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有一个三国分身!
不愧是王佐之才,这份对朝堂政治的敏感性,和对人心人性的洞察力,让人惊叹!
董拙将文书放到旁边的案几上,手指轻轻在文书上敲打着,淡淡说道:“别的安排倒也还可以,只是外放的这几人,未免太便宜他们了。”
法不责众,首恶必诛!
总要给这些朝臣一些教训和震慑,而这几个头目的脑袋,无疑是最合适的。
荀彧脸色微微一变,沉声道:“太师,这些人只是一时糊涂,做了些错事,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如今他们都已经幡然悔悟,决定自请外放,从此不再干涉朝堂事务。
还请太师慈悲为怀,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好一位王佐之才!
果然是有胆色!
已经很有没有人,敢在董卓面前如此说话了。
世人皆知,董卓残暴。
敢用如此口气,如此态度跟董卓说话的人,基本都已经被他送去见阎王了。
虽说士人讲究轻生死,重义气,但也没必要做无谓的牺牲。
所以久而久之,不管士人心中是如何怒骂董卓,至少在面对他的时候,还是摆出毕恭毕敬的姿态的。
但此时荀彧却摆出这幅态度,这是在明明白白的告诉董拙,如果他一定要杀了这几个反对朝臣头目,那就连他也一起杀了!
毫无疑问,荀彧是在赌。
他是在用命赌,赌他在董拙心中的地位,要高过那几个反对朝臣头目。
当然,他并非是盲目的赌。
通过这些日子的观察,他发现董拙此人,虽然凶残暴虐,但绝非无志之人。
“董拙心中当有吞并山河日月的大志向!”荀彧心中暗道。
而有此大志的董拙应该知道,荀彧的重要性,远在几个即将远离朝堂的朝臣之上。
为了几个以后对他毫无威胁的朝臣,而将荀彧也除掉,这对董拙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基于这种判断,荀彧才会做出这种以死相逼,用命来保护那几個朝臣的行为。
当然,他也明白,就算他判断准确,此事也是可一不可再。
没有哪个主君,能够容忍臣子屡次要挟自己。
这样的臣子,便是再有用,也必须除掉。
但既然能用一次,那就要用一次。
他既然给那几个朝臣承诺会保下他们,那就一定会保下他们!
董拙神色默然的看着荀彧,忽然哈哈一笑,说道:“文若何须如此激动,本相也只是再跟你商讨嘛。来来,坐,这边坐,坐下慢慢聊,你我之间,有什么事不能坐下来好好聊呢?”
“下官情绪激动,刚才失礼之处,还望太师海涵。”荀彧看到董拙态度软化,于是就坡下驴道。
董拙端起旁边的茶杯喝了一口,放下淡淡说道:“其实这几个朝臣倒也无挂紧要,今日本相来见文若,是有另一件事,想跟文若商议。”
“不知太师所言何事?”荀彧问道。
董拙道:“昔日朝廷有太学院,招揽天下英才。可惜自十常侍乱政,引发党锢之祸,太学院也被封禁。如今本相欲重开太学院,给天下士子打开上进之路,不知文若意下如何?”
“此乃大喜事也!太学院为朝廷储才之所,也是天下士子的上进通道。
如今朝廷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天下士子却因找不到投靠朝廷的机会,而不得不委身各地诸侯,诚为可惜。
若太师能够重开太学院,于朝野皆是一件大好事!”荀彧立刻说道。
其实他心里很清楚,董拙提议重开太学院的根本目的,是为自己培养文官人才。
经历了这一次次事件,董拙对朝中文官的忍耐已经达到极限,他迫切需要培养自己的文官体系,来将目前这些整日里跟他作对的文官替换掉。
从本心来说,荀彧并不愿意此事发生,他不想让朝堂上,到处都是董拙的人。
但他也知道,这件事自己挡不住。
即便是他不同意,董拙也会绕过他去,安排别人去办此事。
与其如此,还不知直接赞同,还能将此事的进度控制在自己手中。
董拙哈哈笑道:“文若不愧是本相的知己,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啊!那不知文若以为,何人堪当太学令一职啊?”
“高阳乡侯蔡邕,才学过人,文思敏达,向来为士人所重,堪当太学令重任!”荀彧略一思索,便说道。
董拙心中暗暗点头,荀彧果然是选择了蔡邕。
董拙欲以太学院来培养属于自己的文管体系,那这太学令自然是至关重要。
必须是董拙亲近信任之人,才能担任。
同时,太学令作为朝廷储才之地,肩负着为朝廷招揽天下英才的重任。
而天下英才多在士族之中,所以必须选拔一位士族敬重之人,才能做好太学令。
如今朝廷中,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蔡邕!
董拙悠悠说道:“高阳乡侯虽然才学过人,名望卓著,但到底不曾为学,可入太学院做副令,让他直接做太学令,只怕力有不逮呀。”
“那不知太师以为何人堪当太学令?”荀彧疑惑道。
董拙呵呵笑道:“本相听闻,文若的叔父荀爽,乃是天下大儒!
其担任院长的颍川学院,更是收揽天下英才,能人异士众多。
若是能请慈明公担任太学令,将颍川学院并入太学院之中,那不仅让太学院直接成型,颍川学院的诸多学子,也能有机会入仕为官,这岂不是两全其美?”
“这……”荀彧心中一惊,随即默然不语。
他真没想到董拙的胃口竟然这么大,竟然直接盯上了颍川学院。
颍川学院可是荀家六代家主,极全家之力开创出来的基业,乃是东汉六大派之一。
士族为什么受各地诸侯的重视,不是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钱粮财富。
诸侯手中有兵,任你掌握通天财富,面对诸侯的强抢,也只能是为他人作嫁。
士族真正的底蕴是掌握着大量人才。
他们不仅将自己的家族子弟培养成才,有余力的士族,还会招揽寒门或是百姓中的英才,加以培养。
而这些寒门或百姓中的英才,在被培养起来之后,自然会被士族控制影响,成为士族跟诸侯博弈的底牌。
颍川学院和荆州学院,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颍川荀氏,荆州司马氏,皆是东汉最顶级的世家大族。
荀爽和司马徽虽然没有入朝为官,但他们在朝野中的影响力,却远远超过袁隗杨彪。
纵观曹魏一朝,荀家始终长盛不衰,代代在朝中担当重任。
便是因为曹操麾下重要的谋臣名士,基本都是出身颍川学院。
这些人不仅才学过人,有能力有手段,还相互帮衬,相互结党,岂是其他人所能抗衡?
除了能让这些人全都俯首听话的荀家之人,何人能够坐稳这百官之首的位置?
与之相对,诸葛亮为何能在刘备麾下手握重权,建功立业?
这固然是因为诸葛亮本身能力过人,还在刘备微末之时投奔,得的了刘备的信任。
但诸葛亮曾在荆州学院就学,拜水镜先生司马徽为师的经历,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荀彧默然不语,他并不想让荀爽来长安担任太学令,也不想让颍川学院并入太学院,至少现在不想,因为他还没有看清董拙。
当今乱世,诸侯并起,世家大族纷纷下注。
而颍川学院,是荀家最大的底牌。
必然是要经过多方考察,选出一位真正的明主之后,方才会考虑投资。
董拙是这位明主吗?
荀彧心中没有把握,毕竟就连他自己,也还没有投靠董卓,只是投靠天子,与董拙在朝中展开合作而已。
不过荀彧心中,也并不是非常排斥董拙。
抛开董拙以前在洛阳时的表现不说,至少就荀彧出狱后,与董拙的几次接触来看,董拙此人,当得起奸雄称号。
这样的人在盛世中,可能只能做个普通将领。
但在乱世中,却基本都能成就一方基业。
荀彧自己是不会投靠董卓,因为他忠诚朝廷,这一生也只愿为东汉朝廷出力,不想另投新主。
虽然他也明白,东汉朝廷能再次复兴的可能性不大了。
即便董拙失败,其他诸侯崛起,对东汉朝廷来说,处境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但这只是他的个人选择。
对错无所谓,反正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赔上一条命。
能为心中理想付出生命,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但对整个荀家来说,就不能这么任性了。
毕竟家族是一个涉及多数人的集体,需要延续,考虑问题的第一原则,永远是如何生存下去。
所以,在董拙有今日地位和今日能力的情况下,其实也未尝不是一个投靠的选项。
董拙哈哈一笑,站起身来,拉着荀彧的手道:“文若呀,你也知道,当今朝中,有些乱臣贼子,总是看不清形势,屡屡与本相作对。
本相也是出于朝政大局的方面考虑,对他们多加容忍。
可他们不但不领情,反而变本加厉,有恃无恐,屡屡挑战本相的底线!
本相也是出于无奈,才会用些狠辣手段,是为了让他们感到震慑,心怀敬畏。
可若是文若能引进大量的新进学子入朝为官,冲淡他们的势力,与他们形成制衡。
那本相就不需要对他们太过忌惮,也就没必要非得用那些狠辣手段了。”
董拙说完,从案几上拿起那本文书,手指在上面敲了敲,然后交到荀彧手上。
轻笑道:“这本文书拟的很好,里面大多数安排,本相都很满意,只是有些细节之处还需要好好斟酌。
文若可以在好好想想,反正也不急,还有时间嘛。
等什么时候文若考虑好了,再将这文书给本相送来吧。”
“太师所言甚是,下官一定好好斟酌,尽早拟好新的文书,给太师送去。”荀彧目光一凝,连忙恭敬行礼道。
董拙拍了拍荀彧的肩膀,哈哈笑道:“不急不急,文若可不要太过操劳,本相听说,这段时间文若忧心国事,日夜操劳,都累病了。
这可不行啊,国事艰难,还要多多依仗文若,文若可不能因小失大呀。
高顺,一会回到本相府上,到库里把那根千年人参给文若送来。
再到宫中去请两个御医,就让他们住在文若府上。
告诉他们,文若的身体,事关国体,不容怠慢。
若是出了差池,本相不会放过他们!”
“喏!”高顺沉声应道。
荀彧连忙推辞,但董拙不允,最后只得作罢,感动道:“下官不过偶染风寒,竟得太师如此挂念,当真是罪该万死。”
……
从荀彧府上出来,董拙对高顺说道:“去告诉李儒,跟蔡府的联姻之事,要加快进行。本月之内必须完婚!”
虽然荀彧态度迟疑,但董拙有把握,他最终还是会同意荀爽入朝担任太学令的。
而无论他同不同意,都影响不了董拙重建太学的意愿。
在太学中,蔡邕注定要承担重任。
如果荀爽不来,他就是太学令,全权负责太学院所有事务。
如果荀爽来了,他做太学副令,同样要主持太学院的主要事务。
董拙不可能将太学院的真正权力交给荀爽,荀爽注定只是名义上的太学令。
鉴于这种情况,董拙必须密切跟蔡邕的关系。
不仅是两人真实关系的密切,还要在别人眼中也显得关系密切。
早在董拙向蔡府提亲,与蔡琰订立婚约的时候,此事就已经被朝中官员所知。
从那时起,蔡邕就被彻底认为是董拙一党,与董拙关系密切。
但这还不够。
毕竟婚约这种东西是可以随时接触的。
最好是完婚。
蔡邕只有这么一个女儿,一旦完婚,基本上就不可能脱离董拙。
从此他就是板上钉钉的董拙党羽了。
……
长安城外,
一行车队正在官道上前进。
车队正中,是一辆黑色马车,很是安静,但却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
马车四周,有三十六名身穿劲装,腰佩长剑的骑士。
这些骑士面容刚毅,双目有神,身上杀机毕露,一看便知都是武功不俗,久经杀伐的精锐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