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意志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戏侃三国!
想当初曹操曾经亲自招降魏延,但是魏延不为所动,还一箭射掉了曹操的两颗门牙。再后来无论是平南蛮还是北伐,魏延都英勇作战,成了蜀汉的招牌大将。可是诸葛亮想杀他的初心一直没变,甚至还想把他烧死在上方谷,要不是天降大雨,魏延就只能陪着司马懿爷仨一起上路了。原文中这样总结了魏延的结局:“原来孔明火烧木栅寨时,实欲将司马懿、魏延皆要烧死,故与魏延五百军为引诱之兵;不想天降大雨,其计不成,却诈归罪于杨仪,又痛责马岱,授以密计,只待口中之言,便斩魏延。”
马岱斩了魏延,根据约定继承了魏延的官职和爵位。而心情大好的杨仪居然私自下令灭了魏延的三族,实在狠毒至极。试想如果魏延是个早就憋着造反的人,为何没有拉帮结派?为啥连几个亲信卫兵都没有?为啥傻不啦叽的等着费祎给他送兵符?说到底魏延有个跟二爷一样的性格,敬君子而不屑小人,这样的人直来直往,玩不了诡计,造不了反。
诸葛亮死后安葬在定军山,后主刘禅给予了崇高的礼节下葬,追封诸葛亮为忠武侯(县侯)。很明显下一步刘禅要亲政。亲政归亲政,底下这帮人该怎么制约才能不出现下一个诸葛亮是刘禅要做的事。
在这里刘禅做了一个十分巧妙地安排。丞相不是说他的人不能废掉吗?那好吧,刘禅加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加费袆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加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姜维为辅汉将军、平襄侯,总督诸处人马,同吴懿出屯汉中,以防魏兵。
这招高了,这里边蒋琬和费祎同理丞相事,谁说了算?那就不好说了。让这俩人打吧。蒋琬军衔是最高一级的大将军,但是姜维又总督各处兵马,最要命的是兵符在吴懿手里,他们仨到底谁能指挥军队?那也不好说,这仨人也互相制约。你别看蒋琬和费祎是一伙的,当俩人权力交叉,而费祎又是蒋琬接班人的时候,那关系就变的微妙了。更何况这四个人互相权力交叉,等于再也没有一人独大的情况出现了。那蜀汉谁说了算?当然是皇帝刘禅。而蒋琬、费祎、姜维、吴懿四个人还得说皇帝好,因为这四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升了官。这个思路,源自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典型的明升暗降。
这里还有个人眼巴巴等着升官呢,这就是冤大头杨仪。诸葛亮任用杨仪就是为了逼反魏延而杀之。如今魏延死了,要杨仪还有什么用。所以不予升迁。杨仪也是死催的,居然口出狂言,说如果当时投奔魏国,也不至于向现在这样不升官。
费祎趁机参了杨仪一本。说这家伙素质太差,老说魏延坏话。其实魏延是被他逼反的,应该教训他。
看吧,话都让费祎说了。说魏延造反的是他,说魏延是被杨仪逼的也是他。后主从谏如流,下令逮捕杨仪拷问。杨仪一看完蛋了,就对屡屡出言诬告魏延的罪行供认不讳。后主刘禅接受蒋琬的建议,把杨仪贬为庶人。杨仪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自己一直都是个冤大头。自己当初阴魏延的行为其实最终阴的都是自己。杨仪觉得丢人啊,亏自己还幻想着当丞相。原来自己在老战友费祎、姜维面前就是个笑话。杨仪越想越生气,最后自刎而死。
在没有诸葛亮的日子里。刘禅终于过了把皇帝瘾,以领袖的身份带领着蜀汉帝国继续前进。在这个帝国中,政事由蒋琬和费祎相互掣肘,军队有蒋琬、姜维、吴懿相互制约。虽然皇帝得用他们,但是不信他们。因为他们都是诸葛亮的人。对于刘禅来说,魏延这场公案很简单。如果说当初诸葛亮留着杨仪就是为了杀魏延。那么此时刘禅定性魏延造反就是为了捧起杨仪再摔死他。
根据汉朝的传统,皇帝要想掌权,要么依靠外戚,要么依靠宦官。对于刘禅来说,依靠外戚是不可能的。徐州系早就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大人物来对抗荆州系。目前名义上的外戚益州系官员跟自己有没有实际上的血缘关系,当然也靠不住。那么刘禅能信任的,只有宦官。很明显,一个崭新的宦官专权时代即将到来。
按下蜀国不表,再说说后诸葛亮时代的吴国。吴国的孙权小日子过得滋润,从佛学的角度讲,有求必苦,无欲则刚。而孙权正好达到欲望刚刚满足的境界,幸福指数超高。所以东吴一不招惹魏国,二不去惹蜀国,仅仅是维持这个幸福的局面的不被破坏就好。再看魏国,那感觉就像一个跟病魔斗争很多年,大病初愈的病人一样,终于出院了,回家好好休养生息,补补营养。蜀国不来招惹他就不错了,他才没那闲工夫招惹蜀国。
魏明帝自从继位以来,那真是夙夜忧叹,没过一天好日子,做梦都能被诸葛亮吓醒了。因为诸葛亮不仅亲自北伐,有时候还怂恿东吴北伐。这回行了,世间再无诸葛亮,魏明帝也该好好过过帝王生活了。
这一年是曹魏青龙三年,蜀汉建兴十二年,东吴嘉禾三年。三国里的三位君主孙权、刘禅、曹叡随着诸葛亮死亡都幸福的生活在各自的国度里。这种幸福时光能维持多久?那就各人看各人的命了。
在没有诸葛亮的时代里,就连司马懿的光芒都暗淡了很多。但是三个国家并不寂寞,精彩故事还在后面。
留给姜维的舞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世三国从黄巾起义到诸葛亮归天,老一辈的英雄人物所剩无几,很多耳熟能详的英雄都成为了传说。能见过曹操、刘备这一时期英雄的都算元老了。而姜维无疑是这个时期最耀眼的明星。
有人说姜维继承了武侯的遗志锐意北伐。其实从诸葛亮到姜维,虽然干的事都一样,但是这之间没有战略上的传承关系。诸葛亮建立制度的事业在他咽气那一刻就结束了,而姜维更多的是在为了北伐而北伐。在关于姜维的各种评价中,有两派的争论是十分激烈的。有人说姜维穷兵黩武虚耗国家实力,有人说姜维以攻代守保证了蜀国的稳定。其实姜维北伐跟诸葛亮不大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姜维是个机会主义者,往往是看到战机才出兵。而诸葛亮不一样,管他有没有机会,攒足了粮食就出兵。
诸葛亮咽气那一年是蜀汉建兴十二年,而姜维一伐中原的时间是延十二年。这中间差了十五年。十五年间,三国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留给姜维的舞台与曹操当年的血雨腥风和诸葛亮当年的刀光剑影又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来看一下这十五年来发生的变化。
这十五年来,蜀国的形式平淡,刘禅把这个帝国的权力逐渐的集中在自己的手中。跟十五年前相比,丞相蒋琬身亡。根据诸葛亮遗命,补上这个缺口的应该是费祎。但是刘禅自此不设丞相,费祎干的是丞相的活,却依然是个尚书令,不享受丞相待遇。但是费祎同学的情绪要不要照顾?武侯的伟光正能不能否定?不能啊。所以刘禅拜费祎为大将军。我们知道大将军是当时军衔第一级,地位高于三公。但是,大将军虽然比丞相高半级,看上去差不多,但是这里边的差距非常之大。重要的区别就是丞相可以开府治事,大将军可不能。也就是说以前诸葛亮在家办公,啥事都不通知皇帝的情况在蜀国不存在了。费祎大将军老老实实在尚书台办公,顺便和姜维权力交叉一下。大将军和总督谁大?皇上都不知道,费祎和姜维能知道吗?
再看东吴这十五年,孙权垂垂老矣,紫胡子估计也变得斑白。要说孙权这命真够硬,别说周瑜、鲁肃、吕蒙了,连年轻的陆逊都没熬过孙权,早早亡故。十五年来,孙权废了两个太子,最终确定了三子孙亮为自己的继承人。东吴帝国的大权掌握在诸葛亮的亲侄子诸葛恪手里,诸葛恪的意志代表了东吴帝国将来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