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穿越明朝假太监 > 第90章:遍地都是廉价劳动力

第90章:遍地都是廉价劳动力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越明朝假太监!

我就说嘛,大同啥都没有,却有的是煤矿! 只可惜,这个时代没有“大秦铁路”,挖出的煤炭很难运出去,没法赚大钱! 不过,挖点煤向蒙古人换马匹牛羊,不需要铁路! 就连水泥路都用不上! 因为,蒙古人会自带牛马,自己将煤炭运走! “厂公,你相信我,那座山里真的有煤! 二十多年前,还是万历皇帝的时候,家父就带着村民去那里挖煤了!” 抬头看看那座山,王立连连点头: “行!你说有就有! 回去跟百姓们说说,尽快开挖!” “厂公,不用尽快,今天就能开挖! 小民只需回去一说,马上就有几千百姓过来! 而且,自带锣筐和铁锹!” “行!那就开始吧!别浪费时间了!” 闻言,引路的百姓大喜,屁颠屁颠回了村里。 望着前方那座山,王立淡淡一笑。 别说是那一座山,你跟我说每座山里都有煤,我也会相信! 当年,万历皇帝在位的时候,为了多收矿税充盈自己的小金库,全国上下都在开矿! 那时的“税监”可牛逼了! 随便指一座山,只要说那里有铁矿或煤矿,强制让人去挖,就可以坐着收矿税了! 能不能挖出铁,能不能挖出煤,税监可不管! 他们,只管收税! 所以嘛,咱西厂开矿,真的是天地良心啊! 不仅提供一日两餐,还提供临时的帐篷住宿,每日还有五个铜板的工钱! …… “厂公,对面的山里真有铁矿! 山脚下,还有一座废弃的炼铁炉! 稍加修复,马上就能点火! 只是……真要开矿铸铁,还需要官府的公文啊!” “靠!你们连造反的事都干过,还怕官府不批?给我赶紧召集人马,最好明天就进山!” “厂公,这个……” “靠!山西的巡抚、天成县的知县都被你们吓跑了,谁会过来找麻烦? 让你们采就采! 出了事由本厂公担着!” “厂公,草民的意思是……开矿铸铁……是不是跟大同那边挖煤一样,也有每日的两餐和工钱?” “有!肯定有! 本厂公为赈灾而来,岂会让百姓饿肚子? 同样是一日两餐,同样是每天五钱! 只要过来开矿,只有撑死的,没有饿死的!” “厂公,你真是山西百姓的衣食父母啊! 草民这就回去告诉乡亲们! 明日,必有不低于两千的百姓进山开矿! 往后,还会更多!” …… “厂公,你发明的纸烟太好卖了! 成都、云南、桂林、广州、福建、浙江、南京,几乎每个州县的兄弟都在催货,实在是供不应求啊!” “靠!那么多的饥民,千万别浪费了! 还不赶紧扩大生产规模? 这还用我教你?” “不是啊,南方能买到的烟叶,早就被咱们买光了!没有烟叶,如何扩大规模?” “这样啊……那……咱们的存货还有多少?” “大概,还有一千二百箱! 等到这批烟叶全部制成纸烟,估计有一千八百箱!” “那就……那就提价十倍,卖一两银子一包,暂时这么办吧!” “厂公,南方早就涨到一两银子一包了!现在的问题是,没有足够的烟叶,有钱也没法赚啊!” 没有烟叶! 没有烟叶? 靠! 手里有银子,还怕买不到烟叶? “宋哲,马上派人去福建一趟,让郑芝龙想想办法,先进口一批烟叶应急!” “厂公,远水难解近渴啊!要从南洋运回烟叶,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我去!半年就半年,只能这么办了!” 宋哲离开大殿,王立微闭着眼睛。 烟草刚传入大明,至今不过几十年时间; 南方虽有种植,但规模实在太小! 可惜的是,山西的气候,实在不适合种植烟叶! 而且,烟叶从南方运到山西,制成纸烟再运往南方,不仅浪费时间,还增加成本! 在南方多办几个烟厂,势在必行啊! 要不……从山西迁个几万人去南方,专门给我种植烟草? 应该……能行吧? 山西饥民众多,只要给饭就能招到人! 若说最廉价的劳动力,恐怕只有山西了! 而且,自己种植烟叶,既能保证原材料的最低成本,也能控制种植规模,还可防止被人“卡脖子”! 然而…… 听说要去南方,百姓们有些退却了! 他们,都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乡! 都不愿与家人分开! 更担心死在外地,不能叶落归根! 唉! 既然百姓们不愿去江南,那就中部州县嘛! 好像,河南也适合烟叶的种植,距离山西也不算远! 只可惜,河南也遭了大旱,而且时有民变啊! 要不,山东? 不行! 那里地势平坦,距离京师又不远,如果皇太极杀过来,损失可就大了! 那就,只剩下湖北和四川了! 湖北,还是不太安全! 如果河南民变四起,湖北很容易被殃及! 四川…… 四川的地形不错,气候也适合! 我去! 张献忠那厮要屠川啊! 不过,这个大明,跟历史上的大明不一样! 造反的是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什么的,不是李自成和张献忠! 所以,四川是最安全的! 而且,那里是自己的家乡! 有亲切感! 嗯! 种植基地和生产基地,就建在四川! 对了,那里有大熊猫! 新的纸烟名字,就叫大熊猫、小熊猫、黑熊猫、白熊猫、蓝骄子、红骄子! 换个包装,换个名字,价格再翻一倍! “咳……咳……” 王立连声咳嗽,议论的百姓赶紧住了嘴。 “既然,大家都不愿去江南,咱们就换成天府之国的四川,大家认为如何?” 话音落下,议论声又起。 似乎,四川也没人愿意去! 看来,得出点血才行! 于是,王立把心一横:“愿意去四川的,每月一两银子,包食宿,再免除山西老家的田赋! 而且,不是让大家永远地迁至四川! 做满五年,西厂免费送大家回乡,每人再发安家费二十两!” 这话一出,百姓们全都炸了锅! 种植烟叶,可比开矿挖煤轻松多了! 工钱,是挖煤的好几倍! 还能免除应缴的田税! 做满五年,不仅能回乡,还能多发二十两! 厂公的话,绝不会有假! 这个馅饼,实在太诱人了! 一时间,报名者不计其数! 仅仅五天时间,就有二十多万人报名! 这架势,可把王立吓得不轻! 尼玛! 是不是山西的所有百姓,全都来了? 除了青壮男女之外,七八岁的小孩、杵着拐杖的老者,全都来了! 我去! 虽是廉价劳工,我可养不起这么多人! 而且,我西厂不是做慈善的! 咱不养闲人! 五万,最多五万! 五万青壮年,就足够了! 剩下的,还是给我采矿挖煤去! …… 经过半月的甄选与准备,在一千多锦衣卫的护送下,五万青壮百姓,怀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看着出发的人群,王立突然发现,自己就是个包工头! 那些开矿的,铸铁的,挖煤的,种烟叶的,全都是给自己打工! 想不到,如此低廉的工钱,就能有十几万人帮自己挣钱! 而且,每一个都感恩戴德! 难道,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人口红利”? 确实,从奴隶社会到春秋战国,从秦汉到明末,只有这个时代的人口最多! 一亿三千万的户籍人口! 如果全都给自己打工,嘿嘿! …… “报……厂公:保德那边打起来啦!” 王立眉头紧皱,实在想不出“保德”在什么地方:“你慌个毛啊!慢慢说,什么保德?谁跟谁打起来了?” 锦衣卫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劈里啪啦说了许久,王立终于弄清了事情的缘由。 保德,在山西太原府的东北角,紧邻黄河。 锦衣卫口中的“打起来”,是指陕西延绥的饥民越过黄河,与保德县的山西百姓发生了斗殴。 事情的起因,不过是陕西的饥民,偷挖了几个山西百姓的红薯! 在王立看来,这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事! 却没想到,普通的百姓斗殴,会升级成锦衣卫与洪承畴所部的群殴! 双方的伤者,已达三十多人! 据说,洪承畴正在调集人马,准备杀过黄河! 而保德这边的山西百姓,已经聚集了三千多人,誓死保卫自己种下的红薯! “厂公!咱们已经表明西厂锦衣卫的身份,洪承畴那厮还是要动手! 他还说,打的就是锦衣卫!” “卧槽!老子连皇太极都没怕过,还怕他个小小的参政? 哼! 北镇抚司的诏狱,正向他敞开着大门! 那个谁,马上召集人马! 再把咱的大炮带上,干他丫的!” …… 从大同府到保德县,二百余里的距离,锦衣卫三日便到。 其实,锦衣卫报来的信息,特别是他们状告洪承畴的话,肯定有所夸大。 对此,王立心知肚明。 他之所以大发雷霆,之所以大动干戈,是想看看洪承畴这个历史上的“二臣”,究竟长什么模样! 此时的黄河两岸,确实是剑拔弩张了! 此时的黄河河床上,红薯和土豆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面对西岸的五百多士卒,东岸的百姓和锦衣卫毫不畏惧,还在高声喊话挑衅对方。 大炮架在河边,对岸的士兵脸色大变,顷刻间就逃得无影无踪。 不出王立所料:没过多久,西岸送来洪承畴的亲笔信,邀请王立过去“喝喝酒”。 对此,王立欣然应允。 同时意识到:这次的两省百姓斗殴,应该是洪承畴故意挑起! 他有着什么目的,只有去了西岸才知道! 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敢对西厂动手! 他没这个胆! 很可能,他有求于自己! 于是,王立只带着五个锦衣卫,越过一望无际的红薯地,来到西岸的临时帐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