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海禁问题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振大明朝!
(暗自庆幸一下,今天因为天气原因,领导们没有前来检查,高歌算是稍稍轻松,今日的更新奉上,请大大们多多支持!)
因而对于与东南亚各国进行互市,甚至跟再远的那些国家做贸易,或者是把大明的东西卖到欧洲去,朱友建都是举双手双脚赞成支持的。他巴不得东西卖的越多越好,这样大明只要生产的越多,那么赚到的银子也就会更多。
毕竟在这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从美洲开采出来的白银差不多要有三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国。可是还要知道,仍然有三分之二还多的白银没有被用于采购中国的商品。那这三分之二究竟流向了哪里?总不能是还留在了美洲吧?
答案自然是没有。既然如此,那就不用再多做解释了,这些白银自然是流入了欧洲,进入了西方人的囊中。当然了,新大陆产出的可不仅仅只有白银,还有大量的黄金,它们的流向自然也是如此。甚至可以说,黄金几乎全都被运往了欧洲,大明并没有在贸易中获得太多了黄金。
众所周知,白银虽然也是一种贵金属,但相较于黄金而言,它的价格会时常出现波动。虽说在这时候,不论是哪国人,都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其中的规律,因此就更不要提用这个规律来操纵金银的兑换价了。可朱友建是懂得这个的,他自然是不想放弃这个机会的。
大明现在需要白银,但更多的却是需要黄金。如果有了足够多的黄金,那么就可以发展金本位制,并且就可以逐步尝试发行纸币。由大量的黄金作保,大明的纸币必定会有很高的信誉和极强的购买力。这对于大明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而且大明的纸币一旦能够成为世界通用的货币,对于大明操控世界经济来说,那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这个可以参考后世的dollar。当然,这都是后话,也过于长远了。朱友建现在的目标就是通过对外贸易,从西方人手中大量吸收黄金白银,以解决国内银荒的问题。
还有就是以互市的手段,再从东南亚各国进口他们的稻米,缓解国内缺粮的局面。朱友建很清楚,只要保证这两个方面不出问题,大明必定能够熬过这最困难的一个阶段。接着就会在自己的带领下,干翻后金,再次走向复兴。
当然了,大明根子上的问题绝不是把粮食和银子这两个方面搞定就能解决了的。大明如今面临的问题已经是有些积重难返,若是不能如商鞅变法那样,从根子上解决问题,那么就算是挺过了这一关,等过上几十年,朱友建GAME OVER以后,大明依然还会走上今天的老路。
朱友建所做的,不过是多替大明续了几十年的命而已。他是没成为亡国之君,说不定他儿子或者孙子就是崇祯第二了。
因而解决出口问题,只是把大明表面上的问题搞定了。要想把腐烂的根子给治好,那就需要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甚至向欧洲学习一些可取之处,譬如盘活经济,而不是将金银贮存起来等等诸如此类。
引进来的问题还有些遥远,朱友建也还有足够的时间去深思熟虑。但这个走出去的事情,即出口互市到底该怎么去做,是一个什么样的章程,那就得让朱友建好好地去思考一下了。
虽说自隆庆开关之后,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明原因出海去进行贸易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而且前来大明贩运货物,再运往欧洲去销售的西方人也日渐增多。看上去大明的进出口贸易,做的是日渐红火,整个大明获利颇丰。似乎不出门就赚来了大量的银子,欧洲人的钱好像流水一般都进入了大明的那些个商人口袋中。
但这只是表象,几乎所有人都只看到了利益,却没发现其中存在的隐患。更加要命的是,大明官方在这其中根本就没有得到多少利益。原本只需要按部就班的收关税,朝廷每年都能进账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两的白银。可现在每年能够落到朝廷手里的,只有可怜的几十万。这还是往好了去算的,最近这几年几乎连这点钱都快要没有了。
要知道满清在20世纪前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每年仅仅是在关税这一项上,就能收上两三千万两银子之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固然是有以赫德为首的那些外国人的廉洁高效。但更需要看到的是,以清末那种积贫积弱的情况以及国内近乎快要破产的小农经济的状态,在不征收鸦片的关税以及税率只有百分之五的情况下,每年都还能带来远超明朝税收总额的关税。这就足以说明在关税这一项上,究竟有多大的利益了。
虽说明末与清末还隔了两个半世纪,还需要考虑经济发展以及通货膨胀的问题。但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自隆庆开关直到明亡,这半个多世纪流入中国境内的白银,加起来足足要有数亿两甚至更多。试想一下,能流入这么多白银,自然就要发生这么多钱的贸易。有了交易,自然就需要交税,大明的税率就算再低,也没道理每年只收几十万两吧?对比一下清末,这个差距可真的不是一般的大啊!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大明官方对于海贸的管理实在太过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章程。虽说开放了月港作为口岸,也有督饷馆作为监督管理海外贸易,并且征收关税。的但由于进出手续繁琐,还规定了运营总量,使得许多船只都无法从月港这个正规渠道去靠岸交易,所以就只能另辟蹊径,甚至是铤而走险。
再加上南方的几个市舶司已然势微,对于百姓出海监管已是有心无力。还有就是大明朝廷,特别是水师对海上的掌控力太弱,根本无法对这些人进行有效的管控,这就使得海上的走私更是日益猖獗。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大明从关税上的收入就是一天要比一天更少。
所以若是想把进出口贸易给做好,设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海关是一定的,制定章程也是很有必要的。但作这些都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大明必须有一支能够足以维护海上船只安全,并且可以打击走私的舰队。不然,那设想的这些就都只能是空谈。
君不见,从近代起,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哪个没有一支足以称雄世界的海军?即便是满清末期的时候,不仍然有一支北洋水师在支撑门面?让整个世界都以为这支排名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舰队战斗力是多么强大,若非在中日甲午一战时被戳破了这层牛皮,那么北洋水师恐怕还真要再威震亚洲不知道多久了。
从这些事情中也可以看出,若是没有强有力的海军支持,在日后竞争世界的话语权以及发展对外经济上,是要吃很大的亏的。
俗话说的“百年海军”可真的不只是喊喊口号,海军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兵种。在空军出现以前,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那真的可以说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陆权国家,历朝历代没有哪个帝王真正的把重心和目光投入到大海上。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上下两千年,真正在世界上称得上号的海军,除了郑和下西洋时的那支船队以外,也就还真的只有北洋水师了。但郑和的船队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十不存一,福船的图纸更是被付之一炬;而北洋水师则是两百年后满清时期的产物。
这二者不论是哪个,朱友建想要拿来用,那都是不可能的。他现在所能做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打基础,苦练内功。一边建造战船,一边训练人员,争取早日让大明的海军称雄于全世界!
所以说,在自己建设出一支强大的海军之前,这种自由的海外贸易,看上去很美好,能给大明带来大量的利润,其实却是一服治不了病,甚至还会加重病情的药。因此还是暂时不能让那些商人们随便自主进行的。海外贸易还是必须要在自己的主导下,有组织、有计划的来做,就像这次朝廷与占城的互市一样。
不然的话,以那些商人们的尿性,他们不仅会在国内外进行低买高卖,搞乱整个市场,而且肯定还会变着法子的偷税漏税,把钱全部装入自己的口袋,让朝廷一两银子都得不到。要是那样的话,自己又何必开放海禁,允许自由贸易?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眼看着自己想的有点远,都要把多少年之后的事情给计划出来了,朱友建急忙收回思绪,把自己的思绪重新集中在贺逢圣的这份奏折上:粮食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使陕西这个包袱不会继续成为大明的负担,也可以让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能够安稳的实行下去。
这还只是其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互市,也为大明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特别是会使得朝堂上对此的阻力减小,不再人为的设置太多障碍。
其二则是能够让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入到海外,不但会使得许多的地主富商们开始向海外追求财富,也会吸引不少无地少地的贫民,让他们不再只盯着手里的那一点土地,只知道去土地里刨食。这样一来,大明许多地方的压力以及内部的矛盾就都可以缓解了。
总而言之,海禁是早晚要完全放开的,但绝对不是现在。至于与东南亚各国的互市究竟该怎么进行,那也不是朱友建可以一言而决的,这事最终还是要听听朝臣们的意见,让大家能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过在朝议之前,这件事还是要先和内阁通通气,让他们先给自己提提意见,定下一个总基调,也把消息带出去,透漏给下边,让所有人都先想想。不至于在朝议上突兀的提出,让大家都有些懵逼,再闹出什么事端来,那反倒就不好了。
于是这边才刚把黄道周打发走,朱友建就又命将几位阁臣外加户部尚书郭允厚等几个人给传召了过来。
“这是熊文灿刚刚用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折,不过不是熊文灿写得,而是远在占城的贺逢圣呈递上来的。朕刚刚看了,贺逢圣干得不错,已经从占城换得了大量的米粮。若无意外的话,估计再有个三五天的时间,运粮的船队就可以在塘沽口靠岸了。”说着,朱友建把奏折交给了身旁的曹化淳,命他拿给几位阁臣们看看。
众人挨个传看之后,韩爌率先向朱友建道:“恭喜皇上,如今只待粮食一到,就能解决陕西的问题,届时就不必再担心会继续有流民作乱的事情了。”
这话说的是有些满了,不过也确实没有错,只要粮食发下去,倒真的是不用太过担心会继续有人造反了。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忍耐力是非常好的,但凡只要还有一丝活下去的希望,是没有几个人会想着去造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是分人分时候的。不然张应金和王自用在顺德广平等地拉起来的队伍,也就不会才只有那么两三万人了。
但也不全是这样,西北本就贫瘠,向来是作乱的一个源头。自古就不知道有多少乱子都是从西北那边闹起来来。虽说现在自己弄到了粮食,可以安抚住民心,可又有谁能够保证,这些已经起事的人们,会愿意放下这种已经得到的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生活,重新回到家乡,做一个任人宰割的农民的呢?
虽然这些人里边的大部分都不是什么有大志向的人,但保不齐就有那么一两个呢?例如现在已经稍成气候的高迎祥,在李自成和张献忠之前,所有农民军里,可就要属他的声势浩大了。所以西北那边的情况绝对不能轻视,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那边的情况。
韩爌说完之后,朱友建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又看向众人:“诸位先生,这批粮食确实是暂时缓解了陕西的危机,但朕以为,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那边的旱情一日不缓解,百姓们一日不能够吃饱穿暖,朕这心里就一日不得安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