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善始善终(上)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望族!
因有吕丫这个拖累,沈瑞等人赶到下一个城镇时,已是黄昏时分。
依旧是寻了大客栈住下,不过这回歇了不是一晚,而是在这里滞留了下来,为了是安置吕丫。
那日入住客栈,用了晚饭后,五宣便叫小二去请官媒。
安置吕丫,沈瑞并不意外,因这两日王守仁待吕丫很是冷淡,明显是不愿生出感情来;若是王守仁帮一个就容留一个在身边,那善事做的就太绊手绊脚。让沈瑞意外的是,安置吕丫的法子。
吕丫因瘦小、看着不过七、八岁,实际与沈瑞同龄,已经十岁。王守仁安置她的办法,竟然是要将她嫁出去。
嫁出去?
沈瑞表示很吃惊,难道十岁真的很大么?就可以谈婚论嫁?
显然,类似的事情五志经历的不是头一遭,等媒婆被叫来,王守仁没有出面,而是吩咐五宣带着沈瑞去应对。吕丫这个当事人,现在也得露个面。
五宣心有成算,低声安抚了吕丫几句。吕丫的脑袋垂得更低了,耳朵通红。
沈瑞在旁见状,抽了抽嘴角,小姑娘这是害羞?
等看到官媒,五宣便指着吕丫道:“这丫头是孤女,被叔叔插了草标,我家大哥心善,收了委身书,只是出门在外,带个小丫头不便。请妈妈过来,是想要寻个妥当的人家,安置这丫头。她本是小户女儿,不做婢哩,莫要寻那富贵人家,寻个百姓人家做个亲。”
官媒笑着说道:“小哥心善。。只时下这风俗,小哥也晓得,娶媳重嫁财哩。。这丫头看着是个老实丫头,可年岁小,这光着身子进门……”
五宣哼了一声道:“妈妈莫要哄人,时下婚嫁是重嫁财,可还讲究聘金。总有寒门小户、或儿子多的人家,说亲不易。这自古以来有娶不上婆娘的汉子,可没有嫁不出的小娘子。”
官媒说了这许多,不过是习惯使然,想要压下吕丫的身价银。见五宣是个明白的,她便不啰嗦,道:“那婆子就去帮小哥打听打听,且不知这聘银几何?”
昨天能五两银子买下吕丫,那是牙婆借着衙役的势压了价,要不然怎么得七、八两银子。七、八岁的小姑娘,是人牙手中最好出手,大户人家进人,多是买这个年岁的小丫头。年岁小的,还需人照顾;年岁再大几岁,性情定了,不好管教。
吕丫要是七、八岁,就算要给人做童养媳,乐意要的人家也不多,因为年岁太小,需要养的年头太多;可十岁,就不一样。即便她看着瘦小,可年岁在这里,过个三、四年来潮,就能成礼。
五宣想了想道:“聘银看人家境况,日子过的去的人家就四两;日子过的实在困难就二两。只是要清白人家,公婆要和善,万不能是那打打骂骂的人家。新郎年岁差不多才好,太大的怕是等不及这丫头长大;太小的,往后受累哩。”说罢,将半两重的银叶子塞到官媒手中,道:“我家大哥既做了善事,总要求个善始善终,就劳烦妈妈多费费心。这个与妈妈吃茶,等亲事说妥当,再与妈妈谢媒礼。”
这官媒早就听小二说,这投店的主家是位举人老爷,见五宣书童装扮,带了个更小的哥儿出来应付自己,本还有些不满。不过见五宣口齿伶俐,说的头头是道,出手又阔绰,那丝丝不满也就散去。
官媒走家串户,自是瞧出五宣这做派,不是寻常小厮、书童,像是高门大户出来。如今茶水银子就给了半两,等到事情妥当,这“谢媒礼”少说也要一两,这婆子就热乎不少。
官媒走到吕丫跟前,拉着吕丫的手摩挲了一下,又问她会做什么活计,父母什么时候没的,亲戚还剩下何人。一问一答,套出不少话来,最后这婆子还不忘提了提吕丫的裙子,看了看她的脚。吕丫的脚缠过,可又放开过,看着比四、五寸稍大。
最后,官媒记了吕丫的八字,对五宣道:“这吕姐儿相貌性情都好,就是命太硬。寻到有意的人家,也得先和八字,再说其他,要不也是白折腾。这样一来,许是就要耽搁几日。”
五萱道:“到底关系这丫头终身,不怕慢,三、五日的没甚,只是别太久。”
官媒笑着下去,五宣打吕丫回房,带着沈瑞到王守仁这边回话。
王守仁听了,点点头,道:“如此安排正好,只是送人送到底,左右要停几日,你们打听打听此地嫁妆行情,这两日给那丫头预备出一份来。就按照聘银的双倍。”
五宣似乎对王守仁的安排并不意外,点头应了;沈瑞有些明白王守仁的用意。
吕丫只是卖身孤女,即便让她带一份嫁妆,旁人也只有挑剔的。即便勉强应下,也不过是看在她嫁妆的份上,等花光她的嫁妆,还不是任由婆家处置;只有将吕丫的不足尽数说了,还能接纳她的人家,以后才不会嫌弃她。至于要聘银,那是因白得的东西,没人会珍惜;白送上门的人,也只会让人瞧不起。
而那些咬牙凑“聘银”娶童养媳的人家,日子肯定不会富裕,这个时候收到一份双倍聘银的嫁妆,则是意外惊喜。对于吕丫这带来惊喜的小新娘,也更容易接纳。
王守仁如此安排,不过是对人心看的透彻。
举手之劳帮人与这样为人尽心筹划是两件事。
见沈瑞绷着小脸若有所思,王守仁道:“瑞哥在想甚?”
沈瑞的抬头道:“先生经常如此行善?不过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把一把还罢了,作甚先生愿意如此周全?”
王守仁笑着说道:“与我花些心思、费几个银子的小事,与她却是生死攸关。我若是不在意,轻慢处置,说不得帮人也成了害人。与其那样,还不若从开始就不帮。”
听到这些话,沈瑞想起上辈子听过的一个故事。
退潮后海边滩涂上留下许多小鱼,有个孩子见了,顶着烈日,一条条捡起滩涂上小鱼,重新送回大海。大人看了,觉得这孩傻,说:“海边那么多小鱼,怎么能捡得过来?你这么做,谁会在乎?”孩子指着手心中的小鱼道:“这条鱼在乎。”又捧了另外一条:“这条鱼也在乎。”
原来五百年前,就有人开始“捡小鱼”了。
*
官媒说是要耽搁几日,可过了两日便登门。看来是用了心思的,找了三个人家出来,将那几家的情形仔细地讲了一遍。第一家还是个孤儿寡母两个,还是读书人家,祖上出过秀才,去了的当家是童生,这家的小哥十二岁,由寡母纺织供着读书;第二家是菜农,当家娘子没了,只有当家的带了两个半大小子,大小子十七,二小子十五,都没说亲,这次说的就是这个大小子;第三户长辈倒是齐全,当家人是木匠,做的一手好伙计,就是家中人口多,上有三位老人,下有五个儿女,祖孙三代十来口人,日子过得紧罢,说的是他们家大小子,今年十四;第四户家人口简单,一对老两口,带了一个孙子,老两口早年在城外摆茶水摊,如今老了,便在家里做些手工,孙子十三,已经做了在布庄做了两年学徒,眼看就能出师做伙计。
五宣仔细听了一遍,想了想,道:“丫头还小,正需长辈教导。第二户没个娘子,那孩子年纪有太大了,不妥当。剩下那三家,我不好拿主意哩。妈妈先吃茶,我去寻我家大哥拿主意。”
沈瑞晓得,这话不过是说的婉转。那第二家,都是青壮,极容易出是非。两个儿子都没说上亲事,多是因这个缘故。
如今待客的是吕丫住的客房,五宣请那婆子稍坐,让沈瑞陪着,自己起身便去了隔壁。至于吕丫,昨日官媒看过了,今日就避到隔壁,给王守仁磨墨。这谈的虽是她的婚姻大事,可这事情还真轮不到她拿主意。若是她大些,自然是由她选择,喜乐自得;可她还小,就算自己有主意,想的也不会有大人想的这么周全。
沈瑞年岁不大,可白白净净,清秀可爱,很容易得人好感。官媒乐呵呵地与他说话,话中不乏打探之意。
沈瑞有一句没一句地答了,却都是避实就虚,没一句有用的话。这婆子五十多岁,哪里听不出,心中腹诽不已,对着沈瑞却越热络。寻常小户家童子,哪里会这么精;一个两个,都跟人精子似的,只好豪门大户的小哥,才有这样气度。
隔壁,五宣将那三家的情形对王守仁说了一遍,王守仁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户读书人家罢了,若是不成才还罢,成才了有的挑剔;第三家、第四家你带瑞哥去转转,看看两家人品口碑。”
五宣再见官媒,就仔细问起第三家、第四家的情形,又问长辈的脾气,提出要过去看看。
官媒见他那么仔细,并没有不耐烦,带了五宣与沈瑞出了客栈。
路上,五宣问起房子,即便是寒门,也要有恒产才好。
因马上就过去看,官媒也尽实说了,那第三家还真是典的屋子,不过听说攒下了买房子的钱,就是一时没有合适的;第四家是自己的房子,只有正房厢房加起来三间,不过因人口少,也够用了,就是年久失修,屋子破旧得厉害。
搁在讲究人家,这样直接上门很是不礼貌,可市井人家哪里讲究这个。
先去的是木匠家,他们家典的屋子,有个大院子,沈瑞等人到时,这家爷孙父子几个,正在做木活。
见来的官媒,这家当家人忙高声唤娘子出来,木匠娘子扶着腰出来,很热络,笑着道:“妈妈来了,快屋里吃茶,那边可是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