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5章 电视画面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抗战之重整河山!
北平总参谋部。
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所有委员在总参谋部巨大的指挥厅里观看了前方传回来的受降画面。
通过军队的渠道,勉强能够做到实时直播。
主要是因为美国人的抵抗意志比昆明总指挥部的估计要弱很多。
在张胜清的估计中,就算第九军被完全包围,美军部队也会坚持奋战1~2天的时间,在耗干弹药和粮食之后才会选择投降。
可他没有想到第九军军长库尔特中将在意识到突围无望之后,会非常果断的选择投降。
这就使得很多工作无法及时的跟上。
受降仪式是临时布置出来的,转播设备非常简单粗糙。
北平总参谋部、印太联合作战参谋部、北方联合作战参谋部等,可以直接观看到受降仪式的实时画面。
江东的身体靠在椅背上,显得非常的放松,他的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微笑。
王雪琴、丁北风、谢成瑞等人显得非常的激动,大家目不转睛地看着前方的大屏幕。
当看到美军第九军军长库尔特中将将配枪交给安子良的时候,众人不由自主的鼓起掌来。
也是因为条件不允许,若能利用直升机进行全范围的直播,让全国民众,让整个世界都看到美军狼狈的一面,宣传和威慑的效果可能更好。
不过这个时代的电视直播技术还达不到江东的要求。
“民众能看到直播画面吗?”江东询问坐在一边的秘书长唐云和吕卓然。
唐云低声回答道:
“只有少数家庭能够收看到受降仪式的实时画面,因为事发突然,转播力度有限,暂时还不能在全国铺开。
不过民众们可以通过收听广播,了解第九军投降的进度。”
吕卓然接着说道:
“电视台和各大媒体都在紧急布置,最晚到今日晚上黄金时段,全国人民便可在电视上看到美军投降的画面。
最多十个小时,相关影像资料就会扩散到整个世界。
美国人不可能对这件事情进行隐瞒,在媒体传播技术方面,他们远不及共和国。”
“嗯。”江东听完之后还算满意。
受降仪式还在继续,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前方的摄像师将镜头对准了联合国观察团的众多外交人员。
外交人员的表情全部被记录了下来,江东看到一些西方国家代表满脸的便秘之色,他忍不住轻笑起来。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华盛顿自诩为整个西方世界的领袖,一面搞政治联盟,遏制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扩张;以免将势力渗透进亚洲,不断挑衅中夏。
而今被碰得头破血流,其政治同盟吃瘪的模样实在是过于搞笑。
布尔什维克一系的外交人员面色凝重,似有兔死狐悲之感。
镜头很快转移到普通士兵的脸上,他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像霜打过的茄子一般蔫巴着。
在这些俘虏的身边站着昂首挺胸的中夏军人,他们身形笔直,目光锐利,与蔫巴着的美军士兵形成鲜明对比。
在北平的街道上,一些人家的电视上正在播放着受降仪式的实时画面,街坊邻居和过路的行人同时停下脚步,拥挤则观看,民众的脸上写满了激动和自豪,但是强制克制着没有嘶吼出来。
全国各地的大学、军校、大型工厂都能看到电视转播画面,一时间校园变成了欢呼的海洋,年轻的学生们以身为中夏人而自豪。
电视转播结束之后,城市里响起了爆竹噼里啪啦的声音,到处都是欢庆的人群。
美军欺人太甚,不断挑衅,致使大量边境居民和军人伤亡,中夏三军发起神圣之自卫反击战。
终于挫败了帝国主义的阴谋,取得巨大胜利,让世界都知道,新生的共和国是不允许冒犯的。
华盛顿、克里姆林宫、唐宁街10号等地也能看到电视转播画面,在中夏民众奔走相庆的时候,这些地方的政治家们脸色阴沉如水。
事情已经发生了,生气是徒劳的。他们必须克制住自己,立刻开始考虑第九军投降的影响。
世界各地关注南亚战事的人们通过中夏的广播,也得知了第九军投降的消息,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确定第九军投降之后,这些人开始打电话告诉自己的朋友。
消息越传越广,最后合众国的大多数民众都知道了。
中夏的电视台提前预告,将会在北平时间晚上的黄金时段播出第九军投降画面。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许多人都早早的坐在了电视机前,等待黄金时段的到来。
中夏电视台不断收集前线传回来的影像资料,然后剪辑成片,准时于黄金时段播出。
共和国的百姓们嗑着瓜子,对着电视机指指点点,大多数人都觉得美军几万人同时投降过于匪夷所思。
在合众国,得知消息的美军家属聚集在一起,盯着中央的电视机。
北平时间晚上八点是华盛顿当地时间上午八点,军人家属没有去上班,紧张的等待电视台播出战场画面。
画面出现之后,首先映入众人眼帘的是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紧接着众人看到了西里古里走廊的情况,看到了满目疮痍,看到上万美军士兵放下手上的武器,规规矩矩的站在一起。
之后是库尔特中将、布鲁克斯少将、沃尔特少将等高级指挥官教出配枪的画面,亲人家属死死地盯着电视屏幕,想要找到自己亲人的身影。
当镜头从投降美军的脸上掠过时,很多人惊呼了起来。
“那是我的儿子啊……”
“戴维斯,天呐,亲爱的还活着……”
“上帝保佑,我可爱的麦克没有死在战场上,他活下来了,活下来了……”
“你们有谁看到我可怜的詹姆斯了……”
“妈咪,我没有找到爹地,他一定会回来的,对吗?”
几家欢喜几家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