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孤勇大明 > 第四章 肥田石

第四章 肥田石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孤勇大明!

五月间,正午的阳光稍显炎热。

郭东站在海岸上,东望大海,阳光下白浪滚滚,一波接一波,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周而复始。

极远处,海天一色,仿佛遥不可及,唯有脚下的土地是坚实的。

这是郭东第一次踏上大明的土地,沈家堡便是真实的人间。

沈家堡有一条河,叫南溪河,发端于西山,向东偏北汇入黄海,沈家堡码头就设在南溪河入海口。

郭东要去位于西山脚下的石庙,怎么走,他已经打探清楚,从码头走直道,至三岔口,再往西北至沙柳,出沙柳,沿二道沟往西三里地,便到了。

郭东转过身来,抬手摸了一下怀里的小红包,有了银子,胆儿壮多了,先找个铺子饱餐一顿,再去石庙不迟。

眼看就要到三岔口,郭东听到身后有人喊叫,“郭...东哥。”

郭东一愣神,就见打后面追过一个人来,那人背上背的鼓堆堆的,胸前还挂着个小包裹。

“郭东...哥,俺叫沈九,大小姐...让俺跟着你。”

那人擦着额头上的汗,气喘如牛。

郭东停下脚步,瞧着眼前这个大块头,心道,沈大小姐又派来个盯梢的。

很壮的一个人儿,下颌宽阔,短胡子茬,右边的衣襟往下吊着,露出胸口一撮胸毛,但看他拘谨甚至有些羞涩的模样,年岁似乎又不大,也就二十出头,应该也是船上的伙计,只是郭东没印象。

“沈九?”郭东见他很纠结如何称呼,笑道:“叫我郭东就好。”

“是,东哥。”

沈九还是叫了东哥,郭东莞尔一笑,随他去吧。

沈九解下胸前的包裹,递给郭东,道:“这是刘婶儿交待要送给臭小子的。”

这位还是个死心眼。

郭东接过包裹,摸了一下,里面有软有硬,也不知里面装的是些啥,直接背上。

不消说,这又是沈燕青安排的。

郭东不由回头张望,沈燕青此刻应该还在船上,但现在只能看到主桅杆的一个尖尖儿,自然是见不到沈燕青的影子。

昨晚,郭东贪心不足的样子把沈燕青的鼻子都气歪了,还得说是人家沈大小姐气量大,郭东错了,就要批评,干得好,也要表扬。

大小姐说了,郭东在货舱干得不错,新式记账法很新颖,虽然没有明言,但郭东听得出,沈燕青有意让他在账房做个学徒。

大小姐又说了,郭东毕竟太年轻,还要多历练,此事还要禀明她爹沈继之,才能定下来。

但无论如何,大小姐都认为郭东很有才,是她看重的人,将来在沈家堡大有可为,前途无量,云云....

沈燕青这是给了郭东一个可能的前程。

郭东却支支吾吾地,没说可,也没说不可。

一方面,生存第一,眼下的情况郭东确实没得选,在账房做个学徒,好歹也是一条稳妥的活路,最关键的,还能把身份洗白。

另一方面,郭东真心不想做什么账房学徒,账房里的一摊子事儿,俺现代的说法,属于财务一类的工作,很无趣好伐,若是在船上,环境又那么差,那些皮货整得郭东都有心里阴影了。

郭东想起他做快递小哥的日子,快递小哥虽然辛苦,每天风里来雨里去,至少能看到外面的风景,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呀。

好在,这事儿一时半会儿,也定不下来,且看吧。

今日有海船到港,三岔口显得比平日热闹,运货的马车来来往往,逛鱼市的人流熙熙攘攘。

郭东带着沈九走进一家铺子,就着薄饼,每人吃了一大碗臊子面,沈九本就食量大,郭东正在长身体,也挺能吃的。

临走又买了些薄饼,掌柜的用细麻绳绑好,打包带走。

听沈九说,石庙那边暂时开不了火,这些薄饼就当是晚饭。

两人一人拎着一包薄饼,走出铺子。

出三岔口,有两条道,一条向西南是二里巷,由碎石铺就,沈府和沈家的老人儿都住在二里巷;另一条是土路,向西北通往沙柳,郭东去石庙,就打沙柳经过。

沙柳是新区,这些年北方闹天灾,流民纷纷南下逃荒,偶然有路过沈家堡的,不肯走的就都住在沙柳。

路上的行人都是衣衫褴褛,一脸的菜青色,看起来很糟糕。

青壮的,沈家就安排他们在工地上做劳役,沈家堡原本是海边的一片沼泽地,需要大量填土造地,这些人刚好派上用场。

妇孺老弱,还能劳作的,就在海边的沼泽里捞些泥螺、蛤蚧、海蟹之类的东西,可自家吃,也可在路边叫卖,换些铜板,只要不出沙柳,沈家也不干涉。

两人走在街道上,身后跟着一群孩童,赤脚光屁股的也不少,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手里拎着的那两包饼,眼睛都直了。

早知如此,就该让掌柜的用纸包了,薄饼露在外面很招摇,眼下的情景让郭东感觉很不舒服。

最终,郭东还是叹息一声,将薄饼都分给了他们,还不够,沈九嘟嘟囔囔地,虽然不情愿,也只好照做。

过了沙柳,两人不再耽搁,一路马不停蹄赶到石庙。

看着眼前的情景,郭东傻眼了。

这里应该叫石头村,而且是被遗弃的石头村,处处断垣残壁,破败不堪,哪里还能住人。

“原来石庙并不是个和尚庙?”

郭东失望之情,溢于颜表。

“石庙还在前头,往里走。”

沈九却很笃定,瞄了一眼郭东的和尚头,补了一句,“不过,不是和尚庙。”

好吧,往里走。

沈九在头前带路,郭东在后面东张西望,脚下根本没有路,都是碎石瓦砾。

这些石头...

郭东弯腰捡起一块石头,石头的外表风化很严重,色泽暗淡,上面有裂痕,用力一掰,竟断成两截,断口处油光闪闪。

“这石头不结实,造的房容易塌,听老人说,用火烧成灰能肥田,起了名儿,叫肥田石。”

“肥田石?”

郭东失声大叫,沈九颇不以为然,说道:“西山那边的人说这是绊脚石,满山都是,谁还没事儿烧石头玩儿啊。”

郭东可不这么认为,内心已经卧槽了好几回,激动的心儿砰砰跳。

肥田石就是磷矿石。

他在网上看到过,磷矿以用来制造化肥、农药、白磷...

郭东的记忆渐渐清晰,这一带,包括海州,其实就是后世的连云港,连云港可是华东一带最大的磷矿产区...

化肥、农药之类的,不要去想,就算能弄出来,成本也必然高得离谱,不会有人买。

但是白磷呢?

制备白磷的工艺流程相对简单,就是把肥田石、木炭和石英烧混在一起煅烧,硅元素就能把磷元素置换出来,产生白磷蒸汽,白磷蒸汽直接通到冷水里,沉淀下来就是白磷,白磷在500度温度下,升华结晶,可得红磷。

红磷是造火柴的原料,火柴在后世微不足道,但现在若能做出来,绝对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天狼星的存在,点火是刚需,肯定有人买,想不发财都难。

只是以现在的工业水平来说,挑战是有的,比如煅烧要求的温度可高达1500度,白磷见风就燃,整个过程必须隔绝空气....

郭东陷入深深的迷思之中,额头上已泌出汗珠,浑然不觉两人已经来到真正的石庙跟前。

石庙就是一座房屋,规模相对大些,墙壁亦是由石头垒成,却完好无损,中间正堂大门紧锁,上面还有个白色的牌匾,写着‘石庙’两个大大的黑体字。

两边的偏房没有门,或者已被人拆了,门洞大开,里面堆放的都是些杂物,沈久走进左边的门洞,把背上的铺盖儿放下,转身看见郭东手里捧着块石头如痴如呆的样子,觉得纳闷儿,就叫了一声:“东哥,我们到了。”

郭东如梦初醒,四下环顾一阵,又走到房屋近前,摸一摸墙壁,很坚固,看得出这里的石头是寻常的石灰石。

由此他也明白了,前面那些房屋,当初建房的人应该是用错了石头。

郭东的推测不错,他问了沈九。

沈九说,早年老爷带着一帮兄弟家眷起初就在此地落脚,这里有山有水,取石方便,便在此处垒石造屋,但很快发现这石头非是寻常石头,极易风化,建的房子也开始坍塌,全村又迁了新址。

老爷当然就是沈继之,新址就在现在的二里巷,大体就是这样。

郭东走到正堂门前,正堂的大门虽然紧闭,但门锁却相对较新,说明是新近上的锁。

问题是,沈继之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取来这里紧缺的石灰石,修建这么座石庙呢?

这回,沈九红着脸,支支吾吾地,推说那时他年纪尚幼,不甚清楚。

沈九这人不会撒谎,一撒谎脸就红,如果他是沈燕青派来盯梢的,大小姐,你可就失算了。

好在总算有个能住的地方,两人少不得一番清扫。

先把杂物都搬到右边那间房里,郭东注意到,杂物堆你,乱七八糟什么都有,搬到后来,郭东发现不少像花盆一样的物件,敲一敲,铛铛作响,是铜质的,看来是香炉之类的东西,还有些锣、鼓、旗帜,不过都破得不像样子了。

屋里没有床,到山坡上去找些干草,在地上垫一层,铺盖儿铺上。

门前、屋后、过道里散落的碎石也要清理,否则进出不便,得亏沈九是个大块头,身大力不亏,干活也卖力。

一番折腾下来,天色已晚。

坐在地铺上,休息一阵,郭东立刻听到肚子里咕咕叫,看了一眼沈九,沈九正瞅着他,两人大眼瞪小眼,晚饭没着落!

郭东坐了一阵,突然想起什么,起身找到刘婶儿的那个小包裹,打开一看,顿时眉开眼笑。

“刘婶儿,臭小子爱死你了...”

郭东欢快地说道,一边往外掏东西,馍馍、咸鱼都用纸头包着,还有衣物,展开看,是一件浅色的袍服。

沈九开吃,不过,郭东见到这件袍服,立刻感觉身体奇痒难耐,他有更迫切的事情要做。

去二道沟洗个澡,再不洗,身上都要长蛆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