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车载火炮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皇太孙!
秦良玉挥军南下的时候,北京城里,新一期的《帝国日报》用整个版面的图画搭配文字宣传此次阅兵。
帝国日报的编撰们大都是等着吏部选官的举人们,举人这种东西,在偏远的地带或许还算个宝,被北京城里就是根草。
这作八股文的高手,随便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用华丽的辞藻描绘了这场阅兵仪式,盛赞此次阅兵的军队,是三皇五帝到如今,从未有过的雄壮军队。
步兵的气势,骑兵的威武,以及装甲车的震撼。
这一期的报纸上印了很多黑白图画,画很粗糙,人物一片漆黑,只能看个轮廓,但依旧不会影响人们的热情,在京的洋鬼子们也都买了一份作为收藏。
很多来到大明的外国使团成员甚至是成捆成捆的买,打算带回到欧洲去卖,报纸这种东西在西方也是稀罕玩意,只有罗马等少数城市,在有大事发生时才会发行一期。
礼部官员也把各国公使在阅兵仪式后的反应写成折子送进养心殿,朱由检看了十几本,全是谈装甲车的,好像骑兵和步兵没出场似的。
英法等国倒是稍微提及了一下阅兵式上的步兵,但也只是稍微提及。
他们倒不觉得不披甲的步兵有什么不妥,17世纪30年代,欧洲步兵开始广泛采用,手持枪械占主导地位的战术,也就是被后人戏称为‘排队枪毙’战术的线列战术。
这种战术在亚洲,很少有国家这么玩,但在欧洲只能算是比较新鲜而已,并且在未来的一两百年里,这种战术会越来越流行。
看着奏折上英法等国对大明陆军的随意评价,朱由检没兴趣再看下去,就让他们这么以为吧,等真打起来,这帮洋鬼子就知道大明陆军的厉害了。
……
北京郊外,西南方,卢沟桥边。
这里是北京警备师的驻地,国家军队重编之后,原本的京师三大营被改编为京畿卫戍军,孙承宗转任军长。
军中下辖五个警备师,其中北京警备师是主战师,昌平、宛平、大兴、通州,这四个警备师作为常备师驻守四方。
一旦有敌军逼近,北京城至少有5个师,6万士兵守护。
北京警备师的驻地外,受邀前来的各国公使和各位土司、首领们早已等候多时。
阅兵仪式上,装甲车从他们身边驶过,虽然让他们感受到了压迫感,但毕竟只是走马观花罢了,今天,礼部官员告诉他们,他们不光可以近距离看到,甚至还可以上手抚摸,参观内部结构。
装甲车这种人类认知外的东西足以勾起人们的探索欲。
军营他们是不能进的,工部的匠人们在军营旁边建了一个建议的营地,观摩装甲车的人们站在凹字形的观摩区里,北京警备师的一个营负责在场的秩序维护。
这些士兵全副武装,身体站的笔直,作为京营转型的他们,依旧保持着相当数量的重甲步兵和刀牌手,火枪手数量只占了一半。
他们严格遵守军令,到场观摩装甲车的两千多人,但除了观摩区外,哪儿也不能去。
在装甲车出厂之前,在场两千多人的注意力全在他们身上,很多人这次特意带了画师前来,现在画师们在给这些东方士兵画像,欧洲的画师们还带了颜料,一幅幅彩色的明军警备图跃于纸上。
在凹字形的观摩区的正前方是一片半人高的灌木丛,灌木丛与观摩区中间有三堆等人高的石堆,三堆石头排成倒三角形,他们是关键道具。
当远处传来战车行进间的隆隆声,原本喧嚷的观摩区逐渐安静下来。
一辆装甲车从凹字形的左前方驶来,行进间,排气孔不断往外冒着白烟,在场的画师们通过单筒望远镜仔细观察,把装甲车的具体细节用画笔描绘出来。
跟阅兵仪式那天一样,车长露半个身子在外边,指挥装甲车拐了个弯,驶入演示区。
沉重的钢铁身躯缓缓放缓,在停下前,撞倒了倒三角形的底角石碓。
装甲车终于停下,车身上的炮塔在滑轮组的作用下缓缓调转方向,锁定左前方的石碓,车长抬起右手,意识到要发生什么的观众们都屏住呼吸,等待那一刻到来。
随着车长一声:“放!”。
手臂挥落,紧接着,轰的一声,装甲车左前方的石堆轰然炸开,炸散的石屑崩的到处都是。
等观众们反应过来,只看到装甲车炮口前腾起黑色的火药烟,再看看一地已经碎成渣渣的石头,观众们无不倒吸了口冷气。
这一炮过去,那么大块石头都能轰成渣,要是打在人身上,那还得了?
装甲车上的火炮,相比于巨大的车身来说是比较小的,远没有坦克车上的炮塔那么显眼,比同时期,信奉口径至上的各国火炮来说,装甲车的炮口太小了,比重型抬枪的枪口大不了多少。
谁能想到,那么小的炮弹,居然连一人高的石头都能炸开,并且,那石堆离装甲车至少80步远。
一击之后,装甲车调转炮口,对准了仅剩的一个石碓,再一炮过去,石碓炸裂,这次它颠覆了观众们的认知,连蒙古人和土司老爷们也坐不住了。
这两炮的发射间隔不到20息,这是什么概念?
同时期,各国主战火炮能做到两分钟一发,就已经不错了,这装甲车的小炮,不光威力大,连装填时间居然都这么短,这太可怕了。
两炮之后,装甲车缓缓驶动,从凹字形的右上方离开演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