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学之道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在大唐读书成圣人!
苏烨可是知道,苏木是因为“弱智”才被赶出东林书院和苏家。
今天是秋水书院招生的日子,他现在跑来书院,该不会是想进入秋水书院吧?
“就你这个弱智,还想进入秋水书院?看你怎么丢人!”
想到这,苏烨脸上忍不住露出一丝阴笑。
他似乎已经看到,苏木被秋水书院的人给灰溜溜赶出书院,然后彻底沦为黔州闻名的废物…
…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就到了东林书院考核入院的时辰。
此刻在东林书院的广场上,汇聚了数百文人,一股穷酸之气弥漫在广场上空,比打翻了一缸醋还要酸。
至于考核方法,肯定就是考试了。
在书院教育之前,还有家庭教育。
像一些有经济实力或者家中出过读书人的家庭,就有能力让自家孩子从小学习。
而穷人家的孩子,只能通过各种途径读书识字,有些地方有好心的教书先生开个私塾教他们,而大部分穷孩子,就只能通过各种途径读书。
比如某些行当的学徒、大户的小厮,都有认字的机会。
寒门难出贵子,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华夏数千年的经验教训。
就在众人摇头晃脑温习知识的时候,一群老者从书院里面走出来。
为首一人轻轻抚摸胡须,语气温和道:“今日为秋水书院招生考核,希望诸位学子全力以赴,书院大门,为你们而开!”
所有读书人都没有开口,只是双手作揖,躬身行礼。
倒是苏木,一个人立在那,也不知该做什么,显得鹤立鸡群。
几个老者面面相觑,其中一人想了想,说道:“我想起来了,这人是苏兴德的大儿子苏木,前些日子被东林书院赶出来了!”
“嗯?他莫不是想进入秋水书院?”
“听说他二十岁都没能成为童生,这样的人如何能进的书院?”
“此言差矣,开设书院,不就是教书育人,正因为别人不会,所以才需要教!”
“嗯,我同意高院长的话,之前范进五十岁时还是童生,结果五十一岁时成为秀才,五十二岁时中举成为举人,五十三岁为贡士,五十五岁成为进士,可谓是大器晚成,相比之下,这苏木不过二十岁,正值青春年华,未来还有大好可能呢!”
“连东林书院都将他驱逐出书院了,我们再收下他,外面的人岂不是会说我们捡东林书院不要的垃圾?”
“你们啊!”
被尊称为“高院长”的老者微微一摇头,轻笑道:“放下心中的成见,可别被一叶障目,你们仔细瞧瞧苏木,可发现他有哪里不同。”
几个老者凝神一看,突然惊疑不定起来。
“童生…苏木他是童生…”一个老者呆呆的说道。
高院长眯了眯眼,呢喃道:“二十岁的童生,也不算迟,进入秋水书院是绰绰有余了。”
“之前苏木在东林书院学了近四年,能成为童生没什么稀奇的!”
“是啊,若是没进书院学习过就能成为童生,那前途绝对不可限量啊!”
几个人感慨万分,却并没有多惊奇。
因为苏木以前在东林书院学了四年,并且现在年纪也有二十岁,这在童生之中只能算是中上等。
很快,在书院之人的带领下,数百读书人有次序进入考场。
每个考场能容纳五十人,并且有三个监考人,分别站在前面、中间、后面监考,防止有人作弊。
苏木运气很好,坐在中间一排第一个,最显眼的核心位置。
很快,就有五个穿着盔甲的士兵提着一袋试卷起来。
为了防止有人走后门,各院入学考试由本院院长、当地首官以及当地长史三人共同负责。
所有考试题目,都由官府负责押送,在没有考试之前,不允许任何人查看,这样就能保证不会泄露题目。
入学考试还是比较简单,一共就三十个问题,一般都是围绕着那几位圣人或者半圣的著作解答。
考场内总共有五列十排,共计五十人。
五个士兵走到五列的第一排,然后取出一摞试卷,慢慢分发给自己这一列的读书人。
苏木看着桌面上的试卷,外面用一层厚厚的羊皮纸抱着,并且在封口处还有官印。
东林书院属于州学,在州学之上还有府学,府学之上,便是国学。
州学的入学考试卷子,由府级官府编写,黔州属于江南府,所以这试卷上自然是江南府的官印。
试卷分发完成之后,五个士兵才离开考场。
咚!咚!咚!
一阵悠扬绵长的钟声传来,所有考生身子一震,同时拿出文房四宝,拆开试卷开始答题。
苏木拆开羊皮纸,就看到了里面的试卷。
纸也是特制的,文人写诗,会引发文气,而文气威力强大,可排山倒海、气吞山河,要是没点厉害的东西,又如何能够镇住文气?
春秋战国时期,懂文气的文人都以特殊竹简为载体,来引动文气。
不过这样效率太低,所以导致教育发展缓慢。
到秦末汉初时,便有纸张出现,但是却不能承受住文气的威力,所以文人们依旧用特殊竹筒作文章。
一直到东汉时期,宫中尚方令蔡伦终于创造出了可以承受住文气的纸张。
蔡伦的文学素养虽然不是很高,但因为造纸有功于文气发展,所以使他一举成为了“半圣”,世人称之为纸圣!
现在考试用的纸,比以前的“蔡侯纸”要更好,哪怕是达士引动的文气都能承受住,至于之后的大学士,这种境界的文位,哪怕不用文房四宝,照样可写锦绣文章,也就是俗称的“拈花飞叶皆为剑,清水百杯能做茶”。
拿到试卷之后,苏木便开始望向第一道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一题就相当于阅读理解,而题目出自儒家半圣曾子作品《大学》。
略微思考一会儿,苏木便毫不犹豫挥毫落笔,笔走龙蛇起来…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