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重振大明朝 > 第三百零九章 对策

第三百零九章 对策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振大明朝!

(今日一更,一次性把内容发齐,大家不用再等晚上的章节了。)

既然不想再拨内币,那就得有别的办法,不管是拆东墙补西墙也好,还是七拼八凑也罢,都得把这个窟窿给补上。可这终归不是千八百两银子的事情,哪是朱友建随便想想就能想出来的?再者说,就算是有银子,也未必能换到这么多粮食啊!无计可施之下,朱友建只好把这件事放到了早朝上,让朝臣们一同商量商量,事情到底该怎么办。

但凡一提到钱的事,户部尚书郭允厚总是把手一摆,然后再说上一句“没钱”,呛得别人连话都没法往下接。都没钱了还怎么说?难不成你能变出钱来?所以朱友建现在对郭允厚的怨念也很深,总觉得他现在就跟后世的那些被工人们堵上门要债的大老板们没什么两样了。

可没钱也得解决问题啊,上天可不会因为你没钱就给陕西下雨啊,陕西的老百姓也不会因为你朝廷没钱赈灾,就会愿意一直挨饿啊。这个问题若是不解决,陕西的百姓们可是会跟大明翻脸的啊!

“韩先生,你是内阁首辅,可有什么好主意,这赈灾的粮饷又该从何出啊?”看众人都是一副缄口无言的样子,朱友建头疼之下,也只能点名了,韩爌作为内阁首辅,自然是首当其冲的。

可是韩爌这会儿又哪里会有什么办法?他要是有,在内阁进行蓝批票拟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办法呈递给朱友建了,又哪里还会等到这时候?

“皇上,臣曾问过郭尚书,今年各地除陕西外,虽有灾害,但并不严重,都在可控范围内。征税的夏税并未减少,如今陕西大旱已成事实,除了让范景文组织百姓自救外,臣以为可从东南收购一批粮食,用以赈济灾民。”

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抗旱的事情范景文在上折子前就在做了,甚至是从自己派范景文到陕西任巡抚时他就已经开始做了。收购粮食说得是挺容易,可收购的钱又从哪里来?没有钱,东南的那群地主富商们难道能赊给自己?还是自己能派军队去明抢?

“郭卿,你是户部尚书,每日里与这些打交道最多,想来当有一二应付之策。你有什么办法,说一说让大家都听听。”朱友建又把球抛给了郭允厚。

“回皇上,臣以为从陕西的情况来看,今年虽不敢说是颗粒无收,但所剩也必然无几,若是只依靠陕西百姓自救,肯定是不现实的。臣这几日细细想了,觉得是不是可以先暂缓三大营的征兵事宜,这样倒是可以省出来几十万的钱粮,一解陕西的燃眉之急。待秋收之后,再补齐三大营的短缺,继续征兵,整顿三大营。”

郭允厚的这个办法真要说起来,也确实算是一个能用的方法。三大营如今已经裁汰了一半多的人,新征的士兵都还没有到位。但该给三大营的预算是已经全部给到了,若是停下征兵,把这部分的预算给挪用了,确实可以暂缓陕西之急。但治标不治本,就三大营的那点预算钱粮,根本不足以填住陕西这个大窟窿。

况且朱友建也不想用这个办法,一来不能真正把问题解决,二来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只会让原本军改计划被延缓、迟滞下来。所以仔细去想想,若是要这么做,还不如自己一狠心一咬牙,再发点内币直接把问题给解决掉。

“如此确实是能够解决燃眉之急,但三大营短缺的这些粮饷何时又才能补齐?军改一事方兴未艾,这会儿却要朝令夕改,如果这么做真能解决陕西的问题倒还罢了。可若是到了秋收之时,依然还有灾害,又该再去何处凑出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钱粮呢?”朱友建这么一问,顿时令郭允厚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去应答,自己总不能向皇上保证秋收的时候一定会风调雨顺,肯定不会有什么灾害发生吧。

朱友建见状,站起身来回走了几步,又看向众人:“诸卿可还有什么办法?但讲无妨,朕绝不因言治罪。”听到皇上令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需要有顾忌,众人自然将心中想到的一些办法说了出来。

“皇上,如今才刚刚夏收,各地粮价尚低,臣以为应当立即征购军粮,如此一来,当可省下不少银两,再用这笔钱去赈灾。”户部右侍郎程国祥奏对。

这也确实算是一个办法,但粮价就算还低,国家也很难从中获得太大的利润,那些粮商们可精明着呢,怎么会让朝廷在收购中得到大头?再者说,征购军粮的预算也是有限的,就算一石粮食能比预算省一成,最后也不过多省出来一二十万的银子。对于陕西的问题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不过这个办法也算是个办法,若是能够真正贯彻的话,确实能让朝廷节约出不少的银子。朱友建不知可否,想听听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果然,程国祥话音刚落,就有人接着他的话奏对:“皇上,臣以为若要收购军粮,则应下旨各府县,严禁粮商抬高粮价!”这是要用政令来为征粮保驾护航啊!朱友建仍然没有说话,双眼在场上继续来回扫着。

“皇上,臣以为可以下禁酒令,以减少粮食消耗。”

“皇上,臣以为当暂停各处不必要之工程,节约开支。”

“皇上,臣以为可削减各处用度!”

“皇上,臣以为可向地方募捐!”

……

朱友建听了半天,大臣们说的这些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想着怎么节约银子和粮食,可省出来的那点钱根本无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就一个说募捐的,估计也只能是杯水车薪,这可不是后世,大明从上至下就没有任何人会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想法。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些官员们不是没有捐点钱的打算,但他们最多也只会拿出自己明面上的那一点俸禄。想要他们割肉,那是不可能的。朱友建心里很清楚,其实这些个大臣还是在盯着自己的内帑呢!虽说朝议开始时朱友建就一口回绝,不答应再发内币,可百官们都知道只要大家坚持,皇上到最后还是得妥协,同意发内币解决问题。

可是发内币不就等于是小太爷一个人捐钱?MDZZ,凭什么你们扣扣索索,掏个千八百两就肉疼的不得了。可小太爷一掏就得几十万上百万的往外出钱?真当大明是小太爷一个人的?

所以这个缺口如果不堵住的话,自己再发内币去解决问题,那以后但凡出现点事情,那么大臣们就肯定要齐声恳请自己发内币了。到了那个时候,就真的成了负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局面了。

因为朱友建很清楚,不光是陕西的大旱,大明现在正值多事之秋,以后的几年,各种各样的问题会纷至沓来,自己的内帑可不是聚宝盆、摇钱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就现在剩下的那点钱,这么用下去,要不了两年就会被挥霍一空的。即使加上别院的收入,那也是不够这么用的。

况且陕西的旱灾可不是就这一次,从崇祯元年开始,之后接连几年内,可一直都是这样的情况。陕西的问题若是解决不了,光是这一个,就会让自己慢慢走上崇祯皇帝的老路。

可这些话朱友建又没办法和大臣们明说,不然这些臣子们不是把他当作神棍,就是会觉得皇上这是得了失心疯吧。这两样哪一样对于一个皇帝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坚决不能这么做的。

可事到如今,问题必须要解决啊!思来想去,大臣们也说了这么多能用和不能用的办法,朱友建也确实没有太好的法子了,叹了一口气,打算就先按照大臣们说的这些办法先去做,能节约一点是一点,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实在不行,自己再发点内币,先把今年熬过去再说吧。

就在朱友建打算让退朝的时候,时任户部左侍郎的毕自严出列奏道:“皇上,臣有一策,可使我大明数年内都能粮食充盈!”

关于毕自严这个人,朱友建还是比较了解的,是明末数得上的理财高手,可以说要是没有毕自严的打理,崇祯时期大明朝廷的财政早几年就得崩溃了。大明能在崇祯一朝坚持十七年,可以说,毕自严也是功不可没的。

其实原本在天启六年的时候就已经升任了户部尚书,只不过因为他和魏忠贤不对付,所以做了户部尚书没几天的毕自严就被迫称病致仕,以避开魏忠贤的打击报复。

而朱友建继位后,对于毕自严这样的大才,自然也是不会放过的。这样的人才,不拉到自己的阵营中为我所用,那自己岂不是脑子进水了?

不过人家郭允厚在户部尚书的位子上干得好好的,还颇有政绩,这两年也是呕心沥血,不但没捅出篓子,还总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这样一来,自己也不好让人家就这么拍拍屁股走人。所以朱友建仔细考虑了一番,就先让毕自严做了户部左侍郎,他们两个再加上一个程国祥,可以说把户部打理的是井井有条,少让朱友建操了不少的心。

“毕卿有何良策,速速道来!”朱友建心中大喜,不禁把身子向前探了探,双眼巴巴的望着,就等着毕自严的这个答案了。

“回皇上,在安南之南有一国,名曰‘占城’,占城境内土地肥沃,粮食可一年三熟,因而盛产稻米。天启五年时,其国曾派使者入朝,向先皇提出,愿岁贡稻米数万石,只希望我大明能制止安南对其国的紧逼。”毕自严开口说道。

不过这番话朱友建却听得是一头雾水,有关于越南那边的情况,他虽不是一无所知,但也只是知道一个大概。像占城这种小国他更是只听过一个名字,具体情况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甚至可以说他都以为现在的越南已经被安南统一了,根本没想到竟然还会有占城这样的一个小国存在着。

毕竟明仁宗朱瞻基在位时大明放弃了对越南的统治,明军全部北返,撤回了国内。安南已经取得了越南的统治权,按照自己的思维,他们又怎么会放弃统一越南的机会?所以刚刚毕自严说的这些,他是真的不怎么清楚的。

从朱瞻基时到现在,差不多都快两百年了,安南都还没把占城完全吃掉,这真的是有些无法想象。不过反过来想,占城给自己岁贡几万石稻米,就想让自己替他们出力对付安南,这也太天真了吧?

正在朱友建思绪有些跑偏的时候,只听毕自严接着说道:“不过当时因为种种原因,朝廷并未答应,至于他们后来又提出的以稻米换兵器马匹丝绸等条件,也就这么搁置了。臣以为,如今我大明缺粮,完全可以与占城进行互市。可先勒令安南不得再进犯占城,之后并用丝绸瓷器茶叶等去换取占城的稻米。如此一来,数年之内,都能解决我大明缺粮之困。”

毕自严说到这里,朱友建立刻醒悟过来,心中顿时一喜:对啊!自己怎么把这茬给忘了!大明是缺粮,可中南半岛不缺啊!别看那些国家都不大,可一个比一个粮食多。只要自己跟他们进行国际贸易,那还怕没有粮食吗?大明现在可是不缺茶叶瓷器,一旦能够大规模进口粮食,也可以抑制、打压国内的那些粮商,让他们无法随意抬高粮价,这也是一箭双雕啊!

“诸卿对此有何看法?”不过朱友建面上还是不露声色,看向众人。

“皇上,依老臣之见,这安南虽为我大明属地,但终究不服王化已久。若要令其不得再次进犯占城,安南未必就会听从。我大明若为占城的些许稻米再与安南交兵,这又是一笔开支,只怕是入不敷出。再者,占城来使已是天启五年的旧事,如今已过去三年,占城现今的情况如何,尚未可知,还需先派人打探才是。”韩爌这是老成持重之言,他对于海外藩国也是不信任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