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春游曲 > 第三十章 忠孝之事

第三十章 忠孝之事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春游曲!

高秋娘见甄氏的情绪,变得稍微平静了一些,便劝她要注意身体,以后要好好照顾三个孩子。

只有三个孩子长大有了出息,才可告慰大郎在天之灵。假如他泉下有知,才会觉得为长孙家族,为甄氏母子的牺牲没有白白付出。

没有了长孙无乃,三个孩子成了甄氏最大的精神寄托和牵挂,也成了她不能卸下的责任。

甄氏应该意识到,她必须独自挑着这个重担走下去,只到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成人。

高秋娘的每一句话,都点到了甄氏的关切之处。她是一个理性的女子,心中不免暗中掂量高秋娘的每一句话,也渐渐回复了理智。

第二天,长孙晟一早进宫见驾,临走前安排长孙无宪,为长孙无乃筹备丧仪。

准备在外院大厅前,搭设灵棚,灵棚中摆设长孙无乃灵位,以备亲朋故旧,朝中大臣前来凭吊。

见到杨广,长孙晟并没有提及长孙无乃战死之事,仅是据实奏报叛乱平复后,相州的社会秩序恢复情况。

长孙晟认为,如杨广心无体恤之情,自己主动说起,反而有居功邀赏之虞。

还好,听完相州当前的情况,杨广主动问起长孙无乃的事。

长孙晟老泪纵横,感激至尊垂怜,埋怨长孙无乃年少无知,几为杨谅叛军裹挟,做出助纣为虐之事。

杨广道:“行布亦是为形势所迫,深处贼穴,能够心存忠义,适时反正,已是难能可贵。”接着,杨广又问起骸骨的找寻情况。

长孙晟神情惨然,渧泪沾衣,奏道:“听说行布等人,战死后被挖坑群葬,至今不知埋于何处。”

杨广听罢,赞长孙晟平叛有功,长孙无乃等人忠心报国,当以众臣表率进行褒扬。随即下诏,拜长孙晟为武卫将军(从三品),擢长孙晟次子长孙无逸为鹰扬郎将(正五品)。

并另外下诏,褒扬长孙无乃,追赠长孙无乃仪同三司。因长孙无乃身死王事,特许嗣子长孙鸿恩荫仪同三司,次子长孙渐恩荫朝散大夫,另赐财物五百段。

仪同三司为正五品,朝散大夫为正六品,两者皆为散官,非实授官职。就是说只享受同等级别官员的相应待遇,而没有实际职权。

所谓身死王事,就是官员因打仗、公事等原因为国尽忠而死。

杨广还命并州守将鲁方卓,倾全力搜寻长孙无乃、豆卢毓等人骸骨。待寻到群葬地点后,将长孙无乃有关人等的遗骸,重新入殓运回京师。

接到诏书,长孙晟磕头谢恩,心中暗想,这杨广虽然残暴无道,但也知道拉笼人心,对自己和长孙家族还算优待。

长孙晟回到府中,灵棚已经建好。

他取出杨广所颁诏书,供在长孙无乃灵位前。命人取来白绢,写下一幅对联,挂在灵棚两边的立柱之上。

上联是:忠孝贤良舍生取义效先贤。

下联是:礼义仁德杀身成仁传后世。

横批是:行布千古。

甄氏得知两个儿子皆蒙荫恩,心中甚感宽慰,有了敕封的官职,他们母子的命运顿时一片光明。

长孙无乃的丧仪很快准备完毕,长孙将军府开门三日,任亲朋故旧和朝中官员凭吊。

因长孙无乃是身死王事,杨广下诏亲自进行褒扬,朝中众臣皆亲往长孙将军府祭拜,唯恐落下“不慕忠良”之名。

三日之中,长孙将军府门庭若市,人来人往,驱散了笼罩于全府上下的浓浓阴霾。

------

办完长孙无乃丧仪,长孙晟夫妇已是累得腰酸腿疼。

本想好好休息几日,但从崇仁里传来不好的消息。

高秋娘的父亲高励病情越来越重。

太医署医师问诊后,告诉高俭,说其父已是病入膏肓,药石无用,让高家尽早准备后事。

高秋娘感叹祸不单行。

父亲年方五十五岁,竟要撒手而去。

眼看能在父亲床前尽孝的时日不多,高秋娘与长孙晟商量,想近段时间就住在高府。

长孙晟是通情达理之人,自然是欣然同意。

高秋娘将观音婢托给丁娘子照看,独自一人回到娘家

病榻上的高励,双目已不能视物,嘴唇干裂,全身浮肿,张口喘着粗气,精神也似乎处于无意识状态。

高秋娘从高俭口中得知,父亲已有两日没有进食,只是隔一段时间,用银匙往口中喂少许温水。

看着父亲痛苦的模样,高秋娘的泪水止不住簌簌落下。

她强忍着悲痛,让自己不要哭出声来,以免惊扰了父亲。

她端详着面前的这位老人,他曾经是仪表堂堂,英俊威武,给予过自己无尽的关爱,如今却即将油尽灯枯,走到人生的尽头。

这是和父亲在一起的最后时光,高秋娘分外珍惜。

她要陪着父亲,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接下来几日,高秋娘衣不解带,侍奉在床前。

拉着父亲的手,和他说过去的事情,她能感觉到父亲似乎在倾听。

提起过往的美好回忆,他的神情会变得平静而安祥。

终于,高励静静地去了,抛却曾经拥有的富贵荣华,抛却曾经经历的血雨腥风。

他不再属于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再不属于他。

------

按照隋朝的治丧礼仪,高秋娘是出嫁之女,大殓之后即返回夫家。

高励的灵柩并不立即下葬,而是先在祠堂存放,要通过占卜确定下葬日期。

高俭作为高家唯一的嫡子,要为父亲守孝三年,这就是所谓的“斩衰三年”。说是三年,实际上是两年再加上第三年的头一个月。

按照礼制,子女守孝期间不能任官、嫁娶,夫妻不能行房,不能生子。

在居住方面,死者未下葬之前,子女要在灵前搭个临时的草棚居住。下葬之后,嫡长子要在坟前搭棚而居,棚的四壁涂抹泥巴挡风,守孝期满方可回家居住。

在吃的方面,父母去世后,子女三日内不能吃饭,百日内早晚只能喝一碗粥,百日过后可以吃蔬菜,满一年可以吃蔬菜、水果,满两年可以用酱醋调味,守孝期满才能正常饮食。

由于礼制过于严格,许多方面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民间很少有人真正依礼制守孝,只有官宦人家或者是士人,明面上依礼而行,而私下里也是有所变通。

官府对守孝礼仪的执行情况,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民不告官不究。

对做官的人来说,却基本上都是严格遵守的,否则被别有用心的人参上一本,不但官做不成还要判徒刑一到三年。

高俭是至孝之人,样样都严格按仪礼而行,没有丝毫马虎。

腊月初九是占卜后选定的下葬之日,地点在终南山北,高氏庄园附近。

长孙晟和高秋娘,还有长孙无忌、观音婢都到崇仁里为高励送葬。

举行完葬礼,高俭夫妇和长孙晟夫妇到内院去见高老夫人,高俭便将自己要在父亲坟前搭棚守孝的打算告诉大家。

长孙晟知道,严格按仪礼的规定来守孝,对一般人来说,身心上是承受不了的。住在草棚里,冬天天寒地冻,夏天蚊叮虫咬,日日喝稀粥续命,没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是断不能坚持两年零一个月的。

听了高俭的打算,长孙晟劝道:“士廉,这守孝之事也不必拘泥于形式,你能在岳父生前衣不解带,侍奉于病榻前,可以说已算尽了孝心,又何必非要在坟前守孝,假使岳父泉下有知,恐也不愿你受此难忍之苦。”

高俭坚持道:“季晟兄不必再劝,我意已决。父母生我养我,悉心教导,帮我娶妻生子,在这个世界上父母给我的太多,我能回馈的又有多少?如果连这三年守孝都做不到,岂不枉为人子?”

见高俭如此坚定,长孙晟也不好再劝。

这时长孙无忌说道:“舅父,我今年已经十岁,你原本答应十岁时要教我读书,不如我和你一起为外公守孝,你也可指导一下我的学业。”

高俭心知,这守孝之苦,不是一般小孩子能承受的。如果答应长孙无忌一起守孝,到时候他受不了苦,自己又不好责备,半途而废反而不好。于是说道:“按照仪礼,你只须在家守孝一年,随我守孝就坏了礼仪。”

高俭说出此话,等于说是拒绝了长孙无忌的请求。

长孙无忌道:“我一切都按仪礼而行,每天给你送饭总可以吧?”

高秋娘开始听儿子说要和舅父一起守孝,也怕儿子受不了苦。如果坚持不下来,来个虎头蛇尾,让外人知道会成为笑柄。

她看了看长孙晟,想征求一下长孙晟的意见。

长孙晟轻轻地点了点头,看样子是同意长孙无忌这样做。

高秋娘便对长孙无忌说道:“无忌,你知道不知道,这坟前守孝不可儿戏,一旦决定是不能后悔的,不管受多大的苦,都必须坚持到底。冬天的寒冷,夏天的酷暑,你能否承受?”

长孙无忌道:“阿娘放心,孩儿承受得了。那些贫苦之人,冬天住在草棚里,连衣服都没有,不一样能够挺过来吗?别人能为什么我不能?”

高秋娘道:“无忌,这可是你自己做的决定,到时候别哭着求你的舅父和你的父亲、母亲。”

长孙无忌挺起胸脯,脸上现出坚定的神色:“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不会反悔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