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作家 第68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清第一作家!
被吊足了胃口的听客们、看客们都要将书肆的房顶给掀翻天了!
郭络罗氏来信问时,胤禩答曰:八阿哥在忙皇上给的差事,暂时无暇他顾,这才断了。
她恍然大悟,表示自己愿意耐心等待。
作者有话要说:才怪,倾城换了新笔名,写新坑去了!
第52章 尽在人心口插刀子
胤禩的差事挂职在了内务府,主要负责管理广善库。
广善库属于内务府,又名“生息银两与内库银借贷管理库”,是专门负责借钱给八旗,然后每个月收利息的一个地方。类似于借贷钱庄,但又不全是,当初汗阿玛建立这地方的目地是为了解决官员们、八旗勋贵们生计困难的问题,所给的利息其实也不高,每个月一厘。
再加上如今管理广善库的是裕亲王福全,而胤禩挂职在这边,就来跟着福全做事,从旁辅助的,也因此其实职务上并不是很忙碌。
他会忙成脚不沾地,日夜紧凑时间完全是为了掌卫事大臣建立情报网的事,加上自己又临时起意要写新话本。
这写虐文,放刀子,真的是一件非常解压的事情!
胤禩最近精神高度紧张,全靠写虐的话本来发泄心中的压抑之情绪。
他放刀子放得开心,想象一下看客们、听客们哭的稀里哗啦,更是犹如打鸡血一般文思泉涌,一直写到李多福提醒他该就寝了,这才停下了笔。
然后再睡上一个倒头就睡的好觉,第二天起来又精神抖擞。
裕亲王福全对胤禩的印象不错,这位爱笑又亲和的阿哥脾性温和,相处起来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办事的思路极清醒,广善库的事务并不繁忙,他若是有任务需要分派给胤禩,胤禩总能完好地将这些任务做完。
时间久了,他们二人也就渐渐熟悉上了。
胤禩称呼福全为二皇伯以示亲近,福全倒也默认了这个称呼。
你看,其他阿哥们见到了福全喊一句见过裕亲王,就八阿哥,见到他笑呵呵地喊二皇伯,每天都点卯在眼前晃,福全熟悉了以后,与他之间就不那么生疏了,也会直接喊他名字。
胤禩将自己当做了晚辈,福全也给带着带入了长辈的身份,这是胤禩特色的温水煮青蛙之法。
正如当初煮太子那样,二哥一喊就不改口了,大哥就算是醋了也没能让他改掉。
一个称呼听上去虽然没什么大不了的,乍一听起来是亲近了些,时间久了也就慢慢习惯了。
正如那温水中的青蛙,等它意识到水温过烫要逃离时,它已经离煮熟只有一步之遥了。
从刚开始的每天都在岗位上待到下班,到之后的如果没有重要事务需要做,胤禩来点个卯就走,这就是温水煮青蛙的法子。
裕亲王刚开始还纳闷:“皇上给你安排了很多课业?”
胤禩沉重地点了点头,他正色道:“二皇伯可以去问一问汗阿玛,他为侄儿安排了一位严厉的先生,如今先生布置的课业是越来越厚重了,侄儿不敢有丝毫懈怠。”
裕亲王听他说得煞有其事,并没有不信他,但仍去康熙那儿问了一声。
康熙自是知道韬塞正给胤禩考验,颔首承认了胤禩所提“课业繁重”的说辞。
自那以后,只要公务不繁忙,裕亲王大多给他开方便之门。
殊不知,胤禩的情报网安排已经到了最后,而他靠着此前汗阿玛的打掩护,有了更多的时间。
就这样,虐到人肝疼的《十年》、《错过》、《成全》横空出世。
笔者“初见”,用细腻的文笔,古朴悲伤的文风,诉说了三篇令人听了就忍不住哽咽流泪的故事。
准备就绪以后,胤禩将初见的这三篇话本从别的路子售卖出去了。
不走书肆的路子,是为了不让人将倾城、端正先生、初见三者连到一块儿。
如今的京城正兴听话本,商人们得知话本赚钱,多的是人想要与书肆抢生意。
民间写话本的人其实也有不少,但名气都没有端正先生与倾城那么响亮。
胤禩派人找上商人时,连如何将初见的影响传播出去让各大茶楼里都说上一说都考虑到了。
“我和你说,我最近好奇之下买了一本新话本,看了以后,第二天眼睛就肿了!”
“豁,难不成那话本有毒,会熏得人眼肿起来?”
“我看了以后,忍不住嚎啕大哭,久久难以平复。”
“我就很新奇,什么样的话本还能引起你这样冷静的人嚎啕大哭?”
从流言蜚语的造势,到争吵的造势,让所有人都知道京城横空出世一位写话本的能人,号称会写出让人声泪俱下的话本,超越“倾城”,成为京城里茶楼说书先生说书的第一人。
“现在什么东西都能自称超越‘倾城’了吗?”
“超越‘倾城’很难吗?她不就是写了一些低俗的话本,还写到一半人跑了,我看她是听见民间骂她的风声,惊觉自己写的不对,不敢再继续写下去了。哼,竟敢写师徒人伦,活该她被骂得不敢出现。”
“你有没有发现自初见出现后,倾城就被骂的更难听了?”
“就凭一个无名小卒也敢背地里捣鬼,初见想要超越倾城还差得远呢!”
因为造势时总是踩倾城,原本倾城的听课们敢怒不敢言。
“有本事你拿笔去写写看,你若是能写出好作品来,我第一个买你的书!”
“倾城所写话本大胆,你敢写吗?你不敢写,也写不出。”
一来二去,民间好像吵起来了。
郭络罗氏义愤填膺地维护“倾城”,邀胤禩一块儿出门去听一场:“我倒要去听听那初见到底有多少能耐,还大言不惭能超越倾城。”
胤禩笑着应下了她的相邀,见面后还安抚她莫生气。
茶楼里最近说书人会经常的说初见的话本,自然是胤禩花了钱买通的结果,不管怎么说,这造势造的还真不错。
他们先听了《十年》。
物是人非,世事无常。
那一年,鲜衣怒马,她太骄傲 ,而他太自负。
他们在最灿烂的年岁里相遇,互相误会对方,对那个人心生厌恶。
世事难料,他们的家族却因为要联姻,而将他们凑合在了一起。
相看两厌的两人在一起,只会互相折磨。
最开始的话本基调就已经带上了激烈的冲突色彩,他们成亲以后,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在日渐相处中,渐渐被对方所吸引。
他她是她他生命中出现的一抹亮色,如火一般,如灿烂的昙花般艳丽。
话本从最开始的冲突,到甜蜜,他们终于在看客们的翘首以盼下相爱了。
少年心怀大志,一身正气,扬言日后要做保卫一方的大将军。
风雨飘摇的国家,即将面临敌国的入侵,并且已经被迫割地赔了三座城池。
因笔者文字颇有战国时期的古韵,人们不禁猜测这“楚国”,会不会就是那屈原的故乡“楚国”。
笔者虚构了一个类似于“楚国”的王朝,将军所用的兵器也是青铜器,如此复古之风,又颇有而今话本的剧情设计,倒是令许多人好奇之下看起了《十年》。
山河飘摇,少年前去参军入伍,保家卫国。
妻子送他到家门外,如往常一般娇横地与他拉勾:“我只给你十年时间,十年以后无论你到哪里,我都会去找你。”
少年大笑,与她约定:“好,十年以内,我必给你争个将军夫人来。”
他战功赫赫,渐渐成了大将军,而少女成了将军夫人,每隔几个月都会与他之间互通家书。
将军保家卫国不能归家,唯一的慰藉便是那几封隔着山山水水需要几个月才能到达的家书了。
如此十年,他们的家书从未间断过。
十年以后,将军的义弟带着将军的木牌返乡,敲响了将军府的大门。
他有一个秘密,一直坚守了四年,如今战事已休,他回到与义兄共同的家乡,打算对嫂嫂坦白真相。
其实兄长早就在四年前战死了,他在战场之上受了致命之伤,只来得及托付义弟为他继续寄送家书便溘然长逝,留下泪流满面的义弟悲伤难以自制,为他收敛尸骨。
可当他回到将军府,他震惊了。
败落的将军府,如今只剩下孤儿寡母,义兄的老母亲带着年幼的孙子,泪流满面地告诉他:“她早就在七年前病死了。”
大嫂病死了?!
这怎么可能?
青年不可置信:“那这些年的家书都是……”
“是她提前写下,让我为她每隔一个月送去边境。”
每一份书信,都是那么的温情。
嫂嫂早已经在七年前病逝,而她与长兄的孩子,也已然十岁了。
她写下了足足十年的信,盼着十年后,长兄能够带着胜利归来。
当年那个少女,用温馨的家书,一字一句诉说着想念,告诉他一切安好,告诉他自己安好,还告诉他自己为他诞下了一个男孩儿。
当年那个自负的少年,用别扭的言语,与她互相通信。
直到他四年前重伤逝世,他都没有怀疑过这些家书,也一点不知道,原来妻子早已比他先走了三年。
这十年间,厚厚的家书已经能在案前堆起一座小山,弟弟看着兄长夫妻二人的家书,泪流满面。
十年,我们约好了的。
无论你到哪里,我都会去找你。
——初见《十年》。
现在再细看此前他们夫妻二人成婚时的鸡飞狗跳,相爱时的甜蜜,全都犹如刀子碎片,刮得人心口生疼。
原来她的心疾,早就已经在成亲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她隐瞒了自己的心疾,而自负又与她针锋相对的少年,一点没有发现二人激烈争执时少女的不对劲。
初见之后的文字,是通过义弟之口,将二人的往来家书念出。
温馨的你来我往,每一句甜蜜言语的背后,都是对方已死的悲伤。
他们想象不到少女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足以寄出去十年的家书。她在每一封家书上都写下了思念,那该是重复了多少遍的思念,多么令人心碎。
他们也想象不到,将军是如何拉住自己义弟的手,对他嘱咐此后大军计策,临死前说出:代我向她寄去家书,我想家,想念她的时候就会写家书,慢慢的就攒下了许多,你省着点寄送,可以拖许多年的。
如果《十年》还不够人们悲伤痛哭的话,那么初见的下一篇《错过》,则将听客们直接给整崩溃了。
话本并不长,半个时辰就能讲完一本的那种短篇。