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明皇太孙 > 第265章 追悔莫及

第265章 追悔莫及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皇太孙!

锦衣卫,他们来干什么?

刘孔昭突然想起朱由检临走前说的话,瞳孔骤然收缩,见三名锦衣卫朝自己走来,失声道;“人不是我杀的,他们是自杀!”

领头的锦衣卫嗤嗤一笑:“你小子行啊,手上还有人命官司呢,但爷们儿不是为你杀人的事来的,有人要见你,把他带走!”

一声令下,两名锦衣卫走过去,架起刘孔昭就往外走,刘孔昭的几个仆从欺负百姓还行,哪里敢拦锦衣卫办差。

任凭刘孔昭如何呼喊谩骂,都动也不动一下。

出了永安堂,两名锦衣卫把他往囚车里一丢就不管他了,刘孔昭因为身上的疼痛连问话的精力都分不出来,倚着栏杆看着周围景象变化。

进入大明门后,囚车行进到千步廊尽头,这时候要去北镇抚司该往左拐,几名锦衣卫却押着囚车直接来到承天门前。

领头的锦衣百户过去跟当值军官出示一块令牌,又说了什么,囚车就被带进承天门。

车轮轱辘转动,看着承天门的城墙从头顶掠过,刘孔昭突然想起那个可恶的小子说的那句“刘爵爷不用找我,这两日我自会找你。”

他心中顿感不妙,他即便再傻也知道什么人能驱使锦衣卫带着囚车,大摇大摆的进入承天门。

囚车七拐八拐,把他带到一处幽静的殿室外,经过通禀,刘孔昭被锦衣卫连拖带拽的丢进殿内。

看到书案后坐着的那人的衣着相貌,刘孔昭瞪大了眼睛,惊的说不出话。

朱由检拿起面前的折子走到他身前,拍了拍他的脸:“朕说过会找你的,没想到这么快吧?”

“皇上,是臣有眼不识泰山,臣该死,臣该死。”

“以你的品行是该死。”

朱由检看着一脸懊悔的样子,把手里的奏折在他脸上拍了拍:“这是礼部送来的诚意伯一脉的公文,朕在里边发现一件事想跟你说说就让他们把你带来。”

一抹惊慌之色在刘孔昭脸上一闪即逝,却被是被朱由检看在眼里,也不等他答应了,直接问他:“你的父亲是庶出的刘荩臣,本不该由你们承袭诚意伯一脉。

你叔父刘莱臣才是嫡系血脉,因为刘莱臣那年太小,于是你爹“借袭”爵位,约定自己死后就把爵位还给刘莱臣。

但你爹死后,礼部因刘莱臣重病缠身的理由,准你承袭诚意伯爵位,你刚承袭爵位没几天刘莱臣因病离世,你的嫡祖母胡氏悲伤过度悬梁了,这未免太巧了吧。”

的确太巧了,任谁看了都会认为是刘孔昭为了剪除所有威胁,杀叔杀祖母。

刘孔昭瞳孔中浮现出忧伤之色:“皇上有所不知,叔父他从小身体就不好,尤其是临去那几年,常去药铺抓药,青田不少人都知道这事。”

“行,就当他俩真是一个病死一个自缢,不过,朕本来也没打算追究这事,但这是个理由 。”

“皇上何意啊皇上?”刘孔昭疼的嘴角止不住的颤动。

朱由检起身道:“你虽然冲撞的了朕,但你是刘伯温的后人,朕可以网开一面。”

刘孔昭心松了口气,朱由检继续又道:“但你这人品行不行,所以不管他俩是不是你杀的,这个罪名你背定了,把他带下去吧。”

“是。”

两名锦衣校尉铿锵应命,刘孔昭吓得魂不附体,忙叫道:“皇上我是诚意伯最后的血脉了皇上,皇上开恩啊。”

两名锦衣卫听他这么说,顿时停下脚步,朱由检侧过身冲他一笑:“朕知道啊,朕不杀你你也是刘伯温的最后血脉了,没差的,带下去吧。

对了,割掉他的舌头,别让他在昭狱里乱说话。”

“是。”

“皇上饶命啊皇上。”

刘孔昭的求饶声渐渐远去,朱由检耸了耸肩,刘孔昭是最后一位有史可查的刘伯温后人,也是最狂的那位。

跟马世英一起在南明小朝廷里上蹿下跳,在朝堂上骂大臣张慎言是奸臣,有人出来劝他还更起劲了,拿出一把刀,扬言要杀死张慎言。

而凡是被他攻击的史可法、张慎言都以身殉国,唯有他逃往海外,不知所踪。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22]

崇祯十七年(1644年)秋天,鼠疫南传至潞安府,“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23]

山西鼠疫也向周边省份传播。崇祯七、八年间兴县人民因避疫而逃之一空,有可能将鼠疫传播到相邻的地区。从兴县过黄河,就是陕西的延安府和榆林府,崇祯九年至十六年,榆林府和延安府属县相继发生大疫,如崇祯十年“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江南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遭大水,崇祯十四年(1641年)有旱蝗并灾,崇祯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地方社会处在了十分脆弱的状态,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 [24]

据史学家不完全统计,明代万历和崇祯年间两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陕、晋、冀3省死亡人数至少在千万人以上。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的接踵而至,明王朝抵不住清兵南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令人惊奇的是,蔓延多年的鼠疫在清顺治元年(1644年)后就消散得无影无踪,华北各地风调雨顺,社会经济开始复苏。 [25]

内忧外患

参见:明末农民战争

为剿流寇,崇祯帝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用人存疑,以至责无成效皆功亏一篑。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 [26]

此时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崇祯帝求治心切,《春明梦余录》记述:“崇祯二年十一月,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住提督九门及皇城门,以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 [27] 中后金反间计,杀袁崇焕。 [28]

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崇祯帝的滥杀也日趋严重, [29] 总督中被诛者七人, [30] 巡抚被戮者十一人。 [31] 朱由检亦知不能两面作战,私底下同意议和。但明朝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因此崇祯帝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他暗中同意杨嗣昌的议和主张,但一旁的卢象升立即告诉崇祯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朱由检只能辩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明朝末年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 [32]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崇祯帝又想和清朝议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因泄漏议和之事被处死,与清兵最后议和的机会也破灭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崇祯帝召见阁臣时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在陈演、光时亨等反对之下未能下决心迁都南京。 [33-34]

此时,农民军起义已经十多年了,从北京向南,南京向北,纵横数千里之间,白骨满地,人烟断绝,行人稀少。崇祯帝召保定巡抚徐标入京觐见,徐标说:“臣从江淮而来,数千里地内荡然一空,即使有城池的地方,也仅存四周围墙,一眼望去都是杂草丛生,听不见鸡鸣狗叫。看不见一个耕田种地之人,像这样陛下将怎么治理天下呢?” [35] 崇祯帝听后,潸然泪下,叹息不止。于是,为了祭祀难民和阵亡将士和被杀的各位亲王,崇祯帝便在宫中大作佛事来祈求天下太平,并下诏罪己诏,催促督师孙传庭赶快围剿农民军。 [36]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阳、荆州、德安、承天等府,张献忠部陷蕲州,明将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监杜勋投降,十五日,大学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开始包围北京,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