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 爱子之深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江山纵横!
“臣谢方叔,合一众大臣,恳请官家出对——”福宁殿宫门前,谢方叔带着一群文官在那里高声叫门,全然不顾董宋臣等内侍的阻拦。
谢方叔本以为拦下了皇后要太子监国的意图,还能有回转余地,他回去好好权衡了一番,哪怕是让荣王赵与芮出任临安府尹,也总好过太子赵维把控政局,不料官家醒来,一道圣旨加封太子做了尚书令……
自隋文帝建立隋朝以来,三省六部制逐步趋于完善,所谓“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这三省的最高长官分别是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令,三省之中,由于尚书省是负责政令的具体施行,所以机构最为庞大,尚书令之下设左右仆射,协助尚书令处理尚书省事务。尚书省之下设礼、吏、工、户、刑、兵六部,每一部的主官、副长官分别称为尚书、侍郎,这样的一套体系构成了隋唐时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故而称之为“三省六部”。
到了初唐时期,尚书令这个位置上出了个了不起的人物——李世民,李渊在位之时,李世民在尚书令位置上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夺权上位,自此之后,尚书令一职再无人可以出任(开玩笑,李世民坐过的位置,是能随便坐的?),尚书省的实际事务均由左右仆射处理,唐太宗后期,中书、门下的职能开始合并,出现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便是以一人同时肩挑中书、门下两省事务,再到武则天时代,中书省改成“凤阁”,门下省改称“鸾台”,中书令改称“内史”,所以当初武则天授予狄仁杰的官职名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内史”,就可以知道他当时是朝廷上,皇帝之下的第一人,当之无愧的首相,而三省的其余长官,也就是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左右仆射这些加起来,统称为——宰相。也就是说,宰相和丞相的概念不同,丞相自秦朝开始就是具体的官职名称,而宰相则是多个高级官职的总概念。
经过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唐朝的制度延续到宋朝,就大变样了,三省名义上还是三省,实际上已经合并成了一个省,另设了枢密院、殿前司等机构,三省原来的长官,那些令、侍中统统虚设了,只留下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左仆射例兼门下侍郎,为门下**官,右仆射例兼中书侍郎,为中书**官,这样一来,左右仆射等同于是朝廷百官实际的最高官职,再用多个参知政事平衡宰相大权,延续了下来。左、右仆射经过开封朝的多次演变,到了临安朝,孝宗时期改制,最终改为了左、右丞相,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中这些极高的职位都形同虚设。
另外,宋朝还有个非常有特色的职位,就是府尹,这个府尹可不是知府、知州,府尹只有首都这一府才设,北宋的开封府尹、南宋的临安府尹,其地位等同于六部尚书,第一个开封府尹是赵光义,也就是宋太宗,所以,开封(临安)府尹一职十分重要,这也是谢道清毫不犹豫地拒绝谢方叔提议赵与芮担任临安府尹的原因!因为太宗赵光义的缘故,自此之后皇室成员担任府尹一职,通常意味着此人便是储君,谢道清怎么可能放着嫡子赵维不管,让小叔子上位?
谢方叔原以为赵维监国,也就履临安府尹一职而已,万万没想到大病一场的赵昀竟然把虚设了几百年的尚书令给翻了出来,加在了太子的头上。这让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毕竟临安府尹虽然也是位极人臣,却仍在左右丞相之下,这尚书令却是凌驾于丞相之上,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首!所以,谢方叔拼死,也要拉上党羽,去找官家“求对”,他和赵维已然势同水火,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赵维当然不可能放任一群无赖一样的官员在福宁殿门口高声喧哗,若是平日也就罢了,如今官家大病卧床,正是需要安静的时候,人家医院都还禁止高声喧哗呢,一群半老头子这么不懂事!气得他一把拉开福宁殿的宫门,大喝一声:“都给我闭嘴!!”
这群文官被突然出现的赵维吓了一跳,立时安静了,赵维毫不客气地斥责他们:“官家大病卧床,需要静养,尔等也是胡子一大把了,这般高声喧哗,好生无礼!君子六艺,礼居于首,尔等身为朝廷命官,身受皇恩,却将圣贤训诫抛之脑后,如此无礼行事,搅扰陛下病榻,不觉得羞愧吗?!”
赵维这番说话,音量并不大,但是字字句句,都猛戳这些文官的要害,拿孔圣人的“礼”去训斥这些老家伙,真是再合适不过,几句话说完,其他人都低下头不好言语,只有谢方叔顽固不化:“太子殿下,我等身为臣子,官家决策不妥,自当直言犯谏……”
“哼,你们这说不上直言,不过,犯贱倒确实是犯贱!”赵维轻蔑一笑,“谢丞相,家父卧床养病,不能操劳,且有谕旨由孤代为监国,你有什么事跟我说,若是因为尔等喧哗吵闹,使家父病情加重,以致有什么不测,那尔等与孤便是杀父之仇!”
最后“杀父之仇”四个字,赵维是咬着牙一个字一个字吐出来的,这些文官,都很明确地感受到了太子言语之中**裸的威胁,这种威胁很有效果,有理有据,而且,太子虽然才十五,却是上过战场沾过血,这手上沾过血的人,那种气场是大不一样的!
“诸位好自为之,勿谓言之不预!”说完这句话,赵维回头进了福宁殿,命内侍关闭宫门,留下一群臣子面面相觑。随后,这些官员对谢方叔说:“相公,我等司里尚有公务,不敢耽搁,实在对不住了……”便纷纷离去,不一会儿就只剩下谢方叔孤身一人,没了帮腔的,他也没有气力继续叫门了,闭上眼叹息了一声,失落地离去。
赵昀在榻上,被谢方叔他们吵醒,看到自己的儿子夺门而出之后,便让董宋臣扶着自己起来,去到门后,赵维斥责官员的话他一字不落全都听得,憔悴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随后让董宋臣扶着自己回到了榻上。
待得中旬的早朝,赵昀的气色总算恢复了些,但还是明显看得出病态,说话声音也不能太大。他这几天躺在床上,没有政事的烦扰,倒是能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前前后后的事。他最初并不叫赵昀,而是叫赵与莒,与先帝宁宗本无父子关系,虽是太祖十世孙,但是到他这一代,早已与平民无异,先帝膝下无子,杨太后才在权臣史弥远的协助下,从宗室之中找到了他,赐名赵昀,立为皇子。
先帝大行之后,赵昀在杨太后和史弥远的支持下继承皇位,最初的十年,他几乎就是个傀儡,对朝政全无发言权,直到史弥远死。可是自己刚刚亲政,就遇上端平入洛,大宋备战不充分,本来已经收复的洛阳和汴京落到蒙古手里,蒙古还借此指责大宋背信弃义,公开南下侵略。此战失败,大宋精锐折损不少,为了能保住江山,他不得不依靠孟珙、赵葵、余玠等股肱之臣,虽然和史弥远比起来,孟珙、赵葵既有能力也有忠心,可是把大权交到他们手里,赵昀始终不得自在。渐渐地,他对政事也不太上心了,一旬一朝,也大多是出工不出力,丞相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赵昀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从他子嗣稀疏就知道,前前后后总共生过3个儿子1个女儿,赵维其实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可惜前两个儿子一出生就体弱,早早就夭亡了,赵维算是唯一一个健康的,襁褓中也差点夭折,多亏皇后和御林军的冯晟庇护才让赵维躲过一劫,健康长大。三四年前,赵昀的身体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衰老的征兆,所以当初才会考虑要不要从亲兄弟荣王的子嗣中选一个过继,也就是这时候,谢道清才让赵维回到临安。
因为自己本身能力不怎么样,长年被权臣架空,赵昀一直有不得志的郁闷,这也是导致他身体每况愈下的原因之一,赵维回来之后,他一直在想,如何避免儿子以后重蹈自己的覆辙,让赵维拜赵葵为师,也有担心以后赵葵成为第二个史弥远,所以他才会同意让赵维去襄阳,同意赵维去军中历练,掌握兵权,有自己能够指挥的兵力,以后他的皇位才能坐得稳当。后来,他和黄尧深夜密谈,黄尧一句“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更坚定了他培养赵维的决心,黄尧还对他说道,太子不同于公主,公主如同金丝雀,可以从小养在深闺中,百般呵护、万般宠爱,但是太子必须是雄鹰,必须经受磨难,才能有翱翔九天的能力。
那时候起,赵昀认可了黄尧太子之师的身份,虽然赵昀能力平庸,算不上什么明君,可是做了这么多年皇帝,政治手腕和头脑还是可圈可点的,在他看来,黄尧是可以用于制衡赵葵的人物,不知不觉中,他甚至意识到,沉寂了千余年的墨家是可以借来削弱世家大族的一支力量,是儿子未来继位后最好用的一支政治势力。如今,赵维手中握有不可小视的兵权,又能在言辞上压制朝廷里的老臣(哪怕谢方叔算不上什么权臣),赵昀的内心是十分欣慰的,这孩子总算不是个平庸之才,应该可以适当放手,让这只小鹰试着自己去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