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寒门枭臣 > 第二百章 鹿门山榷场

第二百章 鹿门山榷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寒门枭臣!

“小全子,你回去后马上去找你表爷爷,让他设法联络东湖船坞里的同乡。摸清朱长义残害民夫后抛尸的地点,我还要知道每个死去的乡亲的名字,还有他们的死因。”

杨墨坐在马车里,胸腔里充斥着满腔愤懑。

整个朝廷暗无天日,早已没有法度可言。

既然如此,那就让我杨墨重新给你们立法度,立规矩。

不守我杨墨法度者,以我之法度严惩!

既然你朱长义跳得最欢,那就先拿你祭刀!

“是。”小全子激动的应了一声。

挥舞马鞭,抽向马臀,浑身充满了力量。

跟随先生日久,只要一听先生的语气,他就知道,先生要动真格的了。

这可是不可多得的历练的机会!

小全子也被这些嚣张的家伙气得够呛,怀里的匕首早已饥渴难耐。

小全子暗中自去行事不提。

且说十多天转瞬即逝。

将近岁末,整个府城的防务似乎都松懈了下来。

官民们全都沉浸在了节日的氛围之中。

不仅府城内钟鼓二楼下的市场交易日渐繁盛。

就连鹿门山和白河口两处榷场,也都是人潮汹涌。

汉人商贩和猛兀儿商贩都不想错过这个一年仅有一次的旺季。

纷纷拿出了压箱底的好东西,到两处榷场内货卖。

杨墨早就要去鹿门山榷场办事。

一直没能抽出时间。

这次刚好趁这个机会,顺便去瞧个热闹。

这天一大早,杨墨便带上梁安,小全子和两个老兵悄然出了城。

乘坐自家商船,往榷场码头而来。

商船一路顺流而下。

杨墨站立船头,但见江上百舸争流,千帆竞渡。

想起不久之前,襄阳水师三分之一的战船才沉入江底。

不过数月时间,人们似乎就已经完全把这件事给抛到了九霄云外。

江汉一带的商人们,仍然争着抢着把紧俏物资一船一船的拉来与猛兀儿人交易。

可见双边贸易大胤百姓也是有利可图的。

这世上最难防的就是软刀子。

猛兀儿人正在用互市一点点蚕食大胤朝的根基。

只可惜,像杨墨这样的明眼人却是少之又少。

早在数月这前,杨墨就曾嘱咐顾菲菲按照他的方法,派人暗中在两处榷场做过调研。

他震惊的发现,汉人与猛兀儿人互市的利润非常可观。

猛兀儿人不仅卖马和毛皮,还有从西域各地远道而来的各种名贵香料,宝石,玉器,手工艺品等等。

这些原本都是大胤稀缺之物,成品高昂,价格理应十分昂贵才对。

猛兀儿商贩却非常慷慨的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与大胤交换盐铁,粮食和布匹等寻常物品。

江南大批的粮食和布匹就这样源源不断的流向江北。

换来的却都是即不当吃,也不当喝的玩物。

导致襄阳府粮食价格暴涨。

可是不管粮食价格涨多少倍,猛兀儿商贩仍然乐此不疲。

直到惊动了官府,引起了吕文渊的关注。

吕文渊不得不下达了禁令,猛兀儿人才稍稍有所收敛。

官府的禁令不仅没能打消汉人商贩的贪婪,反而让他们对与猛人的粮食交易更加趋之若鹜。

汉商们不惜铤而走险,私下里也要继续粮食和布匹的交易。

吕文渊毕竟精力有限,并不能时刻盯着他们。

因此关乎民生的基本物资,仍然是呈流出状态的。

杨墨了解到这些,暗自痛心。

两军随时都有可能开战。

战端一开,粮食价格必然还会一路上扬。

杨墨这次来,正是为尽一己之力,在府城内囤下一大批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游览榷场不过是顺便。

大船一路顺风顺水,须臾间已经行驶到鹿门山脚下的榷场码头。

码头前船挨着船,人挤着人,根本铺排不开。

一行五人只好把商船停在了离码头尚有一箭之地的堤岸边。

这里停靠的船只也不少。

几人的到来,倒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留一个老兵看守船只,杨墨便带着另外三人,在梁安的引领下,向榷场大门信步而来。

这次来,几人兜里都揣了不少钱。

想趁这个机会,到榨场里给家人捎带点东西。

这里的商品,可比襄阳城钟鼓两市的全多了,甚至不输给都城临安。

由于是节庆时候,这里不光有商贾,还汇聚了许多杂耍艺人。

有顶大缸的,叠碗的,吞剑的,喷火的,耍猴的,斗鸡的,驯鸟的,斗蛐蛐的……

都想趁着节庆时间大赚一笔。

总的来说,这些卖艺的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靠自身卖艺为生。

一类是以驯养禽兽卖艺为生。

靠自身技艺的都是有组织的,他们的组织叫作云机社。

这些卖艺人都是抱团来的。

所以榷场中表演每种技艺的人几乎都只有一家,不会出现重复。

驯养禽兽的,也有个名目,叫作教虫儿。

这里的虫可不光只指昆虫。

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凡是动物都包括在内。

听说在都城临安,甚至有驯养鱼鳖和水獭表演的。

教虫儿的没有社团,但有很高的技术门坎,都是家族代代相传。

外人想学也没地方学去。

杨墨一行人眼花缭乱,几乎忘了自己是来干什么的。

这时,忽然听小全子在人堆里叫道:“先生,快来这儿。”

杨墨扭头一看,就见对面一家店铺门口挤满了人,不知道都在看什么稀奇。

小全子在人前跳着脚大叫。

梁安等人也很好奇,都护着杨墨挤了进去。

杨墨挤到前面一看。

原来前面立着一根胳膊粗细的木柱。

木柱上立着一只神气活现的海冬青,羽毛光亮,两只眼睛更是精光四射。

面对众多兴奋的面孔,海东青表现的极为淡定。

甚至左右转动着脑袋,轻蔑的扫视着一众看客。

海东青的爪下挂着一张牌子,上书价值纹银五千两。

海东青产自辽东,极难捕获。

驯养它更是难比登天。

十只海东青里面,能够驯成一只就算是奇迹。

一旦驯服,它便只认一件信物。

信物在谁手里,就听命于谁。

听说临安城的公子王孙们,都以拥有此物为荣。

不惜万金,也要购得。

“先生,你看这鸟多精神。”

小全子玩心大起,想起大夫人曾经说起过,辽东有种鹰隼,名叫海冬青,打猎最是厉害。

今天有幸目睹,就想着喊杨墨来看看。

高媛媛祖籍辽东,听说还是高句丽皇室后裔。

大靖被猛兀儿灭国之后,她祖辈才随同南逃的难民,一同举家逃到襄阳府。

大靖灭国之时,她还没出生呢!

她所知道的关于辽东的故事,都是从小听长辈们谈起的。

这也导致高媛媛对辽东的风物分外向往。

杨墨直到婚后好几个月才知道这些。

还是高媛媛主动跟他和刘晓玉几人讲起的。

没想到在这种地方,也能见到辽东物产。

“买下吧!”

杨墨一挥手,让梁安上去买鹰。

人群见如此昂贵的海冬青有了买主,都很震惊。

纷纷向杨墨投来艳羡的目光。

五千两可不是个小数目,能眼都不眨就花出五千两的顾客可不多。

何况还是只拿它来买一只玩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