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明朝大祸害!
大明边军苦,而当墩军和夜不收最苦。
墩军和夜不收其实都是呆在边墙外的墩台里,严格的说他们都属于墩军。
那么,墩军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呢?
咱们先说夜不收。
前面说过,夜不收相当于现在的侦察兵,他们都是墩军中最具胆量、武艺也比较高强的精英,拥有较好的装备和待遇。平日里他们呆在墩台里,一旦有令便离开墩台,潜入到鞑靼人的牧区去放火焚烧草场、焚烧牧人准备应对寒冬的干草、给大军探路,甚至直接袭击一些小部落,总之就是要把整个草原搅得鸡犬不宁。相对应的,他们也成了鞑靼人最为痛恨的一群人。他们袭击小部落砍几个人头啥的倒还好,鞑靼人不会很在意,可放火烧草场这个给鞑靼人造成的损失就太大了,所以他们是鞑靼人第一优先打击、消灭的目标,每年被擒被杀的夜不收不知道多少,每次出塞都很可能是最后一次,再也回不来了。
如果说夜不收还有一点悲情英雄的色彩的话,那么墩军,那纯粹就是为活着而活着,麻木地活着了。
在大明的边墙之外林立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墩台,这些墩台相当于边境线的哨所,像一双双警惕的眼睛,时刻盯着大草原的风吹草动。这些墩台大的可以容纳十几名墩军,小的只能容纳五六人,这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几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了。他们是不敢轻易出门的,因为周围都是鞑靼人的活动范围,一旦离开了墩台,很可能就会成为鞑靼人的刀下亡魂。不想死的话最好老老实实呆在墩台里,哪都别去。
画地为牢,大概就是这么回事了。
但不出门还不行。因为墩台往往都建在高处,取水是很困难的,而鞑靼人往往会想办法破坏离墩台近的水源,迫使墩军离开墩台到远处挑水,然后在半路伏击将其擒杀。对于墩军来说,去挑水不是什么苦差事,而是要命的活,每挑一次水都要冒一次生命危险,这种终日被死亡笼罩的恐惧,简直能把人活活逼疯。
除了鞑靼人,老天爷也看这些可怜人不顺眼。墩台都尽量建在高处,而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在雷雨天,高处的建筑物最容易招雷劈了……所以几乎每年都有墩台遭到雷击,墩军被雷劈死。可以说,即便大明与鞑靼维持和平,这些驻守在边墙外的墩军也每天都在流血牺牲。
大明一大特色就是喜欢白嫖。这套制度是朱元璋创立的,他白嫖官员,只给官员最基本的工资却要官员像老牛一样勤勤恳恳的给他工作;他白嫖匠户,让匠户倒贴工钱给国家干活;他白嫖马户,让马户倒贴钱给国家养军马;他白嫖军户,让军户自带军粮替国家打仗……反正在老朱的计划中,国家是不需要出一分钱就能正常运转的,他和他的子孙后代压根就用不着为钱粮开支而伤脑筋,只管收税和砍贪官就行了。这套政策被贯彻得很好,从大明开国到现在已经两百年了,官员倒是通过种种灰色收入摆脱了被白嫖的命运,可匠户、马户、军户却依旧在被白嫖。墩军无疑就是被白嫖得最厉害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待遇本就十分微薄,而咱大明连这么微薄的一点点争粮也舍不得给他们,能拖就拖,能欠就欠,偶尔有钱粮发下去,也会被层层克扣,最终落到墩军手中的就没几个钱了。拜他们所赐,墩军的生活极其困苦,一位巡视过大同边墙的官员在给朝廷上书中写道:
“军士奔走于风霜之中,面色惨黧,甲衣无褐。其妻子所居,泥屋一间,半无烟火。七八岁男女,犹有祼而向日者。”
————墩军们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鞋子在冰天雪地中奔走,面色青黑,他们的老婆孩子蜗居于泥屋之中,在寒冬中没有半点烟火取暖,七八岁大的孩子甚至连一件蔽体的衣服都没有。
第一次抗倭援朝之役结束后,朝廷不仅要赖掉本应发给浙军的赏银和军饷,还要将大批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兵和军官调去当墩军和夜不收,浙军暴怒,一千多人群起反抗,扣押了总兵王保,逼王保许诺发放饷银和赏银,撤销将他们调去当墩军的命令,最终被朝廷以镇压兵变的名义镇压,一千多名老兵被无情屠戮,剩余两千多人被尽数遣散,回家种田了。能逼得敬畏军纪甚于死亡的浙军扣押总兵逼他撤销这道命令,不难想象墩军过的是什么日子。
简单的说,墩军活着就是纯遭罪。不光是自己遭罪,按照大明的优秀制度,他的儿子、孙子在他死后也会继续当墩军,继续遭这份罪。
由于活得实在太艰难了,九边地区的墩军逃亡现象极为严重。朝廷不得不将卫所兵一批批的往墩台里填,填过去一批,没几年又跑清光了,还得继续填。蓟镇墩军托了戚继光的福,过去十几年日子过得还凑合,戚继光不怎么克扣他们的军饷,同时从朝廷弄来大笔工程款修缮蓟镇长城,工程结束后还有剩余,便当成福利分发给蓟镇官兵,墩军多少也能分到一些。而且戚继光对鞑靼人也是恩威并施,几个回合下来将在大宁游牧的鞑靼人收拾得服服贴贴,以前闹得很凶的乌梁海部都跑去砍木头拉到喜峰口换钱了,没空打仗,十几年下来边境一直太平无事,墩军自然也没有生命之虞。但打从周咏来了之后,就再也没有这种好事了,这家伙不光克扣军饷,还四处挑事,让原本关系已经大大缓和了的蓟镇和乌梁海部、敖汉部、翁牛特部等部落再度刀兵相见,蓟镇频频去打草谷,鞑靼人也频繁犯边袭击墩台、营寨,整个蓟镇烽烟四起,墩军苦不堪言。
做人最怕有比较。以前整个永平府除开少数商人、地主之外,大家都很苦,所以墩军也不觉得有什么。但打从龙岩峰大力整顿永平皇庄,尤其是这一战每个皇庄民兵都获得了一两白银的奖励后,墩军的心理一下子变得极度不平衡了。妈蛋,那些民兵不过是拿起弓弩长矛守卫一下皇庄,连鞑靼人的影子都没见着就得到了这么多赏银,我们呢?几代十几代人一直守在边塞,日夜提心吊胆地警戒着,不知道跟鞑靼人打过多少恶仗,死了多少人,却连点银屑都见不着,这公平吗?
不公平!
于是,墩军们纷纷卷包裹跑路,跑到永平府加入皇庄了。他们好歹也是有武艺在身的,不怕皇庄不收。而镇守边墙的边军不仅不阻拦,还跟他们一起跑……拜大明那不把军人当人的优良传统所赐,这些镇守边墙的边军日子也没比墩军好到哪,难得有这样的好机会,此时不跑更待何时?
张佳胤对此十分忧虑:“蓟镇本来兵力就紧张,现在逃兵情况又越来越严重……好死不死的还刚刚跟鞑靼人大战了一场,消灭了他们好几千人,鞑靼人势必要报复的!这可如何是好!”
他看着杨四畏:“能否让军官采取强硬一点的手段,严惩一批逃跑的边军,以儆效尤?”
杨四畏苦笑:“军官都带头跑了……”
张佳胤:“……”
军官都带头跑了,那还玩个毛线啊!
杨四畏哀求:“大人,你去跟那位龙内侍商量一下,让他赶紧收了神通吧,再这样下去,蓟镇就真的无兵可用了!”
张佳胤打心里不愿意思宦官打交道。明朝的文人都挺傲的,打心里看不起宦官,认为宦官都是些不学无术、只会祸国殃民的祸胎,跟宦官打交道对自己的名声不好。可现在的情况已经容不得他骄傲了,再不采取一点措施,蓟镇边军真的能跑清光的!
他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说:“让人拿上老夫的名贴,去请龙内侍过来一叙。”
下人赶紧去了。
一天后,下人回来,一脸郁闷地说:“龙内侍说了,他现在很忙,十天半个月内都脱不了身!”
张佳胤有点恼怒:“他在忙什么?这分明是在给老夫摆架子!”
那下人说:“他还真的很忙……”
龙岩峰确实很忙,忙得都快没时间吃饭了。
永平府原本是典型的穷山恶水,向来只有人口往外逃的份,极少有人愿意到这里来定居。但是打从他来了之后,就有大批大批的流民、棚户源源不断地涌过来,要加入皇庄当庄户了。冷口寨一战,他麾下这支成军不到一年的延绥兵名扬天下,万历大喜之下亲自赐名为“神武军”,先不管这个名字有多中二吧,至少整个北直隶的人都知道了,这里有一支非常能打的军队,一战砍了两千四百多颗鞑子的脑袋,生俘两千三百多人,有他们在,鞑子看着边墙都瑟瑟发抖。于是,更多的流民甚至缺少土地的农民蜂拥而来,往日人烟稀少的永平府现在居然有点人满为患了!
这可把龙岩峰给忙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