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君臣围池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唐咸鱼王爷!
午后,李靖率先返回家中。
他为了避嫌避祸,不愿意太多参与到朝政之中。
如今战事如此,每日入宫议政,依然是战战兢兢。
若是长久的留在宫中,恐怕又会被天子猜疑。
虽然天子乃是宽宏之人,但天威难测,谁知道天子日辉会有何心思呢?
喝着暖暖的羹汤,李靖感觉身上的寒意彻底被祛除,一切都暖洋洋的。
而在太液池边,李世民和房玄龄裹在厚厚的裘衣当中,亭子里也燃烧着炭火,却总是温暖不了湖畔的小亭。
最终由王德命人将亭子三面用屏风挡住,只留下冰面的视野。
穿堂风消失,小亭才温暖起来。
望着冰封的太液池,房玄龄手脚发冷,在熊熊燃烧的炭火边烤着,许久才缓和过来。
房玄龄心中腹诽,究竟有什么事,一定要来到这里商谈,寒冬腊月,毫无景致,除了空旷一点,还有什么好处?
“玄龄啊,可还记得那是何处吗?”李世民指着太液池旁的一座殿宇。
看起来富丽堂皇,可细细看去,却毫无人气,似乎许久没有人住过。
“臣目力不及,不能远望。”房玄龄艰难看去,勉强看了一会,还是为难的摇头。
读书半辈子,早就近视了。
能看清百步之外的建筑,除非戴眼镜。
可是……贞观十一年哪来的眼镜?
所以房玄龄注定无法欣赏远距离的美景。
以至于天子每次设宴,堂下舞姬起舞,房玄龄总是能做到面色如常的饮酒。
旁人都道宰相雅量,腹内有乾坤,不因小节而动。
唯有与他亲近之人才知道,这位宰相是真的看不到,不是装作看不到。
李世民一拍额头,笑道:“朕糊涂了,玄龄看不清远景……却不知朕年老之后,还能不能看清奏疏?”
“陛下春秋鼎盛,何必想几十年之后的事?”
“乡间农人,一字不识,年老也有目不能视者,若饱学之士,日诵万言,年逾花甲,尚且耳聪目明,可辨百步之相,陛下何以思之过远。”房玄龄劝道。
近视与否,看基因。
用眼过度是诱因,并非根本原因。
“朕知道……玄龄看这冰面,光洁如镜,水下犹得望见水草鱼虾。”
李世民看着水下的世界,发出了属于自己的感慨:“水至清则无鱼,诸王各有所求,玄龄知道吗?”
似乎是牢骚之言,又似乎是可以选择了一个隐秘而又随意的场合,和帝国的宰相谈论帝国最为严肃的问题。
继承。
房玄龄闻言,沉默不言。
此中事,尚且为时过早。
等到贞观二十年,乃至贞观三十年以后在说也不迟。
“魏王欲为太子,名不副实,朕已经命他就国,可是其他诸王,却各有心意,阴私之言,不可胜数。”李世民望着一览无余的太液池,颇为感慨的说道。
自从诸王日渐年长以来,对皇位的角逐,日渐激烈。
尤其是太子与魏王之间,明枪暗箭,杀气腾腾。
皇位之争,向来是无法调和的矛盾,即便李世民毫无办法。
“魏王之事暂且不论,吴王却颇有贤名,总兵征战亦有所长,于军略之上,颇与朕相类。”李世民轻声道,身边没有起居郎,他可以说一些平日里无论如何也不能说的话。
“吴王若为天子,或许是英武之君,若是朕打的底子够好,四夷宾服,指日可待。”
“可是太子也没有过错,高明向来聪慧,而今整饬河道也算是果敢有为,无罪而废黜,朕亦不忍。”
房玄龄低着头,一言不发。
此时此刻,他的脑中百转千回,判断着天子究竟作何谋划。
是因为魏王之事有感而发,还是怎样?
“陛下,大唐如今的局面来之不易,若是守成之主,中人之姿,恐怕难以维持。”房玄龄道。
李世民叹息一声,将一封奏疏取出,交到房玄龄手中,同时道:“帝子有意于大位,本不是稀奇事,只是朕未曾料到,朕的诸子,竟然人人都想坐这个位子。”
“旁人且不论,吴王有意大位,乃是板上钉钉之事。”
“朕办科举,他也办科举,朕纳贤才,他也纳贤才,朕有军功,他也要礼军功,处处与朕相较,其心思如何,不言自明。”
李世民说这段话的时候,语气还算平和,只是稍显无奈,毕竟如同吴王这样优秀的亲王,不向往皇位是不可能的。
李世民也不相信吴王对这个位子没有什么想法。
小亭之中突然静下来,李世民不再开口,房玄龄也垂首思索,唯有木炭爆开的声音,不时响起。
不远处的冰面下,金鱼四处游动,午后骄阳的照耀其上,金光灿灿。
突然,房玄龄开了口。
“陛下,吴王要争,便由吴王去争,大唐的情势,非明君贤才不能治之,若吴王真有尧舜之姿,可堪天下之重,陛下以天下传之,对天下苍生,也是一件好事。”
“即便吴王无此才华,也可激励太子殿下,前隋杨勇,也是少年英武聪慧,长大愈发荒唐,臣恐太子殿下重蹈覆辙。”
房玄龄一片肺腑之言,大唐如今的局势虽然日渐恢复,但还是需要明君治之,平常的守成之君,保不住大唐的江山。
“朕知道了。”李世民沉默半晌,突然道:“若是立吴王,太子当如何?”
房玄龄正色以对:“陛下,天下为重。”
“陛下是天子,天子无私,万民皆是陛下赤子,岂可因太子一人,以废天下。”
“同样,若是太子贤能,陛下也需舍得吴王,万不可以一己之私,以废天下苍生之福。”
李世民缓缓点头,却是一句话也不说,望着反射着刺眼阳光的冰面,陷入了沉思当中。
李世民自然不会说“杀得不是你儿子”这样的混账话,区区一个儿子,对于天子完全在舍弃的范围之内。
江山社稷和一个儿子相比,孰重孰轻,李世民分得清楚。
而千秋之评,对李世民而言固然重要,但细细思量,还是天下更为重要一些。
大唐的社稷,不能三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