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不可不知的热点现象经济学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每天读一点经济学常识!
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世界正处在经济转型和政治体制变革的特殊时期,一些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现象经济引起了全社会成员的普遍关注,了解这些热点现象,将为我们全方位洞察市场走向,明晰世界经济数据提供一个切入点,使我们更加明白当前世界的经济格局,为我们在经济活动中应对种种挑战提供智力支持。
——
1—5
1.次贷危机:噩梦般的金融恐慌
次贷危机又称为次级房贷危机、次级按揭风暴、二房风暴,全称是“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是指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于2007年夏季开始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的震荡、恐慌和危机。
2006年春天,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初现端倪。当时,美国次级贷款抵押市场上采用的是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也就是说,美国的购房者在买房后先采用固定利率还贷,几年后,再以浮动利率还贷。此后的两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多次提升利息,加重购房者还贷压力,而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在2005年后半年就呈降温趋势,很多买了房子的人不能将房屋出售或者抵押出去,因而,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压根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开始出现危机,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次贷危机正式爆发。犹如风暴云团一样,短短4个月时间次贷危机就迅速席卷包括欧盟、日本、中国等在内的主要金融市场。
美国次贷危机为世界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它严重破坏了世界金融秩序,使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实体遭到冲击,欧美投资基金受到重创,全球经济呈负
增长趋势。这次危机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优化海外资产结构,分散投资带来的风险,顺应经济形势,制定出相应的调控政策,找出市场经济波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
2.股市泡沫:中国股市的“食肉者”
在经济学中,常用“泡沫”来形容因投机交易极度活跃,金融证券、房地产等的市场价格脱离实际价值大幅上涨,造成表面繁荣的经济现象。那么,股市泡沫就是指股市短期疯涨,市盈率急剧攀升,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经济现象。
对于股市泡沫论的说法,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曾表示,历史上迄今为止所有的泡沫都是事后确认的,泡沫论都是自说自话、自编自导的,估值有不同的标准,自然就有不同程度上的泡沫。通常情况下,一些专家采用市盈率来测定股市是否存在泡沫。也就是以股票价格与每股盈利相对比的市盈率测定法,把国外的股票市场市盈率作为参照系。15倍的市盈率是全球成熟股市的均值,而我国在2007年和2008年的市盈率分别高达37倍和29倍,我国股市进入“泡沫”阶段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普通投资者眼中,上市公司与普通股民的关系就像是肉和狼的关系,上市公司是肉,而投资者就是要分食上市公司利润的狼。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按照惯例,为了减少公司亏损的可能,上市公司在发行股票的时候都会把股票价格定的高一点,这本身就相当于让股民花高价买与之价值不符的东西。接着,为了大肆圈钱,部分上市公司会大比例配股,继续溢价发行。毫无节制的提高市盈率,
像泡沫一样越吹越大,在毫无投资价值的情况下哄抬价格,最终套牢投资者后,上市公司才露出吃肉的獠牙。
在目前的股市上,再争论泡沫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学会如何化解泡沫才是当务之急,在投资之前认清上市公司的实力是有效减少误入泡沫的主要方法。
3.房地产泡沫: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房地产泡沫就是一种以房地产为载体的泡沫经济,是指由于房地产投机引起的房地产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市场价格脱离了实际使用者支撑的经济现象。
关于房地产泡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P. 金德伯格所给出的解释是房地产泡沫可理解为房地产价格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的持续上涨,这种价格的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并不断吸引新的购买者。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涨与投机资本的持续增加,房地产的价格远远高于与之对应的实体价格,由此导致房地产泡沫。
1997年7月到10月,亚洲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严重影响了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关于这场金融危机的起因,经济学家给出的答案直指房地产泡沫。20世纪90年代,泰国购房实行浮动利率制,为了维持高速增长的经济,泰国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直到1997年,泰国闲置住房高达85万套。同时,受美元汇率下降的影响,东南亚外汇市场陷入混乱,亚洲的一些国家已经丧失了还贷的能力,1997年7月2日,由房地产泡沫引发的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正式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开始。
房地产泡沫已经不是某一个国家的经济
问题,而是一个延伸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问题,如果各国政府不能及时抑制泡沫持续膨胀的发生,那么等待着世界的将是房地产市场的高空置率和价格的暴跌。
4.金融炒作:“豆你玩,蒜你狠”
炒作是一种老生常谈的商业技巧,《现代汉语词典》最新版本给“炒作”一词下的定义是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宣传的现象。所谓金融炒作,就是指在金融领域,为了扩大金融产品的影响力而通过媒体进行的反复宣传的现象。在现代社会,炒作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夸大其词的贬义成分在里面。
2015年6月5日,《浙江日报》发表的一篇报道称,同花顺财经A股大数据公布了一个全国各地人均炒股获利排行榜,上海以15.64万元的人均获利排名第一,同时,上海散户人均持股市值也从约11万元增至15万元。此消息一发布,立即引起很多投资者的关注,这些神话般的数据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竞相入市。然而,就目前的股市行情来看,这两个“15万”究竟含有多少水分就不得而知了。
无独有偶,在2010年,中国流行起了一句话,叫“豆你玩、蒜你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绿豆和大蒜这两种平淡无奇的农产品居然一跃成名,身价倍涨,成为人们消费不起的奢侈品。对于这种农产品不是因为消耗量大增而价格大涨的现象,有专家猜想,是由于金融炒家们从单纯的股市炒作悄悄地转移到了实物囤积炒作,他们使农产品的价格严重偏离价值,进而从中获利,属于金融炒作的新兴戏法。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金融炒作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大量吸引人的眼球,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此的
信口开河牺牲掉的是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信任。
5.气候经济学:为何说气候是全球“最大的公共产品”
气候经济学是经济学的边缘分支学科,它是一门主要研究气候变化对经济领域的影响、并积极利用气象资讯转化成商机的学科。最早揭示天气与经济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是德国著名的经济议题观察家弗里德黑姆·施瓦茨,他的著作《气候经济学》是第一本探讨气候与经济关系的著作。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各国对金融稳定、公共健康、公共安全、气候稳定等全球公共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个时候,气候的变化不再是简单的天气变化,它在影响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的影响着我们的商业和经济。举个例子,假设我国某年出现了倒春寒现象,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会去买一件羽绒服,那么,这一年的羽绒服销量就会提高近260万件。
关于气候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气候经济学之父尼古拉斯·斯特恩曾表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与以前的同类报告不同,斯特恩在报告中指出,气候变化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初的设想。其中,气候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最为直接,比如洪涝灾害直接会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气候变暖将会导致农业病虫害加剧;环境的变化需要增加科技投入来维持产量等。
总之,气候是全球“最大的公共产品”,它与经济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环境恶化,谁都难逃厄运,因此,企业要想保护自己的利益,首先要学会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