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教育公平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奄遗在明!
方菱华出发去常州府了。
在等待回音的日子里,秦邦要着重抓一下明兴学堂的学科建设和制度体系了,皇上曾经答应举办一次工举考试,工举考试将面向全国的,不管选拔出的人数是多少,明兴学堂必定会拿走大部分的名额。
而争取名额,并不是明兴学堂的办学目的,秦邦的想法,是要把这样的学堂推广到全国,让更多的普通人从科举这个独木桥上下来,成为技能型人才,不但自己能养家糊口,还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他现在着手搞标准化的学科建设和制度体系,就是为了将来可复制,等运行流畅之后,先在京城再开一家,那边正好有余闽鸿在管理,一南一北,不断地培养人才出来,每出一个管理人才,就送他一家学堂的管理权。
只是要做好精打细算的准备,博举书苑是开一家挣一家,而明兴学堂必定是开一家亏一家!如果两边能做到收支平衡那是最好不过了,但想法是美好的,实现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明兴学堂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博举书苑的,毕竟社会上穷人是永远占多数的!
钱,永远是觉得不够用,也曾打算向朝廷申请拨付补贴,但南北战事不断,大量的税收都消耗在了战场上,哪有钱补贴你这种民办学堂?要是国库充盈,皇上为了面子,早就自己去办公立学校了!
在中国的古代,根本就没有什么公立学校,全部的考生都是学的私塾,或者说就是私立学校。秦邦记得穿越之前还和同学辩论过这个话题,同学说,在中国古代,没有公立学校一样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获得功名,不会因为没有公立学校,就会影响到书生们的成功。
真正的到了古代才知道,现实是太残酷了!所谓的书生们的成功,是极少数人的成功,和绝大多数人没有一丁点关系,那些写书的,动不动什么“寒门贵子”纯属扯淡,是自我的安慰,是底层吊丝喜欢的爽文而已,自我代入,幻想自己就是主人公,一家人吃不上饭,穿一条裤子还露屁股,突然某一天就翻身了,翻身了之后,就给曾经看不起自己的人啪啪打脸,如果还是这种吊丝思维,怎么可能翻身,即使万中之一,让他翻身了,也是这个社会的祸害!
在古代,穷人翻身的唯一道路,就是造反,绝没有其他途径!
从个人角度来讲,唐荆川先生成功了,严嵩也算是成功了,但是我们再去深挖一下,看看他们的父亲。
唐荆川的父亲唐宝,居官十七年,先是授河南信阳州知州,后调任湖南永州府知府。
严嵩的父亲严准,虽然没有当过官,但好歹是个秀才,在乡里是个私塾先生,严家祖上是当过高官的,只是在严准的时候家道没落了,但严准也是个文化人,严嵩的父亲亲自上阵,自己来教严嵩读书写字,终让儿子获得了功名。
如果一户人家倾其所有让儿子通过科举翻身了,多数给社会带来灾难,就拿唐荆川来说,他在京城从来不鸟那些高官,惹老子生气,大不了不干了,为什么?因为他有家底啊。
而严嵩在尔虞我诈的官场,受尽了委屈却隐忍不发,一直熬到今天,终于逮住机会成为皇上的红人了,他就开始扫荡身边不和他站在一个阵线上的人,心肠冷漠到没有人性的地步,因为他没有退路,他家里已经衰败了。
秦邦突然想起了一个角色,那就是《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他的出生比严嵩惨的多了,他不择手段,只是为了获取个人的成功,家国情怀在他的心目中分文不值!
如何让这些人越来越少?秦邦看了看即将风雨飘摇的大明朝,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他心目中的想法,就是,其一发展生产,让穷人越来越少,其二开展普惠型教育,让明兴学堂能布满全国,给每个穷人子弟公平的教育机会。
教育,没有绝对的公平,有钱人子弟都在博举书苑,带着仆人在那读书呢!这确实没法比,虽然明兴学堂出来举人、进士数量不多,但每个人读完书,都会学到一门生存的技能呢!
听卢巧儿说,她在女学班增加了一个新科目,就是宠物饲养班,买了一些猫、狗、鹦鹉这些,教女生们如何喂养它们,如何预防它们生病,如果生病了如何处理?如何定期给它们洗澡!
秦邦想,这个科目比较实用,现在有钱人家养一个宠物的花费,比穷人家养一个儿子贵多了,富人家宠物狗吃剩的不要的粮食,都能把穷人家的儿子养得白白胖胖的!学了宠物饲养技术,不能服务有钱人,我服务有钱人家的狗,也是能够生活下去的。
听说皇宫要招募“猫官”,这个职位叫“九条命官”,因为猫能通阴阳,有九条命,故用此命名,九条命官的俸禄和朱秋崖朱提督的俸禄都差不多了。等这家女学班的孩子毕业,一定要推荐几个去京城当这个“九条命官!”
当上了九条命官之后,这女孩子家庭就彻底发达了,收入赶上了领着千军万马的提督的收入了,这或许也能改变国人对职业的看法,考取功名并不是唯一的道路。
职业卑不卑微,是和金钱收入有一定的关系的,凡是被人瞧不起的职业,大部分都是低收入的,若是给人养猫,收入和提督一样,那这个职业就不是卑微的职业,而是高大上的职业!
明兴学堂就是要培养他们职业平等的观念,只要以后收入可以,就不要在考取功名的人面前妄自菲薄。
想到这里,秦邦又去找陶弘义,因为工举考试,大部分的压力都在他身上,先解决朝廷急需的和期待的,一定要在军械上面有所突破,还有生产工具上也要突破提升。
像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能否给仿制出来并加以创新,让运输上有更便捷的工具。秦汉时期所形成的铁制生产工具以及古典机具,一直延用到今天,这肯定是有问题的,几千年来,生产工具毫无提升,一群人摇头晃脑地背之乎者也,这个方向就是重大的错误!
陶弘义说,“两位洋专家死了之后,战船技术停滞不前,我让几个学生去研究了蜈蚣船,几个人天资聪颖,回来之后,就做了模型,依照他们目前的水平,再仿制出一条蜈蚣船问题不大,只是要做蒸汽船,我们大概也得了一些原理,但目前进展还是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