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汉末风起 > 第十三话 高顺练兵

第十三话 高顺练兵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汉末风起!

风吹拂着校场的旌旗猎猎作响,午后的阳光和煦地洒落在大地之上,染出一片光晕。

校场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随风摆动,如此美景好不动人。

不远处的农田里,农人们辛勤的劳作着,依稀还能听到几声孩童玩闹的嬉笑声。

此时的并州并没有想象中的贫瘠,位于黄河中游,更是直流密布,可谓是水土丰茂。只是连连征战,导致土地无人耕种才显得荒凉而已。

雁门郡虽然没有直接和黄河接壤,但是几条水源充足的河流穿梭在版图之上,也很好的滋润了这片大地。

被公文压住阵脚的陈风好不容易忙里偷闲出来一趟。这一路走来看着城内外辛勤的汉家百姓,嘴角也不自觉的泛起笑意。

有这么一瞬,陈风内心仿佛明白了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就是这样朴实的汉人百姓们,如何守住他们劳作之后的那一丝欢愉。

此刻的陈风左手做伞搭于前额处,看着不远处正在操练的新兵。

只见一身扎甲的高顺手握环首刀立于校场中台,随着手臂的挥舞,校场阵列的士卒们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喝声。

“杀”高顺环首刀下劈,厉声喊道。

“喝”士卒们高高举起手中刀,左手盾牌下放,右手狠狠劈出。持枪的士卒紧随其后狠狠的刺出手中枪。

“举”

“喝”士卒们把下放的盾牌提于胸口处,右手战刀后撤。持枪士卒把长枪往身前斜插身体半蹲下来作拒马阵。

“疾”

“喝”士卒们听到号令,嘴里爆发呼喝,身体重心下压,大步超前冲去,约冲出去五步后前排刀盾手将手中盾牌顶出。

第二排刀盾手顺势劈出手中刃,在之后的长枪兵迅速从人缝中刺出长矛,一瞬间刀光剑影整齐划一。

看着气势如虹的士卒们,张辽不禁感慨道:

“元循果然是练兵大才,这才操练多久的新兵配合度竟不下于军中老卒了”张辽惊讶的看着校场上威风凛凛的高顺,对着陈风说道(元循为高顺字)。

陈风也是面带笑意的点头,这能够训练出名扬后世的陷阵营的人果然是名不虚传。

而此时的张辽内心更是惊叹不已。他惊叹的不仅仅是高顺的练兵才能,还有陈风的识人之明。

据悉,陈风当时婉言拒绝了刺史大人意欲安排给他的宋魏两将,要知道这两位在并州也算是成名已久的将校了。

而陈风却是点名要了名不见经传的高顺和自己!前几天偶然与高顺聊到这个事情,高顺竟说之前并未与陈风结识。这……

“文远,近期募兵多少?”陈风看着旁边明显神游天外的张辽,和声问道。

张辽听到问话后即刻反应过来,连忙拱手道:“新近从沃阳、繁峙、中陵、阴馆、楼烦、武州等地共募集合格兵丁四百余人,加之前几日约一千三百余人,距离较远的崞、平城、埒、马邑等县也在陆续募集当中。再有月余,即可募集满三千五百新军”

张辽对于军中之事了如指掌,陈风一问便能娓娓道来。

对此,陈风感慨盛名之下无虚士。

但同时他也暗自皱眉,虽有良将在手,但是士卒远远不够呀。莫说未来中原大地将要发生的事情。就说眼前想要守护这一方百姓,手上就这几千人甚至能不能熬过来年匈奴大军的报复都不好说!

思及于此,陈风淡淡的道:“人数远远不够啊。”

“啊?”张辽闻言一愣,可是朝廷给雁门常驻士卒的定额就是三千五百人,粮饷也是按照这个额度发放的。更何况如果超出范围私自募兵,那可是谋逆的大罪呀。

仿佛是知晓了张辽心中所想,陈风淡淡的道:

“就三千五百人,联合雁门郡各县郡兵县兵,人数也不过七千,等到刺史大人那边收到边关消息再到发兵,匈奴人已经劫掠几个地区了,根本不可能做到御敌于外。”

他没说出来的是,把自己的命脉握于他人之手,就算这个人是他父亲的结义兄弟,他也不放心呐。

张辽虽然才十六岁,但是已经从军四年了,也是靠着累积的军功才走到将校这个位置的,边关的百姓十一二岁就从军的不胜枚举。

常年在边关作战,也让张辽很清晰的知道问题所在,但知道归知道,陈风此举虽然可以解决关键问题,但是打破陈规大肆招兵的举动后患是非常大的。

于是说出心中所想:

“可是,朝廷那边给予的粮饷就这么多,我们就算私自募兵也没多余钱粮供给呀,再者……再者雁门一地常年受匈奴迫害,人口稀少!兵源也不足以让我们募集更多甲士。”

陈风点了点头,随后又摇了摇头:“钱粮之事我来想办法,你抓好募兵一事,就算人数招满三千五百人,也可以继续征招,雁门一地兵源不够就从并州其他郡县招兵,我自有办法。”

“那不知将军预计要扩军几何?”张辽问道。

陈风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道:“如果守雁门你觉得需要多少人?”

张辽对此早就在心中排兵布阵无数次了,很轻松的答道:“如果是匈奴平时的秋猎,只需给我四千甲士在加一支骑兵即可。如果匈奴人大举来攻,非万人以上大军不可,不然只能坚壁清野坚守城池了。”

陈风点头,然后沉声道:“那就按照万人的标准招,兵源有多少我要多少!”

万人的标准?张辽听后愣是没敢接话,这陈风如果敢这么干,但凡任何一个官吏揭发那就算有几百张嘴都说不清楚。

陈风显然看出了张辽的顾忌,于是目光深邃的看向远方,说道:

“并州土地并不贫瘠,为何税负如此之低?匈奴年年来,我们年年龟缩城中,城外田地也能跟着我们回城不成?必须御敌于外,雁门乃至并州才能发展起来啊。”

随后陈风目光从深邃再到锐利,他盯着前方整齐的军阵,说道:“匈奴年年来此,不知屠戮了我多少大汉百姓。如果不把他们打疼打怕,边关永远不得安宁。我要叫这帮胡虏知道,什么叫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为此就算搭上我这条命又如何!不打得匈奴不敢犯境又怎能对得起我雁门边关这么多年来浴血沙场的英灵。”

虽然张辽此时很好奇这万人军团的粮饷要从何而来,要知道整个并州目前供给的边军也不过三万余人,这可是丁刺史以一州之力才做到的。

而雁门一地如何做到供给万人……

但是听到陈风所说,张辽也是觉得一身热血犹如沸油一般热烈滚烫。于是抱拳大声说道:“愿随将军左右。”

……

翌日,陈风于郡守府内,在一张灰褐色的纸上书写着。

对于汉代就有纸的事情,陈风还是知道的,毕竟前世他就是靠纸发家,对于纸的来源还是可以娓娓道来的。

话说众所周知的东汉纸源于蔡伦,故称之为蔡伦纸,其实不尽然!

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古人用纸进行书写,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等等再到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

这些纸在后世可是有出土的且有书写内容的。只不过是现在的纸没有后续那么多繁琐的工艺,虽然制作起来时间更长,但是质量却不是很好。

就比如陈风刚刚用于书信的那张,纸张并没有多少柔韧性,极易破损,纸张薄厚程度也不一致,再加上纸片颜色繁杂,主体呈灰褐色。而且稀缺珍贵。这就导致了现在纸片的传播性并不广泛,文人墨客更喜竹简。

……

陈风书写完后,放下笔头。拿起纸张轻轻的吹干墨迹。在看了两遍内容确认无误后把它装入信封当中。随即叫来门口的侍从,“快马将这封信送于丁刺史处”

侍从应诺后转身而去。

陈风正看着离去的侍从背影出神,想着接下来的规划。

门口另外一个侍从却在门外来报,韩庸一行就快入城了。

陈风眼前一亮,韩庸是陈风这具身体本能就发自内心信任的人。

再加上雁门关一战的表现,陈风对韩庸的感官还是非常高的。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物为何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呢。陈风只能推断原时空的雁门一役,全军尽末。故而没有了后续的故事。

此刻陈风已经起身,整理了因跪坐而显得有些凌乱的长袍下摆。随后大步向门外走去,边走边问,“韩校尉可有随行之人?”

侍从答到,“除随行士卒之外,还有中常侍宋典一行”

中常侍宋典?陈风微微在脑海里面搜罗了一圈,实在是想不起这个人是谁,不过中常侍多由宦官担任,那么也不难猜出,这个宋典大概率是现在权倾朝野的十常侍之一了。

陈风思及于此,却是停下了脚步,转身对着随行而来的侍从说道:“去,通知张硕校尉,点兵五百随我出城五里相迎。”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