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远见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戏侃三国!
对此,后人也以曹操其后后悔而显示司马懿的远见。
不过,我想说的是:曹操的决断未必就不适当。
一是,刚刚拿下陇地,尤其是这里长期独立于中央,少数民族聚集,张鲁五斗米盘踞多年,安抚工作很费力,如果大军入川,面临崇山峻岭,后有不稳的后方,如果后方死灰复燃,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司马懿得知孙刘交战、说这话的时候,刘备也会同时甚至先于得到曹军兵下汉中的消息,以刘备长期作战的经历,不会不立刻认识到两面作战的危险,而迅速采取果断措施。事实上,刘备在得知这一情况的时候,就迅速和孙权和好,把荆州的一半割给孙权而回军江州;
三是,也派遣夏侯渊、张合等名将数次进攻四川,但都被张飞击败,可见,不得地利,还没有山地战的经验,再者,兵已经疲弊。
四是,到这年的八月,听话的孙权,在被刘备忽悠以后,得了点小便宜,就出兵进攻曹操的合肥了,如果进攻四川的话,面临两面作战的立马不是刘备,而变成曹操了。
要知道,此时的曹操,已经为魏公,建魏国社稷,再也不是一无所有、敢玩冒险、亲自带几千兵就去烧袁绍粮草的曹操了,关键是心态变了。
第二件:
建安21年,曹军破孙权于濡须,到第二年,孙权上表请降,上表称臣,请求曹操废汉自立。这个时候,曹操说,“孙权小儿是想把我房子火炉上烤啊!叫我难受啊!”估计,曹操虽然这样说,心里不一定就不舒服,接着,司马懿就说:“我们魏国已经是十分天下有九分了,(应该把孙权的加上吧,也有夸大)孙权称臣那是天意,(一说到天意,咱都无语了),上古的虞、夏、商、周,之所以当仁不让,不再谦虚,不是为了别的,关键是敬畏天命啊!(您还是考虑考虑当这个皇帝吧)”记住,同时拍马屁的还有他的好朋友,后来一直和司马懿并驾齐驱、官运亨通,同曹休、曹真、司马懿一起开府的陈群,真tmd是“物以类聚”啊!
说这话,没有丝毫灾祸,即使听者不用,也心里美滋滋的,多会拍马啊。
我想让大家再看看一位真正的贤人,他是怎么做的。
荀彧。
读三国的人都应该清楚他。
巧合的是:荀彧的爷爷有八个孩子,人称“八龙”。荀彧很早就拜为守宫令,董卓之乱投奔袁绍,后看到袁绍终不能成大业,就改投曹操,曹操一见就称:“你是我的张良。”拜为司马,主管军事,当年才29岁。可以说,荀彧从曹操为创业开始就一直追随,但是,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曹操真的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复兴汉室,因此,在建安17年的时候,一帮马屁精要商量着曹操应该进爵为曹公、加九锡的时候,荀彧不能不想到董卓、王莽,他正言说道,曹操本来就是兴的义兵,为的是匡复汉室,你们如果真的爱曹操,就不要这样啦!传到曹操耳朵里,曹操很不是滋味,随后,荀彧就以忧郁而死,享年50岁,建安18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
虽然,荀彧壮志未酬,但是,他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和做人的底线,我敬重他。相形之下,我们的司马懿先生的确太会拍马了。
屡出奇策
建安22年,公元217年也就是司马懿说出那些拍马的话以后,曹操称魏王,用天子旌旗,魏国作为一个王国,也建立了。司马懿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作为曹丕的属官,也就是魏国将来的储备人才,与吴质(魏文帝时为振威将军,假节)、陈群(魏文帝时为司空、开府)、朱铄(魏文帝时为中领军)为曹丕所爱,并称为“四友”。
而有趣的是,此时司马懿的弟弟,却是陈留王曹植的文学掾。
紧接着,也就是在同一年,曹植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被曹操切责,而逐渐失宠。在曹植失势以后,虽然,我们不知道具体的时间,但是,司马懿在自己离开曹丕而升为曹操的军司马(荀彧最初的官职,这一年司马懿已经39岁,整整比荀彧从事此职晚10岁),染指帝国军事以后,他迅速把自己的弟弟推荐给曹丕,做自己曾经做过的太子中庶子。
不妨让我们在欣赏司马懿其他奇策之前,看看他缜密打算吧。
一是,在曹丕和曹植储位之争没有明朗化的时候,尤其是曹植还占先的情况下,弟兄两人分头不同的阵营,以备后路。
二是,在曹丕胜出,但曹植并不是没有一点希望的时候,暂时还让弟弟留在曹植身边,但明显的,要以所谓的“直道”教训曹植,并让外人知道。
三是,在曹植完全失败的时候,迅速抛弃旧主,投奔新主,在曹操去世,曹丕哀号的时候,弟弟司马孚还上演一出教育曹丕“节哀顺变,不要像老百姓那样哀号,快点继位处理正事”的show。
除此之外,《曹瞒传》还称,曹操进位为魏王,还是司马防(司马懿之父)上书皇帝保举的呢!
司马懿一家真是太忠于职守啦!
再说说司马懿在曹操身边出的都是什么奇策:
1、《晋书,宣帝》记载:在魏国初建之时,司马懿曾经向曹操建议,要“且耕且守”,实行屯田。并且,魏武帝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从此,魏国“国用丰赡。”
但是,问题出现了:曹操实行屯田到底是什么时候?谁提的建议呢?
《资治通鉴》记载:中平以来,天下乱离,民弃农业,诸军并起,率乏粮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多相食,州里萧条。羽林监枣祗请建置屯田,曹操从之,以祗为屯田都尉,以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倒置田官,所在积谷,仓廪皆满。故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能兼并群雄。军国之饶,起于祗而成于峻。
这段话,来源于《魏书》,司马光先生一字不拉地照录下来。可想而知,司马光先生对此事是认可的。
我们还能举出一些证据来,那就是《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十四年……置扬州郡县长史,开芍陂屯田。
尤其是,《资治通鉴》建安元年的记载,更是明明白白的说明:“于是州郡倒置田官,所在积谷,仓廪皆满。”并且,“军国之饶,起于祗而成于峻。”
那时候,我们的司马懿才16岁,估计还跟着大哥司马朗在洛阳、黎阳、温县之间,来回躲兵灾呢!
即使不看这些史书,单纯用脚想想,都不难知道,到建安22年的时候,曹操的大业已经底定,曹操也被封为魏王,(魏公的时候也位于诸侯王之上)前面多少次的大战,官渡、濮阳、徐州、荆州、赤壁、潼关、濡须、汉中等等,兵力已经都在十几万到几十万众,如果还像别的军阀“因粮于敌”,那是绝对难以为继的。
因此,《晋书》的记载完全是为司马懿加分,可以肯定地说是虚假的。退一万步说,即使其时司马懿有关于屯田的言论,也只是修修补补,或者说是老生常谈,全是拾人牙慧,没有一点创意,军国丰赡的功劳与他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啊。
2、是关羽水淹七军以后,曹操想迁都河北。司马懿和蒋济谏言,一旦迁都,势必示弱于敌人,并提出和好孙权之计。后来孙权果然从背后偷袭关羽,起到了借力于人、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的确是个妙计,显示出司马懿的全局观和见微知著的能力。
终曹操一生,司马懿除了这两件比较大的事情以外,还有一些小的建议,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