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瘟疫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越历史:泱泱华夏,对话古今!
黄渊在魔都。
这是一座海纳百川,包容万千的国际性大都市。
是我华夏的港口城市,四大超一线城市之一。
统领长江三角洲,经济实力无比强大。港口上,每天都游荡着上百艘邮轮。进行着上万亿的交易。
可以说,这座城市在华夏的GDP增长中占据了主要地位,甚至要超过京都。
在事情发生之前,几乎没有人相信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
毕竟,这里可是魔都啊!
但,三月二号,就在上班族准备上班,学生和老师准备上课,军人们照常训练,小商小贩正常打开店门准备营业,黄渊准备好李世民篇,准备播出的时候。
异变突生!
瘟疫,在魔都爆发了!
强制性隔离封控,李世民篇,被迫暂停。
讲道理,第一次瘟疫爆发是在武州,都是三年前的事情了。
一来武州的各方面实力远不如魔都,二来都有三年的缓冲时间了,可当瘟疫爆发的时候。
魔都还是沦陷了。
这简直,难以理解。
一开始,为了照顾当地经济,魔都还是没有选择封城。
直到他们发现,这次的瘟疫是经历过变异的,传染性更强,更广,隐匿时间也更长,可谓来势汹汹。
最终,迫不得已之下,魔都还是封城了。
接近两千五百万人,被封在这座港口城市中,艰难度日。
每日新增感染人数,从一开始的几百,到几千,最终破万!
一时间,人心惶惶。
不过好在,我们是华夏民族,骨子里的坚韧不拔时刻都在。
在政府的号召下,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抗疫。
我们足不出户,每天做核酸,做抗原,积极检测,揪出感染者。
各种隔离酒店为感染者免费开放,一个又一个方舱医院拔地而起。
我们以为,希望的尽头,就是曙光!
然而事实证明,好像并非如此。
四月一号,已经一个月后了。
封控了整整一个月,不管是核酸还是抗原,每天都积极配合。
但结果,却越来越坏。
每天的感染人数,超过了两万!
这是什么概念?
几乎占据全国总感染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了!
这一次,魔都好像撑不住了。
城内的2500万人,危在旦夕!
更难的是,生活物资问题。
一旦封城,平时再平常不过的物资,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尤其是要供应给2500万人的物资,这么大的数量,从哪里来?
所以城内居民的生活已经收到了严重影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饭吃!
是的!
自新华夏建立以来,就很少有人吃不饱饭了。
随后袁老爷子又发明了杂交水稻,从此以后,天下人民不说个个富足安康,但至少吃饭不成问题。
这年头,吃不起饭饿死的概率,大概和陈冠蜥遇到四个很坏很坏的人的概率一样大。
但是现在,对于魔都的普通民众来说,这个荒诞不羁的可能,正在逐渐趋近于现实。
阳台上,大强看着楼下寂静的街道,正在有一只没一只地抽着烟,以抒发内心苦闷。
他不是魔都本地人,之所以来这里,只是因为当时听人说魔都是大都市,能赚到钱。
但是沪漂十几载岁月,生活早已磨平了他的棱角。
别说挣大钱了,连生活都是困难。
每天只能到工地搬砖,赚一点血汗钱补贴家用,亦或者晚上跑出租接客,赚辛苦钱。
他这样的人,在魔都是最底层的。
不过好在,有个女孩愿意嫁给他。
就在去年,两人已经结婚生子。
如今生活也算幸福,美满。
孩子也已经一岁,看起来粉雕玉琢,可爱极了。
他打算在魔都再奋斗几年,赚够了钱,就回老家买房。
从此老婆孩子热炕头,生活乐无边!
但是...瘟疫的出现,却打断了他所有的规划。
首先一点,全员隔离,他的工作停了,没有收入。
而且工地的活儿...间隔一两个月,到时候属不属于自己都不一定。
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来源。
但是这房租却是货真价实的,一天都不能少。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儿。
整个魔都2500万人都在坚持,他也不至于坚持不了。
只是昨天晚上开始,情况就不同了。
他一岁大的孩子,半夜两点半突然发烧,直到现在,依旧是高烧不退。
社区说是会组织人手来帮忙,但现在瘟疫当头,可能不一定能及时过来。
这话确实没毛病,毕竟是瘟疫时期,医疗资源有限。而且人家也没说不管,倒算是良心了。
只是,看着孩子难受的样子,他这个做父亲的,心里难受啊。
男人一难受,没什么发泄途径,似乎只能抽根烟了。
他需要尼古丁和多巴胺,帮他缓解一下焦虑。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能倒。
一根烟抽完,扔掉烟头,用脚踩灭。他站起身来,继续为孩子的就医问题拨打社区电话。
另一处,同样是一个小区。
这家里,没有多少人,一个半大的女娃娃,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女性,仅此两人而已。
这是一位独自带着孩子的单身母亲,独立女性。
她是魔都本地人,父母住在另一个小区,距离不远不近,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带着女儿回去看看爸妈。
瘟疫爆发之后,她和女儿的生活基本上没受到什么影响。
上班可以线上上班,饭家里有。菜的话需要每天早上起来抢,虽然困难了一点,麻烦了一点,而且不确定能抢到什么菜,但也不是不可能克服。
但是...父母却不能保障自己的生活。
老年人嘛,大家都清楚,对智能手机这种新鲜事物接触能力都不行。
更遑论在各种微信群,qq群抢菜了。
老两口基本上就是靠着社区和邻居家里的年轻人救济,才能吃得饱饭。
至于吃的好不好,这种危急关头,谁还能奢求这些?
不过很快,噩运就来了。
老两口一直以来的老毛病犯了,但是药物都已经用完了。
自己这里倒是还有一点,可是,该怎么送过去?
这年头谁能帮她把药送到老两口的手里?
平时看起来不近不远的距离,此刻却宛如天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