别驾有所不知,州府推行的几个政策,除去编户齐民之外,其他如屯田和一体纳粮两个政策,放在南阳不仅不会强大南阳,反而会让南阳生出一些祸乱啊。”
“比如屯田,屯田就需要大量的流民和无主土地,可是南阳土地皆是有主的,而且南阳流民也不多,如此一来,既没有人也没有地,如何实行屯田,所以这政策颁布下去,县中官员也是有心无力,逐渐的就沦为一纸空文了。”
“还有这个一体纳粮,恕下官直言,这政策似乎跟朝廷法度不符啊,这政策不仅南阳诸多良善之家不支持,就算是官员也不支持啊,毕竟从来没有听说过官员还要纳税的。现在南阳合郡上下,怨言颇多啊,还请别驾明察才是。”
邓锡龙说了一串的理由和原因,总之一句话,州府的政策在南阳行不通。
邓锡龙这也是在给陈元上软钉子。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南阳跟荆州其他地方不一样,州府想要治理南阳,不寻求我们的同意,那是不可能的。
陈元多聪明一个人,自然听出了邓锡龙的意思。
等邓锡龙说完,陈元点点头:“郡丞的意思我听明白了,意思就是州府的政策不适合在南阳推行对吧。”
邓锡龙点点头:“别驾明鉴,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州府的政策是好的,但是的确不怎么适合南阳,所以,我等一致认为,请别驾废除在南阳推行州府之策,如果能维持原装是最好的,即便不能维持原状,我等觉得也需向乡老等征求意见之后,再商定治理之策,这样才能让南阳安定仁和。”
邓锡龙这话听着似乎没什么,实际上确实在全盘否定州府的政策,否定州府指定的政策,这就是在打击州府的权威,打击刘备这个州牧的权威啊。
试问,如果真的把原先的政策全盘否定,以后刘备的话在那样谁还敢信,谁还能信。
这样一来,官府的公信力就全部丧失了。
秦颉这个太守也就干到头了。
邓锡龙这是一箭双凋啊。
实际上南阳豪强早就看秦颉不顺眼了。
因为秦颉跟以往的太守不一样,完全不鸟他们这些南阳豪强,一旦豪强犯法,秦颉还会加重处罚。
豪强不触犯点律法还叫豪强吗?
豪强不触犯律法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以往的太守看在南阳豪强势大的份上,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
可是秦颉偏不,他不仅较真,而且还非常有能力。
在秦颉做太守的一年多里,可没少打压他们这些豪强。
一些豪强子弟犯了法落在秦颉手里,那可就没好了。
能够流放的绝不打板子,能够监禁的绝不罚钱。
总之,南阳豪强让秦颉搞得也颇有些头大。
要是换成旁人,他们早就使法子把秦颉给搞下去或者调走了。
只不过也是凑巧了,秦颉做太守不久,刘备就来到荆州做了州牧,而且还带兵援助了南阳一波。
在这个过程当中,秦颉投效刘备了,认可了刘备州牧的身份。
要知道如今南阳的税赋已经不直接上交京城了,而是先交给州牧府,再由州牧府上交给朝廷。
当然,因为南阳距离洛阳比襄阳更近,税赋什么的并不需要运往襄阳,只需要等着州府上交的赋税一起到了南阳在交往京城。
《控卫在此》
这也是刘备对朝廷忠心耿耿,其他地方的赋税很多都已经不交甚至少交了。
比如说益州,比如说青州和徐州等地。
凡是黄巾肆虐过的地方,赋税基本上都收不上来了。
理由很好找,黄巾肆虐,民生凋零,赋税征收困难。
这也是汉灵帝十分欣赏刘备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人也在努力缴纳赋税,那便是卢植。
只不过卢植现在也无法全额缴纳了,因为冀州之地那些豪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而卢植又不像刘备,有陈元这个开了挂的人帮助。
他征收赋税还是要依靠当地豪强的。
所以,冀州的赋税比之往年也少了大半。
但是即便这样,冀州赋税仍然排在前列的,也就仅次于荆州刘备这里了。
这么说吧,现在朝廷的赋税主要就是依靠荆州、冀州以及河南尹三个地方了。
其他地方的赋税要么少得可怜,要么就是没有。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朝廷支撑不下去的原因之一了。
没钱了啊。
赋税收不上来,国库空虚,其他事情也就不用做了。
你真当汉灵帝不想扩大中央军队吗?
他可是想的不能再想了,他恨不得南军直接扩编十万出来。
可是关键是没钱啊。
没钱扩什么军,拿空气养军吗?
这才是黄巾之乱后中央空虚和地方强大的根本愿意之一。
赋税收不上来,都被地方截留了。
虽然地方州郡上表给朝廷说的收不上来赋税,实际上真的没收上来吗?
那可不是。
不仅没少收,收的可能比以前还多,要不然后来十八路诸侯是怎么养出这么多军队的?
只不过,收上来的钱粮都被地方政府自己给用了。
这就是地方割据的开始。
有钱有粮食,还有名义,自然就开始征兵扩军了,然后在自行任命官员。
人权、财权以及事权都被地方官府自己掌控了,这不就是藩镇割据了吗。
邓锡龙打的好算盘,陈元自然不可能让他如意。
陈元嘿然一笑:“看你这意思,岂不是再说州府错了,主公也错了,我们州府全都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不识民间疾苦,拍脑袋做决策,搞得南阳一片混乱了,邓郡丞,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邓锡龙没有说话,但是看那神情,显然是这个意思。
陈元脸色突然一变,厉声道:“邓锡龙,你好大的胆子,竟敢质疑州牧府的决策,竟敢诋毁州牧的名声,试图打击使君的权威,我看怨言颇多的不是百姓,而是以你邓家为首的南阳豪强吧。”
邓锡龙闻言,顿时硬了起来。
这个时候就刀枪见血的时候了,万万不能怂了。
邓锡龙长身而起,再拜曰:“别驾如若如此看待我等,那我等也无法再厚颜居于这庙堂之上,今日,我邓锡龙辞官。”
说着,邓锡龙解下自己的郡丞官印,往桉上一放,随后便扬长而去。
这个时候的邓锡龙,的确有了南阳豪强之首的风采。
让其他的南阳豪强心中不由生出敬佩之情。
好一个南阳之首,不愧是南阳邓家之主,没有弱了我们南阳的气势。
于是,剩下的这些人纷纷解下自己的官印往桉上一放,然后冲陈元行礼之后,便都跟随邓锡龙离去了。
看到这一幕,陈元面色沉静,看上去似乎一点也不慌张。
秦颉就有点坐不住了。
他没想到陈元竟然如此就跟南阳豪强撕破脸皮了,搞得他们群体辞官,这可是大事情。
这事情传出去,他这个太守要承受非常大的压力的。
起码一个不能团结同僚的帽子是跑不了了。
当然,秦颉也不是太在意这个。
反正秦颉打定主意跟着刘备走到底了,外面人的看法对他来说也不是太过重要。
只不过,陈元就不好交待了。
这是传出去,陈元必然要背负一个打压地方贤良,仗势欺人的名声。
这名声可不好听,朝廷那里定然也会有所反应的。
更不要说,陈元先前还把何苗给得罪了。
如此一来,大将军那里说不定就会请奏天子,直接把陈元的别驾和军师中郎将的官职全都给下了。
秦颉面露焦急之色,看向陈元,就想开口说什么。
陈元一摆手:“初起公,不必多言,元自有处置。”
说完,顿了一下:“既然他们都辞官而去,南阳政事不可耽误,这样你我联名书信一封发往主公那里,让主公从襄阳派一些人来担任太守府官员,也好协助你开展各项政事。”
说到这里,陈元突然一笑:“说真的,我还真没想到邓锡龙竟然会有这种气魄,竟然能搞出群体辞官的这种戏码来,是我小瞧他了啊,南阳邓家毕竟是南阳邓家,还是有些手段的。”
陈元确实也没想到邓锡龙会来这一手,说真的,他是小看了邓锡龙。
也对,要是南阳邓家真的不行了,也就不会养出邓芝和邓艾这种人才了。
毕竟是南阳首屈一指的大族,底蕴还是有的。
深水出蛟龙,如此大族的领导者,必然有几把刷子,不然也做不上邓家之主的位置。
显然邓锡龙这一招是看准了太守府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就连基本的政事都能以维持的。
因为邓锡龙他们的辞官,还会有后续反应的。
那些在太守府做官的南阳豪强子弟,听到这个事情以后,必然也会跟着辞官。
到时候,太守府包括整个南阳郡的政事就要全部瘫痪。
到时候别说推行什么政策了,就算是基本的运转都难以维持的。
邓锡龙这一举动也是示威,让陈元看看,离了他们南阳诸家,南阳就要陷入混乱和瘫痪。
这一招不可谓不狠毒。
因为邓锡龙这么做是有十足底气和把握的。
南阳豪强的触角已经遍及整个南阳上上下下,说南阳是他们的一点不为过。
这么说吧,南阳豪强掌握这南阳八成的土地和人口,你想想就知道他们有多么强大的实力了。
也就是说,官府掌握的人口和土地只占南阳的两成。
两成啊,还不如邓家一家占的多,邓家一家就占据了南阳三成左右的土地和人口。
南阳有多少人。
官府统计的人口,南阳有一百多万人口。
可是这一百多万人,只是明面上的,很多都被南阳豪强给隐去了。
实际上,南阳人口不下三百万。
邓家直接和间接掌握的人口就有几十万之多。
你要是有这么强大的实力,你也会对官府心生轻蔑的。
虽然这一招打了陈元一个措手不及,但是这也给了陈元一个机会。
一个彻底把南阳太守府彻底掌控的机会。
你们不是都辞官了吗?
好,都批准。
你们以为你们辞官了,我们就找不到人来做官了?
那你们可想错了。
要知道,如今襄阳那里储备的人才可不要太多。
自从襄阳举办那辩经大会和武道大会之后,刘备麾下人才已经曾想出了井喷的现象。
顶尖的人才固然还少一些,但是一些中等人才那可真就是车载斗量了。
挑出一些来南阳任职,那简直再轻松不过了。
也许这些人干不了太守、郡丞什么的,但是干个县令、县尉和县丞,那还是可以胜任的。
南阳郡治下有37个县,按照所有县的县令、县尉和县丞都辞官的话,那就是需要111个人,再加上太守府中需要的官员,陈元直接跟刘备要了一百五十个人,这其中陈元点名让郭攸之和陈震带队来。
郭攸之和陈震也是属于比较早加入刘备集团的人了,刘备来南阳支援秦颉时候带回去的。
郭攸之及费祎、董允“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位可是被诸葛亮称赞的人,做一郡郡丞那还是很稳的。
而且,他也是南阳人。
只不过南阳郭家并不是第一流的家族,属于是那种中小地主。
但是郭攸之在南阳的名声并不小,攸之,南阳人,以器业知名于时。
陈震那更是一点也不必郭攸之弱,也是做过尚书令的人。
郭攸之做郡丞,陈震可以做功曹。
陈元调这两人来,一方面是借助他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借助他们南阳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