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戏侃三国 > 第142章泪洒五丈原

第142章泪洒五丈原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戏侃三国!

魏军压境,要是搁魏延以前的脾气,必然会拎起大刀出去剁了丫的。但是魏延现在不敢啊,杀陈式在前,被困上方谷在后,魏延不敢轻举妄动。但是作为三十几万大军的副司令,魏延又不可能无动于衷。而且魏延不知道丞相大人夜里搞什么飞机,除了禀报军情让丞相裁决之外,换谁是魏延都没有更好办法。

诸葛亮不是说闲杂人等不得入内吗?魏延不是闲杂人等,那是堂堂的丞相司马、征西大将军,有要紧军情要去报告。而且魏延进帐没人拦着,外面四十九名守卫都没有拦截魏延。魏延禀报军情当然走得快,一步踏尽大帐,而那盏关系到诸葛亮生命的宝贵明灯居然就在门口,让魏延走路带起的风给吹灭了。这事也太奇怪了吧。为啥不保护好那盏灯?为啥不加个灯罩?为啥放在门口?为啥四十九名卫兵不拦着魏延?我认为能解开这个谜团的原因只有一个,祈禳之法根本就是蒙人。为了蒙谁?蒙姜维。

诸葛亮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本来想坦然的接受命运的安排。可偏偏这时候姜维问他传说中的祈禳之法是否管用。诸葛亮灵机一动,计上心头,对姜维说祈禳之法不仅管用,而且自己还会。试想一下,一个人无论学会再多的技能,假如这些技能中有一招能续命,我相信这招续命一定会是这个人的压箱底绝技,不可能通过别人的提醒才能想起来。

接着诸葛亮开始部署这个计谋。因为他知道这招不管用,所以他白天必须坚持办公,晚上假装修炼,而这盏生命之灯就放在门口。也就是说诸葛亮故意制造了每天晚上的权力真空。在诸葛亮的军队体系中,所有将领只有在白天诸葛亮亲自指挥的时候才有所动作。晚上权力真空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而且诸葛亮不安排蜀军继续给魏军施加压力,换言之如果这期间蜀军继续挑战,司马懿断然不敢出战的。等到司马懿看出来诸葛亮要玩完,蜀军又十分的安静,肯定会派兵过来试探。魏军打过来,军情一级一级的上报,等报到二把手魏延那里,魏延一不敢做主,二不敢把责任推给上司,只要去找诸葛亮请示。这样一来,在没人拦截的情况下,魏延快步去禀报军情,如果这样还踏不灭续命灯,那才叫奇迹。

这样一搞,诸葛亮给姜维透露了两个信号。其一,北伐这事不是不能成功,只不过我快死了,这事干不完了。只要按着我的路子走,一定能成功。其二,魏延这孙子是罪魁祸首,将来要办他的时候,你一定要站在他的对立面,千万别帮他。

自此之后,姜维深恨魏延。而诸葛亮剩下的时光,不会再跟司马懿较劲,对于诸葛亮来说,能不能灭掉魏国不重要了,但是能不能灭掉魏延很重要。

秋夜泪洒五丈原

随着魏延一脚踏灭诸葛亮的生命之灯,这场祈禳续命大戏完美落幕。愤怒的姜维把剑就要杀魏延,魏延一脸的茫然。诸葛亮吐了一口鲜血,大度地说不关魏延的事,命令魏延追击魏军。魏延得令,一口气杀出二十里地,让夏侯霸闻风丧胆。

就在这个时间段,诸葛亮将毕生所学著成的兵书二十四篇全部传授给姜维,一共十万多字。虽然长度上不及本文三分之一,但是这十万多字是诸葛亮毕生的心血。假如历史上真有这样一部包罗万象的二十四篇兵书传世,那绝对是中华历史上最全面的兵家百科全书。可惜历史上只有将苑传世,还是本伪书。

除了二十四篇兵书之外,诸葛亮又传授给了姜维自己的新发明:连弩。虽然还没来得及用,但是姜维一定用得到。诸葛亮真拿姜维当儿子来疼,所有东西都传授给了姜维,另外告诫他阴平关一定要派兵驻守。从这里也反映出了诸葛亮的亲儿子诸葛瞻真不是这块料,或者说在这个强势父亲的阴影下,诸葛瞻只能按照自己父亲规定好的路子唯唯诺诺的成长,发挥不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诸葛亮不愧是中国式父亲的典范。

安排好姜维之后,诸葛亮叫进来冤大头杨仪,给他一个锦囊,告诉他魏延必反,到时候依锦囊办事就行。杨仪高兴坏了,丞相太看重自己了,很明显自己就是丞相的接班人哦。

等诸葛亮安排完毕,又抽空上表后主,说自己不行了。刘禅急忙派尚书仆射李福去问诸葛亮后事如何处理。等到李福到了,诸葛亮已经病入膏肓。见到皇帝的人来了,诸葛亮做出了四项安排:

1、我的制度不能改。2、我用的人不能废。3、必须重用马岱。4、军队交给姜维。

李福问完赶紧回去报告,但是走了半路又回来了,有件很重要的事情忘了问,诸葛亮死后谁当丞相啊?

诸葛亮说蒋琬。李福又问,蒋琬之后呢?诸葛亮说费祎。李福又问,费祎之后呢?诸葛亮没说话。如果我是诸葛亮,就直接来句:你大爷的!有完没完?

人都在弥留之际了,问一句就行了。蒋琬之后谁当丞相去问皇帝或者蒋琬。没完没了的问,我觉得李福是故意的。李福最后一个问题问完之后,诸葛亮溘然长逝,终年五十四岁。

到此,我们聊完了诸葛亮从初出茅庐到五丈原殒命的所有故事。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做出那样的后事安排?我们最容易获取的答案就是诸葛亮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愚忠之臣,他的目标是一统天下,匡扶汉室!其实这都是表象,诸葛亮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制度。

其实从中国古代政治史来看,从秦朝到清朝是一部皇帝跟丞相的斗争史,或者说是皇帝的中央集权史。秦始皇设三公而让太尉出缺,实际上就是他自己干太尉的活来制约丞相。西汉相权很重,皇帝和丞相谁厉害就看性格了。东汉接受王莽的教训,设置尚书台来分丞相的权。等到东汉末年,什么大司马、大将军、司空、司徒、太尉都来分丞相的权,这样一搞,国家制度就乱了。再往后到了隋唐,丞相一片一片的,宋朝又搞了枢密院,明朝直接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导致我国的皇权一步步加强,老百姓奴性一步步加重,当然这些是诸葛亮不能预测的。

但是诸葛亮想恢复的就是西汉时期的国家制度,这套制度简单说一下就是皇帝是国家的董事长,丞相是国家CEO。皇帝你是九五至尊,但是你是世袭来的,所以质量上没法保证。丞相就不一样了,有才者居之。这样皇帝当精神领袖,丞相当国家的执政者。总比皇帝一言堂要好的多。

事实上确实是这样,中国古代出了五百多个皇帝,能数的上的明君也就那几个。中国最终发展到一个很尴尬的地步,跟中央集权制度有着紧密的关系。诸葛亮作为一个超人级别的人物,完全不在于他文章写多好、法术有多高、兵发多精通。而在于他的大局观非常好,他能从制度的角度预见一个国家的发展。在汉朝初年,丞相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比如说丞相见了皇帝要行礼,皇帝绝不能来句平身就完事,得还礼。比如当年刘邦始皇帝,但是国家的运作是由萧何全面把控,刘邦是不亲自参与其中的。等到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自己亲自理政的时候才发现:“诸臣未起朕先起,诸臣已睡朕未睡。何以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

但是朱元璋这样皇帝还在少数,他的子孙大多数都是受不了这累而不理政,他不理政,国家还得围着他转,那还能好得了?毕竟整个明朝就一个张居正。所以明朝的经济水平都不如偏安一隅的南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